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茯苓的产地在哪,有什么疗效?


茯苓野生于中国和美洲,大洋洲,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其中我国分布有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人工大量栽培的则有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份。



早在一千多年前安徽的金寨,岳西等地己有人工栽培,有史料记载,绝大部分地区栽培是由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传授移植栽培的,老法松蔸栽培法一直延传到现在。

茯苓以前因栽培地不同,都带有地方性名称,产福建为闽苓,安徽为皖苓,云南为云苓。其化学成分实质一样。

化学成分,含茯苓多糖,茯苓酸,块苓酸,齿孔酸,松苓酸,麦角甾醇等。

其中,以旧法茯苓直接于干松蔸栽培出的茯苓含麦角甾醇含量为0,063%,还原糖为3,56%,以新法菌种段木栽培的茯苓含麦角甾醇含量0,053%,还原糖含量为3,72%,两者含量相近。

药理比较,用家兔进行慢性和急性实验的结果表明,新法生产的茯苓与老法生产的茯苓均有利尿作用,而且两者利尿作用差别不大。

药理归总,有利尿作用,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作用,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能使玫瑰花结形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此外有抗肿瘤,保肝,促进造血功能,镇静,降血糖等作用。

中医上认为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塘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方选

1,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2,脾虚食少,便塘泄泻,茯苓,山药,白扁豆,桔梗,莲子。

3,痰饮内蕴,头眩心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茯神(新法栽培无此味),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骨。


老艾叶


茯苓 

【科属与别名】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处方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茯苓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的树根上。外皮部称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部分称赤茯苓,内层白色部分称白茯苓,菌核中间抱松树根而生者称茯神。中医过去曾分为四味药。据说现已合并都作为茯苓一味药。

朱砂拌茯苓名朱茯苓,由于朱砂为汞类药,有毒,已淘汰。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甘,性平。功效: 利水化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湿停滞;食少闷胀,恶心、大便溏薄;痰多咳嗽;以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五苓散(《伤寒论》) 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2) 茯苓汤(《原病式》) 茯苓、白术,治疗湿泻。

(3)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治疗痰饮病。

(4) 其他 在许多著名的各类古方中都有茯苓,如二陈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五皮饮、胃苓汤、防己茯苓汤、桂枝茯苓丸等,都作为配伍药使用。

【主要成分】

茯苓主要含多糖类茯苓聚糖和三萜类茯苓酸等成分。

1. 多糖类

主要是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其合成衍生物有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尿素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

2. 三萜类

有茯苓酸、乙酰茯苓酸、松苓酸、齿孔酸、茯苓素。

3. 其他

尚含麦角甾醇、树胶、蛋白质、卵磷脂、胆碱,无机物钾、钠、镁、铁、钙、磷等。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醇浸液腹腔注射家兔,慢性试验连续5日,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急性试验利尿作用较弱,而对大鼠小鼠试验不显示利尿作用。

许多实验指出,茯苓的利尿作用在健康人和动物不明显,但可增加水肿患者尿液的排出,对肾炎水肿,茯苓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茯苓素具有与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体内试验能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因此,茯苓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并是茯苓的有效成分。

茯苓利水渗湿功能与影响机体水盐调节机制有关。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茯苓素对该酶的激活作用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

2. 免疫增强作用

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体内体外试验均能明显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体外试验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强20~28倍。使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显著上升。

茯苓素对接触性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3. 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对生长迟缓的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茯苓素与CTX、5-Fu等化疗药同用,可明显增强疗效,提高抑瘤率。

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是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茯苓多糖和茯苓素能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DNA的合成。茯苓素能抑制癌细胞核苷转运,高浓度时使癌细胞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而抑制肿瘤生长。

4. 其他

(1) 对胃肠功能影响 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使胃酸降低。

(2) 保肝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中毒性肝炎及其代谢障碍明显减轻,ALT下降。连续给药可明显增加肝脏再生速度。

(3) 抗炎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改善了大鼠的全身症状。

(4) 镇静作用 茯神煎剂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减少,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

(5) 茯苓尚有降糖作用。

5. 体内过程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尾静脉取血,作放射性分析,所得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

【临床应用】

【剂量与用法】

(1) 药典剂量 9~15g。

(2) 临床常用剂量 9~15g。

(3) 大剂量 15~60g。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临床体会】

1. 茯苓的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在古代有许多传说,《史记》作伏灵,认为松树下面由神灵之气伏结而成。“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茯灵、茯神也。《仙经》云茯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尔。”

《本草纲目》又记载,“《淮南志》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龟策传》云: 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这反映古人认识和采掘茯苓是非常艰难的,并且还带有神秘色彩。

茯苓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植物,中间有松根,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的菌丝,古代误以为是菟丝子。到明代李时珍时代,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2. 关于茯苓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等多种功效,都一一被药理研究所证实。

(1) 健脾和胃 反映的是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健脾益气 反映的是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 健脾化湿 反映的是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4) 健脾利水 反映的是利尿作用。

(5) 安宁心脾 反映的是镇静作用;

(6) 调和肝脾 反映的是保肝降酶作用。

茯苓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利水药。利水和利尿是两个意思相似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利水是调节水液,通调水道,去除多余的水液,包括蠲饮、利尿与缓和的泻下。有肺、脾、肾、三焦、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参与。利尿的意思是增加小便,排出水液,消除肿胀,范围要窄一些。

茯苓健脾利水,调节水液,其利尿作用和临床效果都是很弱的。茯苓单味药水煎服对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有水肿的人能提前排尿,尿量也会略有增多。对已经患有心、肝、肾慢性疾病,功能减退而水肿的患者,茯苓单味药是看不出利尿效果的。即使中药复方利尿也是比较弱的。药理提示茯苓具有弱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功能。这与中医对茯苓的观察和理解是一致的。

中医传统治疗脾胃病和肝病的许多方剂中大多有茯苓,而且大多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治疗脾胃病有两种情况,其一健脾和胃,以加强消化功能,属调理康复范围。其二是治疗脾胃病症。对于轻的胃肠道炎症、溃疡,有胃不舒、恶心,轻的腹痛、腹泻,在复方中使用,可协助主药以调节胃肠功能,加强治疗效果。

治疗肝胆病方面如逍遥散,蒿芩清胆汤中,茯苓也是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调和肝脾,利水化湿。药理提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用以加强保护肝功能、调节胃肠功能和利尿。这对于治疗肝胆疾病是符合的。

5. 关于提高免疫和抗癌

茯苓健脾的含意,除了加强消化功能外,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尤其是羟乙基茯苓多糖。因此在许多中医补益调理的方剂中大多有茯苓。

茯苓又是一味没有毒副反应的抗癌药,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所以茯苓是一味扶正抗癌药。

茯苓化痰饮,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中茯苓似乎是主药。由于《金匮要略》经方上放在第一位,所以一致公认茯苓为君药。可是临床上茯苓是解决不了肺支气管的痰液,胸腔积液的;即使是腹水和水肿其利尿作用也是很弱的,也是解决不了的。方中桂枝的利尿消肿,蠲饮化痰在临床上要比茯苓强多了。实际应用上,应该桂枝是主药,是茯苓、白术配合桂枝。桂术苓草四药,与四君子汤参术苓草四药是相当的。大剂量茯苓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水液的排泄,对减轻肺水肿是非常有利的。

两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这份医学遗产是非常宝贵的。由于是经典,谁都不允许怀疑。即如苓桂术甘汤,君臣佐使的排列顺序,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也是不允许怀疑的。这是后人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

7. “温药和之”理解的争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上提出的痰饮病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后人解释为痰饮病的治疗总纲,甚至提出痰饮病必须使用温药治疗。这是对经典的片面理解。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共有14张主方,其中有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温法,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清法,2张方剂是温清并重的。这说明《金匮要略》上是温法清法并重的。由于两千年前古代书简的文字比较简略,写了这点,漏了那点,是常有的,要全面理解其内容。

“温药和之”的理解应为使用温性的温和的中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以缓和某些烈性中药的不良反应。如痰饮病篇中用甘草、大枣、白术、半夏、茯苓等温药,以缓和大黄、芒硝、防己、甘遂、芫花、大戟等烈性药的胃肠道反应。

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病当以清法为主。他指出,水饮本为寒邪,但为火所蒸,如温泉那样成为热水。这种观点是从临床实践中观察而来的。就以痰饮病的代表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论,不同的阶段,确实是有寒有热,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该是温法清法并重的。‘温药和之’应扩大理解为使用温和的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缓和某些中药的不良反应。

温法的六方为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清法的六方为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温清并重的二方为泽泻汤和大青龙汤。(附方七张未计其内)。

8. 关于安神

茯苓和茯神过去曾一度分为两味药的。安神用的是茯神,现已合并为一药。在著名的安神方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中,用的都是茯苓,并均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可见其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