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淺談什麼是閱讀

前段時間參加了兒童閱讀教育專家史紋老師的閱讀座談會,讓我對閱讀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理解,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什麼是閱讀,很多人認為閱讀就是看書呀,有的人則認為閱讀是看世界。沒有人會否定閱讀在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那麼在閱讀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因素讓閱讀成為學習和生活中頂頂重要的事情呢。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


事實上人類的閱讀無始無終,人類自成為人類的那一刻起就有了閱讀,而人的生命一旦誕生,閱讀便與生俱來。當我們還不認字的時候,當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閱讀,閱世、閱歷、閱人等經驗式的閱讀,很多的認知和很多的想法,又急於表達這種認知和想法,於是出現了文字,而文字讓我們想表達的閱讀成果,有了精準的概念、定義,讓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去傳播我們在閱讀中的收穫。

再後來印刷術的產生,讓我們的文字可以更廉價地傳播出去,讓我們的閱讀收穫可以傳播地更遠、更準確、更有效率。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樣的狀況之後呢,近些年出現的數字技術,它把我們所閱所感變成了視頻、音頻等碎片式化的文字,顛覆了我們之前對看書的一些看法。同時也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也拉淺了閱讀的層次,這是閱讀的整個演變過程。

那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閱讀的本源就是廣義的。並不是在我們讀書之餘再去看世界,最開始的閱讀就是源於我們的看世界,源於我們的經驗式的閱讀。閱讀的過程其實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在很多對閱讀的認識不是很深刻的人之中,閱讀是單方向的知識獲取,我們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都把從書本上學知識當成是閱讀唯一的功效,讀書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從書本上學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我們學到的詞彙,得到的概念、理念還有百科知識等一些確定性的描述。我們對閱讀的理解也通常停留在對詞彙的理解,對閱讀整體流暢性的表現等等。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


其實呢,現在的閱讀概念裡面對閱讀的看法並不是這樣的。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一個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所閱讀到的內容是由讀者來決定,而不是完全由作者來決定,這是怎麼回事呢?

初級的閱讀就是知識的汲取和概括,這個時候我們會認為是作者決定了這一切。中級的閱讀有分析推理,整合詮釋這樣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們所讀到的內容所理解的內容,所抓取到的信息那很可能就是由讀者本身來決定的。在高級閱讀中,作者對文本中的內容反思評價,並運用到其他的領域中,產生一些新創意。那這個時候我們作為讀者,在這個閱讀過程中就可以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那閱讀從初級到高級的整個發展過程也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過程。閱讀,本質是建構意義的心智活動。而要建構出意義就要接觸活的信息。經過感受、想象、分析、批判這些具有主體性的心理操作。然後形成自己最終的一個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思想的感染、薰陶,聯想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思考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很大收穫的一個方面。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

朱自強教授


從本質上來說,語文的學習伴隨著閱讀產生和提高的,包括朱自強教授在《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中也同樣提到,如果離開了閱讀所給予的語境,我們的語言學習也是不能夠成立的,而我們人類的思維是由語言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語言對概念對一個事件的描述,我們的思維是混沌的,是說不清楚的。所以閱讀對語言的學習、發展和掌握都是一個前提性的條件閱讀是讀者與文本或者說是與作者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讀者要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來理解文字,推斷後續的內容,概括與思考作者的意向,要注意,這個地方是讀者要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來理解文字,自己的背景知識包括很多方面,它包括一個人的思維的框架、知識的框架、知識結構還有一些閱歷、經歷,一些經驗式閱讀的感受,都是我們在讀一個文本時所依賴的和作者互動的一些背景性的知識,那麼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讀者會接收到作者所給予的文字內容的影響,並汲取內容精華和思想,不斷與過去自己現有的認識和思想互動而改變著自己,昇華著自己,這也是閱讀對於人類進步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俄國著名圖書學家、作家尼古拉·魯巴金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所以,閱讀不是單純的捕捉文本、抓住信息學習知識的一個過程,而是具有個人色彩的、重新構建意義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它是具有個人色彩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如果你的知識背景,不同的人去讀,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經驗記憶,社會體驗等等都是不同的,得到的閱讀體會、結論、收穫也是非常不同的。那麼這個個性化的建構過程,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閱讀的廣義屬性。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


我們剛才說到的跟作者互動的過程裡,所依據的一方面是知識結構一方面是經驗式閱讀的成果,比如個人的閱歷,還有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廣度以及我們對人認知的體會,就如清代文學家張潮所說的,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這也說明了一個人的閱歷對於他所閱讀的內容、收穫、理解的影響,同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斷整理我們的信息,然後與我們的生活不斷的結合起來才能讓書中的內容切實的遷移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和思想發展當中去。

魯迅曾經說過,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與現實社會接觸,才能讓所讀的書活起來,活起來之後提升了我們本身體驗和對問題的看法之後,我們才能進階與作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我們在讀書中所獲得的才是更深刻的認知,讓我們來做一個總結,閱讀呢,是語言、語文學習的一個前提,是伴隨著思維的心智活動,是個性化的意義建構。

整本書閱讀,因為它的內容比較多,每個人物和情節的描述比較完整,情景相對比較具體和生動,所以,對於人的思維的發展會有非常大的作用。那它就是對我們最好鍛鍊方法,包括思維方面、語言方面。閱讀的收穫取決於我們個人經驗在廣義閱讀、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儲備,以及在邏輯思辨、感受、想象聯結應用的思維模式。所以依據上述我們理論的探討,我們會發現,閱讀,一定不止於看書。如果只看書,我們沒有辦法很好的理解生活閱歷、理論水平和思想深刻度都很高的作家的作品。


“孩子,書不是這樣讀的


如果只看書是看不好書的,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閱讀量肯定不等於閱讀力,閱讀力的提升一定是伴隨思維和遷移應用等這些能力的提升,我們可能在參與一些比賽,比如文學知識的比賽、詩歌的比賽中掉書袋會有很大的作用,但當們在將閱讀的收穫去應用到生活的時候,閱讀力很顯然會有更多的作用,而不是閱讀量。

當下有很多線上的讀書會,也有很多的孩子在聽故事,這是非常好的。這些好處是體現在對於書的興趣的培養以及文字親和度的培養是有幫助有好處的。但是是否對於對閱讀的能力有提升呢,還有待驗證。

正確的閱讀,或者是我們閱讀力的提升,是需要專業的指導才能把有限的閱讀釋放出無限的閱讀能量,而單純的自由閱讀在一些天份很高的孩子或者說家庭讀書比較好的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就需要一些專業的外來老師的幫助才能夠儘快的把握住閱讀的鑰匙。然後儘快地成長為一個閱讀者和思考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