03.03 清朝灭亡时,有哪些人选择殉国?

夏梓琪


清朝灭亡之后,还是有一些选择殉国的大臣的,虽然比较少。说三个吧:

松寿,满洲正白旗人,清亡时为闽浙总督。《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律己以廉,临下以宽”。武昌起义后,各地新军都举旗响应,福建的新军也不例外。新军要求闽浙总督松寿交出驻防军械,松寿拒绝,反而组织了一支旗军对抗革命党和新军,最后被击溃,忧愤之下选择了吞金自杀。

上图就是松寿。

朴寿,满洲镶黄旗人。光绪末年官至福州将军,负责整理旗务,训练军队。武昌起义以后率领旗军和新军作战,兵败被俘,被肢解弃尸山中。


文瑞,满洲镶红旗人,钮钴禄氏。清末是西安将军。和朴寿一样,也是率领西安的旗军和新军激战,当时战斗十分激烈,旗军弹尽粮绝,坚持巷战。当时儿子劝他出城逃命,文瑞说“吾为统兵大员,有职守不能戡乱,重负君恩,惟有死耳。”随后口述遗嘱,让儿子记录下来,整理衣冠投井而死。

和南宋灭亡时的陆秀夫、文天祥,明朝灭亡时的崇祯、史可法等相比,清朝灭亡后选择殉国的人,不管是人数和知名度都相差甚远。个人看来,一方面是因为清朝灭亡过快,4个月内土崩瓦解。另外也是因为已经步入近代,思想开化,认同“愚忠殉国”的人并没有那么多。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不承认民国政权的,在清朝灭亡之后以“清遗民”自居。其中不乏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郑孝胥等文化名人。说明当时不认同民国政权,的确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共识。

关于遗民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话题,台湾青年学者林志宏著有一本《民国乃敌国也》,研究了几百位遗民的生平资料,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以上。


历史小河童


清朝灭亡的时候殉国的人并不多,这并不是因为清朝没有积累一些忠臣,而是因为时局与其他朝代的灭亡大有不同,有点类似于和平演变,一夜之间就改换皇庭,所以国家灭亡带来的刺激并没有那么强烈,屈辱感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以身殉国的终究是少数。

查阅晚晴相关史料,闽浙总督松寿在革命战争爆发初期,兵败之后吞金而亡,浙江巡抚冯汝骙在武昌起义之后服毒自尽,除此之外罕有殉国者的官方记载。

清朝的灭亡是各方势力协商妥协的结果,革命军、地方官员、外国势力、清廷政府在国家走向上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短时间内各地义军蜂拥而起,不少官员直接宣布独立,其实大多都是划地为王,谋求更多的利益。

当时的清政府早就已经失去了统御全国的能力,地方官员与朝廷也是貌合神离,不少地区都是外国势力影响,武昌起义只是一个引子,所以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武力冲突,清朝政府也默认了这一现象,企图交出权力谋求苟安,在这种情况下,为旧国死难者必然不会太多,只有起义初期才会出现一批殉国之人。

晚晴社会动荡,在列强入侵的时候还涌现出不少英雄式的人物,但是到了民国建立之前,各个阶层都不对清廷抱有希望,几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也彻底让臣民离心离德,只是因为惯性还围绕在清廷的统治之下,但内心早就不认可这一身份了,所以清朝的灭亡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名义上是国民建立的新政府,也不算被外国灭国,故此除了狂热死忠者,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以身殉国。


方寸书斋s


以往历朝历代在亡国的时候,都会有人选择殉国,明朝灭亡的时候,连崇祯皇帝都选择了自杀以殉国。但是清朝灭亡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很少有人选择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殉国,最多就是选择与民国不合作。

比如皇室里面的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就拒绝在溥仪的退位诏书上面签字,然后离开北京。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自杀来殉国。不过这些人都是一些“小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比如凤翔知府爱新觉罗·德祜在西安城被围的时候选择自杀殉国,镇江的八旗军都统载穆,等等。

因为殉国的人非常少,所以后来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在编修《清史稿》的时候连找一批代表性的殉国人物都找不到。

大多数迷恋清朝的人选择了与民国不合作,有的是参与了复辟清朝的活动,有的则是开始隐居做起了寓公。

偌大一个清朝,前前后后存在了两百多年,最终殉清的人却寥寥无几,何等讽刺。


青年史学家


与宋明灭时,大批宗室、遗民同朝廷一起殉国相比,清朝灭亡时,为其殉国的人太少了。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清朝遗民编写的《清史稿》,殉国之人寥寥无几,被大书特书的几个人,还都是县令级别的小官。

官交大殉国的人中有个人叫冯汝骙,时任江西巡抚。武昌起义震惊全国,南昌军也遥相呼应,于是胁迫冯汝骙做新军都督,参加革命,被其一口拒绝。



新军觉得这位巡抚大人是个好官,也没有勉强,便把他放了,冯汝骙自知大清将亡,服药自尽。

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元朝,满清的殉国的宗室和大臣都少的尴尬,《元史》中记载的国灭殉国的人不在少数,且大多身居高位。

为了防止这种尴尬,遗老们搜罗了大批清朝灭亡时殉国的人,可是记录下来的竟然大多都是“被动殉国”的,比如一些外放的满人官员,革命党完全没有给他们投降的选项,而是一枪击毙,这也被算成了“殉国”。

辛亥革命时,西安的满城出现过一次屠城事件,而《清史稿》里“为国殉难”的成员里,西安被杀者占了几乎半壁。



宗室、八旗更是夹起尾巴做人,主动改汉姓。

宗室里殉国的有一个人叫爱新觉罗·德祜,是凤翔知府,西安兵变时,组织团练守城。然而,革命党的势头强劲,部下簇拥德祜逃走,但这位宗室大义凛然的拒绝说道:“此吾死所,尚何避为?”

这是国破时爱新觉罗家最后的血性。

革命党很快攻破城池,向全城喊到:“知府满人,且宗室,宜速杀之!”

德祜殉国,我认为这是一个真正殉国的人,自他后,宗室再无一个血性殉国之人。

所以那个号称是雍正后人,天天穿龙袍的那个货色,你就感谢自己生在兼容并包的新社会吧。



清朝延续了近三百年,在灭亡时,誓死保卫以身殉国的人却寥寥无几,着实有些可悲。

究其原因,可能和宋明时,君臣关系仅是君臣关系。

关系处在“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基础之上,所以国灭,大臣百姓有由衷的悲愤,因此以身殉国者多。

再观满清,君臣关系已经演化成主奴关系,主子一亡,那么奴才们不作鸟兽散,投靠新主又会怎么样呢?

因此,满清覆灭,殉国之人寥寥无几也就不奇怪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乃民族气节!


悟然


有倒是有,貌似没几个啊。

正白旗有一个二缺殉国了,然后被史书记载了,就是闽浙总督松寿。

还有就是江西巡抚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江西巡抚虽然成功跑路,但最后还是自杀殉国了。

在有就没听说过了,可能有吧。

还有两个被革命军宰了的:山西巡抚陆钟琦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国死于任上,算他们殉国吧。

选择自杀殉节太少了,其他捐躯的大多都是被流弹打死的。。。

满清后面,新思潮已经开始灌入人心,再加上人心腐朽,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毫无顾忌地倒行逆施,想让自己去陪满清这艘破船一起淹死?做梦吧,溥仪自己都没有去殉葬,关我们屁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