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推薦閱讀」鄉村炊煙

「推薦閱讀」鄉村炊煙

有時是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有時是在採豬草的山上,有時是在玩耍的河灘上,遠遠地,我們看見,村裡的炊煙陸續飄起來了。

那時,我們貪玩,也貪吃,炊煙撩撥起我們對飯食的嚮往,看見炊煙,就好像看見飯菜了。炊煙是村莊的手勢,是母親的手語,是生活的呼吸,我們喜歡看炊煙。

「推荐阅读」乡村炊烟

看炊煙,距離遠一些最好看。在高處看,尤其有意思。我們經常在山樑上遠遠地看。

那是楊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煙一出來就比別人家的高出好多。他的幾個兒女都高,所以他們家的房門高,灶也盤得高;灶臺高,煙囪也就高,不然煙抽不上去。每當村裡炊煙升起,我們一眼看見的準是他家的。

那一定是成娃家的,成娃媽性子急,眼睛也不好,她做飯時愛用火棍在灶膛裡搗騰,火勢就氣沖沖的,炊煙受了感染,也就不耐煩地往上躥,也氣沖沖的,時不時還冒點黑煙,好像在發脾氣。

喜娃看見他家的炊煙了,今天肯定是他媽媽做飯。他爸爸做飯總是不耐煩,說蹲在灶神爺胳肢窩裡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還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煩,火也不耐煩,幾下子飯就焦了,喜娃沒少吃他爸做的夾生飯。幾次看見他家屋頂上急慌慌的炊煙,喜娃就皺眉,糟了,又要吃夾生飯了。

我看見我家的炊煙了,我們家在村邊,離河不遠。起風的時候,我家的炊煙在屋頂上轉幾個彎,遲疑一會兒,就出了村,飄過原野,隨著風過了河。在無風無雨的晴好天氣,我家炊煙就筆直地、靜靜地升上天空,像一個高個子的人,在屋頂上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不過,對於一個小孩子,炊煙的意義首先是一種招呼,是母親輕輕揮動的白頭巾,告訴她的孩子,該回家吃飯了。

「推荐阅读」乡村炊烟

天空湛藍的時候,炊煙是淡淡的白;天空灰暗的時候,炊煙是淡淡的藍。淡白和淡藍,是我小時候對故鄉炊煙的印象。

清晨,炊煙在微風中斜斜升起,一天的日子就這樣伸著懶腰開始了。正午,天空安靜得像一面無人使用的鏡子,炊煙就直直地映上去。黃昏,雞鳴狗叫,風也趕來湊熱鬧,把各家各戶的炊煙吹得一片零亂。

炊煙裡飄著稻草的香味、麥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蘆葦的香味。仔細嗅,還能嗅到媽媽手心裡的汗味兒。

炊煙,曠古不息的炊煙,安慰了世世代代遊子漂泊的靈魂。他們從一片雲、一縷煙,猜測著故鄉的消息、家的消息、生活的消息。炊煙裡母親的身影,已變成記憶裡的雕塑。

摘自《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