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机枪超越射击在实战中有什么作用?

96201224014


首先应该明确,机枪的超越射击并不是在二战时期发明的,而是德国在第一次时间大战期间广泛应用的一种机枪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首次被大规模应用,水冷装置可以让马克沁机枪长时间连续射击,有时几个机枪组能一口气打出上万发子弹。德军将重机枪配置到每个步兵营,一个步兵师配备的重机枪数量超过了72挺。在野战榴弹炮,堑壕,铁丝网和重机枪配合下的步兵战线,几乎是无法逾越的。

超越射击法,比较类似古代作战使用弓箭的抛射。就是将马克沁机枪大仰角射击,子弹可以呈抛物线射出4000米远,并呈椭圆形散布。这种战法使得马克沁机枪可以放在掩体后面来使用。子弹就像是雨点一般从天上掉下,步兵所熟知的那些匍匐、卧倒在这种战术面前毫无效果,就算是躲在堑壕中依旧有可能被打到。超越射击法使敌人的后方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马克沁机枪高达4公里的射程,可以通过事先标定坐标的方式,当观察单位寻找到目标后,便可以立即进行射击。

在实施超越射击时,机枪的运用方式和火炮十分相像,机枪指挥官们从上级长官那里接受关于机枪配置和远程射击的诸元指令。机枪射手使用机枪枪架上面的高低机限位器,调整机枪的高度和角度,然后锁止,机枪就能以固定的大射角朝天射击,子弹呈大抛物线飞行,子弹在终点实际上是从天而降的,这样可以使子弹能够落入战壕,或者从上至下杀伤隐蔽前进的步兵。

马克沁机枪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欧洲几乎有整整一代人丧命于机关枪下。在索姆河战役的140天时间里,英法联军伤亡高达79万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德军损失53万人,这一百多万人大都是马克沁机枪的枪下冤魂。

二战时期,由于步兵集团冲锋已经甚少使用,重机枪针对集团目标的打击效果大大降低,这时候的机枪超越射击更多的被用来支援已方步兵的进攻作战,在步兵前进时,配置在后方的重机枪可以用固定的仰角连续开火射击,这时子弹会飞跃已方步兵的头顶,打击远方敌人的防线。


科罗廖夫


作用:远距离跨射,进行远距离火力打击。也可以在己方步兵冲锋时提供正面重火力支援。远距离打击给敌方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从心理上瓦解对方的士气。

超越式射击这是德国人发明的一种打法,但时间并不是在二战而是在一战时期。也就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所有重机枪都能实施超越射击。大家应该知道,子弹打出去之后是一条弧线。而在弧线飞行的前期是直线的飞行的这一段距离叫有效射程,而子弹发射出去之后从拆迁到陆地这一段距离叫最大射程。所以全威力的7.92mm步枪弹最远可能打到2000米,而它的有效射程可能只有800左右。


这一做法的好处就是只要有提前预定的坐标标尺。就能对敌人进行出其不意的远距离超越式打击。但是这样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子弹的消耗量特别大,加重了后勤补给的难度。但是要是敌人,刚刚集结,人员很密集的时候进行超越式打击。就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以及会给士兵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毕竟听不到声音,子弹就来了,而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也许你就倒地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重机枪超越射击方式


在机枪的射击方式中,一般会分为5个大项,分别是固定射击、扫射、远距射击、扫射与远距射击、散射、自由射击。但是这些射击方式细分的话还有超越射击与反斜面射击这两种射击方式。采用这两种射击试的机枪均以重机枪为主。

对于超越射击来说,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让机枪的火力越过友军的头顶,然后将打击区覆盖到敌方身上的一种支援火力方式,这种支援方式可以让友军易于引导火力,也不需要使用其他阵地就能获得直接的射界。给友军直接的支援,但是这种射击方式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就是机枪手在射击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最低高度限制还有射击频率,不然很可能会造成误伤或是间接伤害。而对于友军来说在进攻中得到己方的超越射击时也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需要信任友军。

在重机枪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这种超越射击方式在对付敌方密集目标区时会非常有效。只不过现代战争大规模作战情况很少了,更多是以小规模的游击战和特种作战,加上支援武器的种类增加,所以超越射击方式虽然没有被淘汰,但是作用也在逐步减弱。

而对于反斜面射击来说难度就要更高了,需要重机枪阵地在有利地形的掩护下才能实施,机枪手在阵地反斜面将火力打击区覆盖到敌方区域,而对方的直瞄武器则无法有效对付反斜面阵地上的己方机枪。当然,这种方式也有个弊端,就是射手自己根本看不到目标所在区域,必须得到前线观察人员的随时回传的观测数据,另外在对付移动目标时,这种射击方式就很为难了。能不能打中只能全靠运气~~

重机枪反斜面射击方式


陶德中士


超越射击只有重机枪可以使用,至于轻机枪因为无法形成覆盖射击的效果,所以不具备超越射击的条件,实战中超越射击能有效提供压制火力。(瞎打也能吓唬人不是)

超越射击的发明者是在德军没错,但是不是二战时期,是在一战,而且效果惊人。

  • 作为压制火力的重机枪,是以扫射为攻击手段,通过组建密集的“弹幕”压制敌方火力点、有生目标和牵制装甲目标等的阵地战武器。

一战时,阵地构建比较简单,基本是挖一条或者多条平行的直线深坑,称为“堑壕战”。双方战士躲在里面只要不出头,基本很安全。但是“间瞄射击”(超越射击)的出现让这样的安逸成为了幻想。

一战的堑壕战,战士观察都要爬几下才能到地面

利用重机枪子弹自然形成的曲射弹道,使子弹“坠”入战壕内,直接打中肩胛骨。德军发明了这种闻风丧胆的射击方式,使重机枪如同“大炮一样的”打进战壕。给前线的英军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

间瞄射击,看弹道的下坠,越到后期几乎是垂直下落

在二战时,间瞄射击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射击方案。除去在防守时攻击对方阵地的火力点外;在本方进攻时也可以提供支援火力,通过观察手的指挥,机枪手向“天”开枪,越过本方战士的头顶,对敌方冲击队或者阵地进行拦阻或压制射击。一旦本方冲锋线越过此前试射时的标定界就会停止射击。

“元首的电锯”MG 42通用机枪,W君一说二战就要想起它,通用步枪弹的机枪,好设计。

综上,超越射击没有脱离重机枪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火力压制。只是射击形式从枪手瞄准射击改为助手辅助观察的预测射击,所以W君还是喜欢中国翻译过来的间(接)瞄(准)射击来称呼,一听就能明白它的作战方式。


军武数据库


纠正下这个问题,一战时候德国扬名天下的!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德军当时每个步兵团就配有6挺马克沁重机枪,战争爆发的时候整个德国陆军装备马克沁和MG08数量超过约13000挺。脑洞大开的德国人为了把这些机枪的作用开发到极致,利用“机枪超越设计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割麦子的镰刀一样,一茬一茬的收割人命……
因为当时的阵地敌我双方比较近,当时的榴弹炮一类的武器没有大量使用,这样很难命中隐蔽在战壕里的敌人。于是发明这种超越射击法,这种使用模式就和榴弹炮一样,战壕架设的机枪不进行平射,机枪手根据前沿观察人员的引导,调整好枪架仰角和射界,以大射角朝天射击,让子弹以抛物线的形式飞行,子弹从天而降,这样子躲避在战壕,匍匐卧倒的敌人,很难躲避,形成立体覆盖,无死角的火力网。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动用了上千挺机枪,利用超越射击法,干掉几万英法联军,很多人都是倒在距离德军战壕前沿约3公里处……马克沁重机枪最厉害的时候一天干死约5万英军……超越射击法,在当时很厉害的存在,但随着军事装备的发展,逐步被克制。


军事侦探


重机枪是利用抛物线火力覆盖射击,重机枪不能在一线阵地,因为太显眼。一开枪就暴露位置,敌人步枪可以打八百米,一人一枪瞄准机枪位置开枪就把机枪打成筛子了。重机枪都是在后方像大炮一样射击,这也就是为什么盟军两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的愿因。美国生产2亿发子弹。按照电视剧上的打法,地球人都死绝了。但轻机枪是在一线,打几发就要换位置。防止遭到火力攻击


达o芬奇密码


超越射击法主要是针对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的,多数全威力枪弹的杀伤射程可达3,4公里,但问题是1公里外就无法瞄准了,3,4公里虽有杀伤力但根本无法瞄准,因为当时流行大兵团集群冲锋,人员密度大,所以随便打都能打到人,机枪也可以作为曲射武器。一战后,基本没人敢这么瞎冲了,都是小队分散攻击,超越射击瞎打的命中率几乎为零,所以机枪也流行视距射击了,同样威力向7.62枪弹,以前用来打2,3公里,现在顶多用在1公里以内。


好人刘哥2684


现代战争已经没有什么重机枪的用武之地了,因为没有大规模的集团冲锋,而是采用小规模的连排单位,三三进攻制,特种渗透作战为主,大规模战争基本都是超视距打击,厉害没有看见敌人,战争可能就结束了,所以重机枪的用途会越来越少,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会彻底退出但是使用场景会越来越少


青青草鸡


实战中可以延伸射击可以打击敌人但是效果有限。苏联二战多次采用多路纵队进攻,这种进攻方式让德国深感远程自动火力不足。机枪忙前忙后,基本忙不过来,冲锋枪射程不够,步枪火力单薄不起什么作用。延伸射击很难有效杀伤敌人,顶多也就是骚扰,没办法中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