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不管”,不是不負責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很多人以為我的女兒圓圓是標準三好生,做事從來都是令家長或老師滿意的。這其實是誤解,圓圓是個普通的孩子,也有各種不足和毛病。就拿玩電游來說,她從大約10歲就開始玩。剛玩的時候,可以一口氣在電腦前坐7個小時,顧不上吃飯。把飯碗送到電腦前,正是當時我的做法。她大學讀工科專業,功課壓力很大,課餘還要參加樂隊排練、看電影、看小說、買時裝、談戀愛等等,再加上玩電遊,時間上經常捉襟見肘,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她已在美國一所常春藤盟校讀碩士,還見縫插針地玩。仍然經常有這種情況:我上網通過QQ看她後半夜還沒睡,問她在幹什麼,她給我一個摳鼻的尷尬表情及文字:這兩天不小心玩多了,今天得熬通宵寫作業,明天上午就要彙報呢。我往往會送她一顆豬頭和一個齜牙笑的表情,然後趕快走開,不再打擾她。

我當然希望她時間安排得合理,學習、生活、娛樂幾不誤,一切井井有條。但我知道完美的狀態很難實現,因為我自己即使人到中年,也始終沒學會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比如我從小喜歡晚睡晚起,近幾年雖然從各種養生信息中接受了人要早睡早起的觀點,卻做不到,總是到要睡覺了,才發現已睡得太晚。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這樣去要求女兒,大家都活得隨性點吧,輕鬆愉快難道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嗎?而且,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息息相關,如果我為了完成“早睡早起”等合理目標,而經常跟自己鬧彆扭,或跟圓圓鬧彆扭,那樣是否更傷害我們的健康?我堅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養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種缺點和諧相處——這份坦然可能讓我們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現不完美,但它並沒有降低我們的人生質量和幸福感。圓圓讀本科時有一個室友,自控力十分好,每天作息時間嚴格,生活規律,大二就參加GRE考試,取得了1400多分的優異成績(滿分1600)。但一個宿舍6個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也只有這一個孩子。總體而言,6個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到目前為止,她們之間即使在學業上,也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在玩耍和學業兼顧的問題上,如果家長在心中已預設了一個完美目標,即孩子從一開始玩遊戲,就能天天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十有八九會失望,絕大多數孩子可能永遠沒有這一天。

事實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允許平時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能兼顧好玩耍和學業即可——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而所謂“拿捏得當”,做到了也並非難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理念是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對孩子學習、遊戲等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負責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才會被刺激出來。這都是人類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續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家長不必擔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網癮”中——有這樣擔心的家長,主要是對這一心理學基礎有相反的理解,認為人的天性是向惡的,當孩子出現一點不好的苗頭時,如果不去管住他,他會越來越差勁。由於人性向惡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理解基礎上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會帶有負面暗示,結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這就是嚴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層原因。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在正常生態環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而且年齡越小,調適功能越強大。也許他們會不時地玩得過了頭,也許他們短時期內在學業上不盡如人意,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係。我女兒圓圓在初一初二狂玩遊戲時,一度也影響了學業,我從未因此訓過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覺地把遊戲盤打包到紙箱中,完全投入到學習中。

並非只有圓圓能做到這一點,父母親如果完全信任孩子,從不用負面眼光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地玩耍而從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麼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並富於激情。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到。

來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別容易打擾這種自我調適,導致其心理秩序紊亂,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謂“網癮”,往往是兒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選擇功能受到破壞的一個後果。深究一下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錯誤管制及遊戲之外的問題。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教育和其他事情的最大區別是,要實現長遠大目標,必須經常以犧牲當下小目標為代價。處處管制孩子,讓他必須以成人的意願來生活,這種強制性的做法當然有可能取得一些眼前效果,但是否隱含著更久遠的問題呢?

我聽某著名大學一名學生跟我講,他班裡有一位男同學,高考成績非常高,人也很聰明,但入學第一年就出現掛科現象,整天瘋玩電遊。到二年級開始不去上課,老師做工作也沒用,他父親到校陪讀四個月,當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張椅子拼起來睡覺,極為辛苦,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兒子的狀態。男同學留過一級後,仍然不能完成學業,學校只能對其進行勸退。這個男同學曾對宿舍同學講,他現在其實並不喜歡電遊,上中學時是真喜歡玩,但父母一直對他管得太嚴了,尤其高中幾年,請來的家教老師佔滿了他所有的課餘時間,幾乎沒摸一下電腦,也沒有任何其他娛樂,他現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補回來。

分析這個男孩子的情況,“補回來”只是他自己所能歸納的原因。真正讓他無法完成學業的,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不能釋放的玩耍需求積壓在內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彈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強有力,他沒機會練習自我調整和自我控制,所以這方面能力也就喪失了。他在電游上的放縱,其實是一種力不從心,是自我無力感的表現。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相比“控制”,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地給予更讓人幸福。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

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尤其對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不會慣壞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孩子的好與差,不在於管或不管,而在於環境變態不變態。不正確的管制,本身就是變態的一種,比不管還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糾結一段時間後,感覺無能為力了,就滿臉失望地說“不管”了。這是對“不管”的誤解。不管和放棄關愛一點關係都沒有,所謂“不管”是不動聲色、沒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對抗和衝突的基礎上,想辦法發展孩子的正面潛能。比如建立良好的親子信任關係,培養孩子愛閱讀的興趣,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幫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等等。家長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計劃,但計劃如何制訂一定要聽取孩子的建議,如何執行則要交給孩子……如果你實在不知如何做,哪怕什麼都不做,也比錯誤地做要好。

孩子做到“大致齊”就挺好

我的親戚朋友們看到我女兒圓圓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玩耍一點不比別人少,生活能力也不差,驚奇她怎麼可以做到什麼都不誤。我承認人的天賦稟性有一些差異,但這差異並不是全部的決定因素。圓圓之所以顯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時地利等諸多因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不需要浪費在過度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於自我成長上。

我承認我沒有能力讓圓圓像她讀本科時那個室友一樣,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但我至少沒給她添亂子。並非這個過程我沒有一點焦慮和糾結,但我把心思用於自我約束和自我學習上,當我明白了,孩子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在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點。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njianlifumuxuetang(尹建莉父母學堂),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