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是為何?

觀景說史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這皇帝過著過著,不想再過了想離婚,於是在冥思苦想之後,終於把皇后趕走了,在那個時代,丈夫和自己離了婚,特別自己是皇后身份,簡直就是沒法活了呀,於是乎這個胡皇后就出搭當了尼姑與青燈古佛為伴。



話說作為山東人的胡皇后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既然這皇后沒有一點錯,那朱瞻基為什麼處心積慮的要和她離婚,要廢掉她呢?這一切的原因源於重男輕女因為胡皇后只生育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孫貴妃率先得子,在那個母憑子貴的皇宮裡,因此她並不得寵。


自從孫貴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廢后的打算越來越強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沒有犯一點錯誤,就算是雞蛋裡挑骨頭,他也挑不出來啊。怎麼辦?作為皇帝的朱瞻基因為想不出辦法,一時急得抓耳撓腮。(看來朱瞻基和自己的結髮妻子真的沒有感情,想離婚都快想瘋了。)

自己想不出辦法,於是乎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皇帝離婚,這畢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這確實確實有點不太妥當,大臣們也都皇后是好人,端莊又典雅又是來自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書達理的女性。沒來由,沒有原因的廢除人家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於是乎,大臣們開始反對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決,俗話說男人只要變了心,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作為皇帝的朱瞻基,後宮佳麗如雲,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誰就不要誰,但是人家是皇后,畢竟還得費些周折。

《明史》列傳后妃記載:時孫貴妃有寵,後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

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說我今年都30歲了,胡皇后還沒給我生了一個兒子出來,如今孫貴妃有子,我必須要立他為皇后。最後,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計讓皇后主動請辭,然後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於說他後悔那是假的,因為胡皇后是他的爺爺,朱棣安排給他的,可能並沒有多少感情。屬於爺爺包辦婚姻。而作為他的母親張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實就是面子上過不去而已。


佳寧姐姐說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胡善祥是光祿卿胡榮第三女,朱棣親自指派給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即位後,按照禮制,胡善祥順理成章的被封為皇后。胡善祥之所以會被朱瞻基“無過而廢”,是因為她和朱瞻基沒有感情基礎,當然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但有一個變數恰恰因為朱瞻基和孫氏(《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有很深的感情基礎。

  • 因朱瞻基偏愛孫氏被廢

孫氏是永城縣的主簿孫忠的女兒,本來兩個人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因為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而且她經常出入宮廷探望張皇后,由於孫氏在家鄉名聲不錯,彭城伯夫人有一次便談起這件事,孫氏於是被召進宮裡成為朱瞻基的“嬪妃預備役”。

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明史·后妃》

當時朱元璋曾經規定明朝皇子只能娶民間女子為妃,這是為了避免孃家勢力過大導致的外戚干政。孫氏進入皇宮的時候不過才十餘歲,而當時朱高熾還沒有登基,朱棣親自指派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張皇后)教導孫氏宮廷禮儀。

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明史·后妃》

因為這個緣故,朱瞻基在年少時就得以和孫氏多有接觸,並培養出一定的感情基礎。這成為後來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的根本原因,按照事物發展邏輯來說,本來孫氏應該成為朱瞻基的正妃。

但因為司天監奏了一本,光祿卿胡榮的女兒胡善祥也有賢名,最終胡善祥被冊立為妃子,而孫氏則僅僅成為了一個嬪,這件事還經常讓彭城伯夫人感到不公平。

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彭城夫人每為張皇后唧唧,而張皇后賢,不言也——《勝朝彤史拾遺記》

這也造成朱瞻基一直想要提高孫氏的地位,他繼位稱帝后,立刻就把孫氏冊封為貴妃。而且按照明朝時期的宮廷規矩,貴妃是得不到金冊寶(印)的,但朱瞻基依然破格賞賜孫氏金冊寶(印),此後成為宮廷慣例。

  • 廢后契機

胡善祥成為皇后以後並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她安分守己,將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一個契機的出現讓她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胡皇后曾先後為朱瞻基生下順德公主、永清公主兩個女兒,孫氏也為朱瞻基生下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但在宣德二年,孫貴妃卻率先為朱瞻基生下第一個皇子朱祁鎮,都說“母憑子貴”,孫貴妃這時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更加受朱瞻基的寵愛。因此便拿這件事做藉口,打算把孫貴妃撫上皇后的寶座,當時他下詔給大臣們說:

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但經過大臣們的討論,態度比較曖昧,既沒有堅定的反對,但也沒有明確的同意。

上乃舉後過一二顧榮,榮進曰:“是可廢也。”上曰:“廢后有故事耶?”義曰:“宋仁宗廢郭後為仙妃是也。”時輔與原吉、士奇,嘿然無言。上特問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議廢母者。”榮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輕出耳。”——《勝朝彤史拾遺記》

大臣們的曖昧態度給了朱瞻基堅定的底氣,因此他以胡皇后無子,又隨便找了幾條胡皇后的過失,逼迫胡皇后自己主動遜位。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明史·后妃》

胡皇后被廢后,退居長安宮,被朱瞻基賜號“靜慈仙師”,成為了一個道姑。為什麼朱瞻基為賜號胡善祥一個法號呢?他這是模仿了宋仁宗廢除妃子的故事,宋仁宗為了廢除郭皇后,故意找了幾個藉口把她廢除,把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還讓其改名淨悟,當道姑去了。

當然郭皇后為人彪悍,廢除了也就廢除了,但胡皇后沒有什麼過錯,確實有點冤枉。

  • 朱瞻基為何後悔

當初胡善祥被廢除以後,張太后十分同情她,因此常常讓她到清寧宮陪伴自己。張太后去世後,胡善祥十分傷心,過了一年也隨之病逝。

後來朱瞻基每每回想起這件事,都感到十分後悔,說自己年輕時太沖動,所以才會做這個舉動。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候朱瞻基年輕,又和孫氏的感情不錯,自然想要給孫氏一個名分,恨不得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給對方,但等這段感情冷卻下來,才發現這樣做對胡善祥是十分不公平的,正因如此,朱瞻基才會後悔自己的舉動。


圍爐談史


這個問題,玲讀歷史幫您解答

明朝第一廢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本是濟寧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飛上了枝頭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卻始終未能真正走進夫君的心,到頭來還是空歡喜一場。

更為可氣的是,這個讓她深愛的夫君為了立別的女人為後,甚至挖空心思執意廢后。明宣宗為了不讓百姓罵他無情,更是採用了勸說胡善祥主動上表辭後位的招數,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立新後了。從朱瞻基處心積慮的廢后來看,他對胡善祥確實感情不深,所以更談不上後悔一說了。

胡善祥無辜被廢的原因

歷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那樣功於心計,當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寵妃孫氏。明宣宗與孫氏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二人早於胡善祥入宮以前便結下了的情緣,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裡就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其實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這場“包辦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人們往往沒有自己婚姻的選擇權,當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書記載,孫氏不僅姿色尚佳,而且功於心計,胡善祥遇上如此強勁的對手,日子自然也不好過。朱瞻基更是違背禮制,冊封孫氏為皇貴妃,並賜她金寶,孫氏也成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冊金寶的皇貴妃,這樣,孫氏離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見這廢后前的準備工作也是套路極深啊!

胡善祥由於不得寵,心情自然也不會好,日子久了就積怨成疾,身體不好自然就更難為朱瞻基開枝散葉,而此時的孫氏幸運的誕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萬分,於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孫氏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張輔、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亦。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宣宗的廢后想法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因為胡皇后為人賢德、並無過錯,所以宣宗只能暫時作罷,最後楊士奇見宣宗廢后意已決,便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動辭後位,這樣,胡皇后也會顯得識大體,明宣宗更是不會落下無情無義的口實。

張太后憐惜廢后胡善祥

胡善祥被廢以後,張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憐惜她,經常邀她到清寧宮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計頗多的孫氏,張太后更喜歡賢德的胡善祥。

當時,朱瞻基要廢胡善祥後位之時,張太后也阻止過,但是,最後見兒子心意已決,張太后便不再阻攔了。朱瞻基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張太后更為了解兒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還會想出更多的藉口,而且胡善祥和孫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兒媳婦,改立皇后對於太后來講,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兒子非要換皇后,她也沒有必要因此和兒子鬧翻,所以張太后最後不大情願的同意了廢后請求。

雖然,胡善祥被廢掉了後位,但張太后依然很喜歡她,甚至對她產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宮中有宴會之類的活動,張太后也必定會邀請她一同參加,而且還讓她的座位居於孫氏之上。

張太后病逝後,胡善祥因悲傷過度,沒過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見胡善祥與張太后的情誼是極深的。

結語

玲讀歷史認為,胡善祥的後位被廢除,是非常無辜的,她被廢之時年紀尚輕,還是有可能誕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並沒有給她機會。

後來,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認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辯解罷了,而不是真心悔過。但從張太后對廢后胡善祥的舉動來看,她確實是真心同情這位姑娘的。


玲讀歷史


明宣宗的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一點小編不敢評論。

因為歷史中對於這件事的處理,並沒有展示出太后同情皇帝來。在胡善祥被廢除之後,出現的結果是:胡善祥被封為了靜慈法師,並且長居長安宮,在一些重要的宮中宴會中,也都還有胡善祥的位置,並且位置高於孫皇后。但這並沒有說明皇帝后悔了,太后且同情皇帝。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問題的幾個主角: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皇長孫,被冊封為皇太孫,以此繼承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胡善祥,山東濟寧人,是明朝皇后中少有的有名字的女子。被朱棣選為太孫妃。

孫氏,山東鄒平人,朱棣封為太孫嬪。



先來說說為什麼朱瞻基要廢除胡善祥吧

第一:胡善祥並非自己的真愛。

在朱瞻基冊封為皇太孫的時候,孫氏就已經在太子府了,並且早就認識了。孫氏是由張太后的母親引進,並且交友張太后撫養。並且在在朱棣為皇太孫尋找太孫妃的時候,張太后的母親也像朱棣引薦過孫氏,但是朱棣嫌棄孫氏太小,於是讓司天監算了一卦,問給太孫找哪裡的妃子比較好,司天監算了一卦說是在沂水和黃河之間最好,於是就找了胡善祥。並且冊封了太孫妃,但也不能違背了當時太子妃張氏母親的意思,於是封孫氏為太孫嬪。於是朱瞻基就同時擁有了兩位女人。但是因為孫氏與朱瞻基青木竹馬。所以更加鍾情於孫氏。並且胡善祥體弱多病,並且性情低沉,朱瞻基又是一個性情中人,所以不得朱瞻基的喜歡。



第二:孫氏非常的朱瞻基的喜歡。

並非青梅竹馬。而且孫氏非常的聰明,是朱瞻基的紅顏知己。身為一國之君,想想有多少事要自己處理。身上的壓力又有多少,所以有一個紅顏知己是多麼的幸運的一件事。並且孫氏還為朱瞻基生育了一位皇子,這就是後來的朱祁鎮。



總之,朱瞻基廢除胡氏,並且胡氏不好,只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只想把自己能給與的一切給孫氏,足見孫氏與朱瞻基的愛情。 說太后同情皇帝,可能是因為看到胡氏在居住在宮中,並且家宴還有她的位置。這都是朱瞻基性情中人的表現吧了。因為胡氏並沒有任何的錯誤。


蟶子歷史


傅善祥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后,是朱棣的原因。

朱棣是造反當上的皇帝,他當然是最有話語權的一個人了。他親自給孫子朱瞻基選的媳婦,朱瞻基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怎麼樣。

畢竟,他不能不給自己的爺爺面子呀。

可是,我們都知道傅善祥最終還是被朱瞻基廢掉了皇后的位置。

這又是為何呢?

可以說朱瞻基廢掉傅善祥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因為她沒有為朱瞻基生兒子,古代的時候,尤其是生在皇家,沒有生兒子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若是皇后生不出兒子來,被廢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在歷史上,都是可以找到先列的。漢景帝的薄皇后,沒有生兒子被廢,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沒有生兒子被廢.......

傅善祥的不幸,就是因為她沒有給朱瞻基生兒子,所以也被廢了。

事實上朱瞻基也不喜歡這個皇后,他喜歡的是孫若微。

孫若微是一個官宦家的孩子,同時他也是朱瞻基生母張太后的老鄉。從小懂事乖巧的孫若微就是被寄養在宮裡長大的。

朱瞻基和孫若微他們兩個比要好,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青梅竹馬來形容。所以說朱瞻基是喜歡孫若微的。

另外,張太后也是喜歡孫若微的。

在朱棣駕崩之後,孫若微又生了兒子的情況下,朱瞻基把孫若微給提拔成為了皇后,這當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到了。

題目上說的傅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他,皇帝后悔。這種事情真的可能發生嗎?

太后同情傅善祥可能是真的。

畢竟傅善祥沒有犯什麼錯誤呀,她也是一個很善良,很賢惠的人。至於說她沒有生男孩,這也不能全怪人家一個人。

畢竟,一個人是生不出孩子來的,朱瞻基不喜歡她,就不去寵幸她。不寵幸她,她生孩子的機會,當然比孫若微要小的多了。

所以說傅善祥確實是值得同情的一個人,她當了皇帝然後又被廢掉。這個對於他來說是不公的,是屈辱性的事件。

那麼皇帝朱瞻基有後悔嗎?

朱瞻基應該談不上後悔,若是後悔的話,他還可以重新把她給立為皇后。再說了朱瞻基真正喜歡的是孫若微。

因此說皇帝廢了傅善祥後悔了,這是不成立的一件事。


漢史趣聞


胡善祥胡皇后一生賢良、忠厚善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妻子,但是在登上皇后之位後被廢除,廢除之後皇太后時常感到惋惜,並且時常招她回宮聊天,明宣宗也是時常後悔,認為自己當初實在是太過年少。

一個女子到底有何等才能能讓他們這樣?

胡皇后在年少時就被選為皇太孫妃,在明宣宗順利繼位之後就登上了皇后的位置,以賢聞名。

雖然胡善祥貴為皇后,但是這依舊沒有影響到她的性格,為人依舊是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不抬架子,深受當時的皇太后和百姓的愛戴。

但是這樣一位賢能的女子一生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分別是順德和永清公主,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男權社會,更何況是在帝王之家,這件事導致胡皇后並不受寵,當時有位孫貴妃為宣宗生下了第一位皇子,因為深得宣宗寵幸。

因為宣宗讓胡皇后以多病為名辭去皇后職位,在胡善祥被貶之後就居住在長安宮,做了一位道姑,同年孫貴妃成功上位皇后。

在百姓得知胡善祥被廢之後都非常同情她。

雖然胡善祥被廢除,但是張太后依舊讓她常年進宮陪自己,在吃飯或者朝廷設宴的時候,張太后也讓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頭,孫皇后經常對此不滿,但是也沒有辦法。

《明史 后妃列傳一》“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不僅僅是天下百姓和太后,就連宣宗本人在後來也時常感到後悔,在《明史》中也有記載,說是宣宗時常後悔但是隻怪當時年少。

這件事告訴我們,無論外面的野花再怎麼好看,還是家裡面的花最重要,朋友們一定要謹記啊,明宣宗已經為我們嘗試過了,所以就不要再走錯了。

以上是文青的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文青喜歡跟朋友們分享歷史趣事;

如有不同觀點,在下方評論,文青必當受教學習。


文青聊史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張太后很喜歡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麼缺點。

但無奈少年天子有個青梅竹馬的孫貴妃。

若說孫貴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這位孫貴妃,在朱瞻基還小的時候就進了太子府。當時也是蹊蹺,本來把孫美女叫進宮來,就是給朱瞻基預定的太孫妃,不曉得這中間出了什麼變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後,朱棣卻給孫子指了胡善祥為太孫妃。

這下孫美女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她與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了這檔事,朱瞻基也很煩惱。

為避此尷尬,孫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當了皇上,當然忘不了少年戀人,又把孫美女接進宮來。

也許是少年情深,也許是心存愧疚,總之,朱瞻基找個藉口,廢了髮妻,理由有點不上臺面——多病無子。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后無子,可以養孫貴妃的兒子嘛。

總之。這個事就這麼遮過去了,胡善祥為孫貴妃騰了位子。孫貴妃變成了孫皇后,胡皇后變成了胡道姑。

但是張太后還是憐憫這個前兒媳,宮中有宴,總是召前胡皇后上席,還特地把她安在孫皇后之上,惹得孫皇后不高興,當然,她也不好說什麼,誰讓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後面,的確有點後悔了,也許是孫皇后天天和自己相處,他也覺得平常了還是怎麼地。他對胡皇后有些個內疚了,說是自己少年衝動,——“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孫皇后那裡,朱瞻基是個圓滿交待,此誠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為情切意真。


錢多多讀文史


胡皇后名曰胡善祥,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在真實的歷史上以賢惠著稱,她做事謹慎,深的明成祖朱棣喜歡。在朱瞻基到了大婚年齡時,朱棣親自做主,封胡善祥為皇太妃,這就為胡善祥後來不幸的命運埋下伏筆。



朱瞻基對爺爺指定這門婚事,打心裡不是太樂意的。原來,他另有所愛。這個人就是孫氏,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孫氏本是一個主薄的女兒,因為從小長的乖巧,聰明伶俐,就被朱瞻基的母親收養宮中,親自扶養,說白了,就是做童養媳。朱瞻基與孫氏在宮中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本來,皇太妃之位非孫氏莫屬,只因朱棣橫叉一刀,孫氏屈居妾位,但朱瞻基對孫氏的恩愛遠遠勝於胡善祥。

後來,朱瞻基登基後,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孫氏名義上低胡皇后一級。實際上享受的待遇等同於皇后,無論穿著、髮飾與皇后無異。

胡皇后為人善良、正直,對婆婆張太后非常孝順,對下人從不刻薄,她以身作則,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胡皇后為朱瞻基育有兩個女兒,唯一不足就是沒能生個龍子龍孫。1427年,孫氏生下皇子朱祁鎮,更得朱瞻基的寵幸,胡皇后從此倍受冷落。

朱瞻基中年得子,欣喜若狂。迅疾大赦天下,減免賦稅,一時普天同慶。一年後,就加封朱祁鎮為太子。不久,便以胡皇后沒能生個龍子為由,逼迫她上表辭掉皇后之位,被廢為道姑。幾天後,孫氏就成了大明新的皇后。

後來,朱瞻基對無故廢后之事,也深表後悔,說自己是年少輕狂才做了這荒唐事。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張太后對自己這個孝順的兒媳婦無故被廢,也深表同情。經常把胡皇后叫到自己的寢宮,談心聊天,以寬慰胡皇后。甚至賜宴時,張太后有意安排胡皇后居於孫皇后之上。孫皇后對此非常不滿,但也不敢造次。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駕崩,胡善祥與婆婆關係親如母女,太后去世不久,胡善祥因為悲傷過度,不久,便香消玉損。孫太后的政治才能遠不及胡太后,這從後來發生土木堡之變中就能看出端倪。假如胡太后沒有被廢,她就不會這麼年輕就死去,以她的智慧能力,絕不會容許王振專權,更不會允許明英宗草率親征佤剌。

這樣一個在歷史聰明賢惠的一代皇后,在《大明風華》竟被塑造成一個狠毒狡詐的女人,真是後人對胡太后的不公。


洛水清風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沒有在《大明風華》裡的那個胡善祥心機那麼深重,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史稱“有賢名,守孝道”。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為人很本分很老實,聽婆婆的話。胡善祥就因為太本分,不會來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見。又因為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皇子。就“無故”被廢了。

而孫若微搶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僅僅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孫若微也就從貴妃的位子上被扶正為皇后了。

胡善祥被廢后就做了道姑,一輩子青燈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盤了。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的確孫若微更受寵。


當然劇情中故事情節更生動。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親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兒。

孫若微被孫愚救了,帶到福建去長大;胡善祥被朱高熾救了,放在胡尚宮那邊長大。

其實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女兒,是朱棣給朱瞻基冊立的太孫妃。而孫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不過她才是真正從小在宮裡陪著朱瞻基長大的。這可能才是正史中兩人感情不錯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個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這也是相當於朱元璋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規矩,真正開始被重視且執行的開始。

因為朱瞻基的老孃張妍還是勳貴家庭出身,而且張太后權力慾一點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兒子在世想控制兒子,孫子在世想控制孫子。她的確是個宮鬥狠人,朱瞻基死後,她可是親自出現在過臺前一段時間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實際上給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機會。後來加之朱瞻基死後,和孫若微之間的婆媳鬥爭。她是非常不喜歡權力慾同樣重的孫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孫若微前面,在正統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前7年,太皇太后張妍死後,胡善祥也就跟著去了。

在劇情中,孫若微因為主角光環的原因,孫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處於高光時刻。

她救過朱棣,本來更可以當太孫妃,但是由於“靖難遺孤”的身份問題,最終沒能實現。但是孫若微和朱瞻基相當於自由戀愛。所以這份感情的脈絡也成為了該劇的主線。


但實際上,張妍其實是不待見孫若微的,經常噁心朱瞻基,雖然胡善祥被廢了,但是還是邀請她到清寧宮同住;有宴會的時候,還是把胡善祥請上桌子,並且讓她坐在孫若微的上首。時時刻刻提醒朱瞻基“無故廢后”,藉此打壓孫若微。

其實關於朱瞻基後悔自己年輕不懂事廢后的話,“此朕少年事。”出自於《明史》,而非《明實錄》。有此類言論記錄的,幾乎也是出自天順(朱祁鎮復位後的年號)以後,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沒有後悔廢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這麼寫,實際上是為朱瞻基辯護。

可見因為朱祁鎮輕信王振,斷了大明的夢想。後人才開始懷念如果胡善祥沒有被廢后,或許太皇太后張妍死後,她就不會死,也就有可能制約王振,歷史會改寫吧。


一直等到孫若微死了,朱祁鎮聽了錢皇后的話,才給胡善祥復其位號。可見孫若微的確是個宮鬥狠人。

(正史上這些後宮女人都是某氏,沒名字。文中為了脈絡清晰,都採用了《大明風華》劇中的名字)



炒米視角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山東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永樂十五年,胡氏以賢聞名,選為皇太孫妃。洪熙年間,封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立為皇后。胡善祥雖貴為皇后,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之態。她沒有生育子嗣,只有兩個女兒,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但卻並不得寵。朱瞻基,出生於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被尊為“章皇帝”。 早年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即位後,御駕親征平定番王叛亂,並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1435年駕崩,終年38歲。

朱瞻基和胡善祥是在朱瞻基十五歲那年他的爺爺給他安排的,所以胡善祥和朱瞻基之間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情基礎之說,但是朱瞻基基於對他爺爺的尊重,還是禮貌性的接受了這門婚事。

不過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熾、太子妃張氏也曾經為朱瞻基找了一個妃子候選人,就是了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孫氏。孫氏不僅“幼有美色”,而且從小住在朱高熾府中,和朱瞻基兩人是一起長大,可以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也很好。 但是因為朱瞻基的爺爺朱棣的命令自然也沒人敢反對,之後隨著朱瞻基成為皇帝,胡善祥也順理成章成為皇后,而孫氏則只能為妃。正史上的胡善祥,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史稱“有賢名,守孝道”。自從孫貴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廢掉胡善祥皇后的打算就越來越強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沒有犯一點錯誤,就算是雞蛋裡挑骨頭,他也挑不出來的。

這又怎麼辦呢?朱瞻基想盡了辦法,於是,在明宣德三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全都請到後殿,聲稱有機密事商量,他對大臣們說“我今年都30歲了,胡皇后還沒給我生了一個兒子出來,如今孫貴妃有子,我必須要立他為皇后。”最後,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計讓皇后主動請辭,然後他再假意再三挽留,就這樣,朱瞻基終於把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完成了。對於胡皇后被廢,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心中還是不太認同的,因為胡皇后一直規規矩矩,恭順有賢名,可胡皇后自己上述辭去皇后之位,再加上張太后知道朱瞻基對於胡氏的態度,也沒好多阻攔,只能表示同情。

至於說到朱瞻基後期發出“此朕幼年事”的感嘆,只能說朱瞻基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認識到當初的行為並不厚道,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但可能更多的是對廢后舉動的後悔,但是對胡氏的歉意有多少就無法知道了。

這樣看來,原來古代也少不了渣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