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样面临城破的情况,宋高宗可以跑,唐玄宗可以跑,为何崇祯就不跑呢?

577149781


马克思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因为几位皇帝面临的具体情况很不相同,所以导致他们无法做出相同的决定。

首先来看宋高宗。赵构在金军攻破汴梁城之时,他并不在城内,而是被委派为兵马大元帅去各地召集军队以勤王了。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算逃跑,算是公派外出。

而他登基后,金军赶他下海,他之所以能跑,是因为大臣支持他跑,他也有地方可去。


至于唐玄宗,是在潼关失守后逃跑的。他跑得很坚决,既然叛军来了,作为皇帝,还有相当的部队在手,为什么要白白等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而且他跑的地方很特别,往四川跑。看地图可以发现,陕西四川,很近,而安禄山是由东往西进攻,所以战火仅限于秦岭以南的各地。这样一来,蜀地一来是南方,安禄山此时并没有对这里形成威胁,二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易守难攻,安全。

所以,唐玄宗可以放心的跑,只要是南方,都很安全。


而崇祯为什么不跑,很简单:一,犹豫;二,没处去。

先说第一个,犹豫。崇祯曾经隐晦地提出过要跑,但大臣反对,他碍于面子,也就没有再提。等到后面想跑,根本跑不掉了。至于说什么天子守国门,为了和国都共存亡,我认为此言不实。崇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会不知道所谓的“气节”和祖宗留下的江山相比,哪个更重要,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在的,结果不言而喻。



但崇祯有一个弱点,就是做事情不能坚持,而又好面子。明粉也列举过,崇祯有很多机会消灭农民军,但都是由于拿不准是先灭后金还是先灭起义军,导致机会一次一次溜走。而跑路这事,他同样并不坚决,只是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并没有要执行的意思,因为当时的情况,他认为并没有严重到非跑不可的地步。所以,大臣一反对,他自然就放弃了。

再说第二点,没处去。有观点认为,可以去南京。但当时的情况是,南京,迟早沦陷。因为自元朝起,统治者为了防止再出现利用长江天险而割据的情况,人为地“消灭”了长江天险。此话怎讲?统治者加强长江两岸的经济联系,增加两岸的交通。同时,将长江两岸划归同一个行政区,使得长江不再成为一道阻隔南北的“长城”。所以,长江以南,已经无险可守。

再有,北京向南京走,必然要经过安徽,甚至必要的话要经过河南的一部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北方各地都是农民军,皇帝大摇大摆地逃,农民军分分钟抓住他。而他手下的禁军数量,不足以保护他走那么长的路。他跑路的道,都已经被敌人占领或掌控了,也没人互送,所以跑路必然失败



综上,崇祯相比起二位,一没地方去,二是跑路决心不坚决,导致他只能以最为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坎坷的一生,结束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悲哉,哀哉!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


庭州行者


崇祯当然想跑了,而且非常想跑,因为他不甘心当亡国之君,要挽救明朝。如果死社稷了还TMD挽救明朝!!!

当然崇祯这个跑,不是逃跑,而是迁都南京,当时南京有一套完备的行政系统,六部和其他行政机构都齐全,如果崇祯迁能都南京,政府机构马上就能运作。

李自成兵临城下之后,崇祯就非常想往南京跑,他甚至召阁臣问话,试探性地提出迁都南京的话题,甚至还暗示”明天上朝时,你上奏迁都南京,我先假意拒绝一番之后,再答应。咱们马上收拾东西去南京。“

不过阁臣却一言不发,气得崇祯大发雷霆却又毫无办法。因为崇祯这个人真的严重缺乏担当,出了事情,他永远只会问责大臣。替明朝尽心尽力做事,却被崇祯杀了祭天的大臣,不在少数。这样的情况,在崇祯朝发生了太多。

所有大臣心里都清楚,崇祯想迁都南京。但只要不是崇祯公开下旨迁都南京,那就一定不能自告奋勇站出来提议迁都南京。

如果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崇祯答应了。等到了南京,如果没出事那还好,如果出了一点点事情,甚至出现李自成兵临南京的情形,崇祯肯定会说:

当初我要求死守北京,你们却极力怂恿我迁都南京。现在好了,李自成一路追到南京了,如今南京也难保全。都是你们误了朕的大事啊。来人啊,拖出去全砍了!

崇祯希望大臣提议迁都南京,他再顺水推舟答应了。这是最好的。崇祯不能自己说迁都的事,因为他要是说了,到时候去了南京出了什么事,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了,而不是大臣的问题了。这是崇祯无法接受的,板子只能打在大臣身上,绝不能打在自己身上。

崇祯严重缺乏担当,和大臣之间毫无信任可言。他甚至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大臣,而不是他自己。他不跑,是他和大臣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并非他一心求死。


袁卫宇


在江山不保大难临头之际,有的帝王选择和国家同生死,有的帝王选择保命,其实两种选择都无可厚非,前者彰显了自己对王朝深厚的眷恋以及对自己无能的惩罚,而后者虽然看似胆小无能,但是谁知道日后能不能东山再起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种道理自古就是存在的。但是让人们不解的是,在同样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况,宋高宗和唐玄宗都跑了,为什么崇祯皇帝不跑呢?



崇祯皇帝不逃跑是不是真的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呢?当然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崇祯皇帝当时在得知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时候,心中的恐惧和无奈可想而知,他自然是对明朝的亡国非常不甘心的,但是又无能为力。其实当时崇祯皇帝也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逃往南京,崇祯皇帝时期的首都是北京,而这里原本是朱棣所设立的,虽然从朱棣这一朝开始完成了迁都,可是南京的规制照旧,也就是说在北京的皇宫中有什么,在南京的皇宫中也有相同的事物,就连官员都一切照旧,所以只要崇祯皇帝安全抵达南京,他完全可以在当地继续控制朝政。



可是历史的结局却是崇祯皇帝选择去死,而不是逃往另外一个都城。崇祯皇帝当时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个可能性,但是让崇祯皇帝感到灰心的是,李自成从起兵之日开始,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攻破了很多城池,而且很多臣子纷纷被李自成降服,面对这样的形势崇祯皇帝自然是十分心寒的。更加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明朝位于北京的都城让李自成轻易攻破,天子虽然应该受到臣子和百姓的保护,但是崇祯皇帝当时环顾四周,已经没有人可以依靠,即便他逃亡南京也会面对相同的情况。



而且李自成当时已经夺得了湖北、河北和河南等地,这些地区都已经被圈定在李自成的手中,崇祯皇帝逃到这些地方就等同于受死,而北方也同样不能去,北方有金人等着,树倒猢狲散,当时很多大臣都为了保命而自寻出路了,谁还顾得上什么天子不天子的,而这些崇祯皇帝都清楚地看在眼里,就算他有孤注一掷逃亡的想法,也没有可信的人,而且也没有人有能力将皇帝护送到其他地方,所以崇祯皇帝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可选了。


江上孤舟


在中国历史上,舍弃国都而仓皇出逃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安史之乱时逃出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再比如有“逃跑皇帝”之称的宋高宗赵构。前世的皇帝既然都可以在国都将破的时候选择逃亡,为什么唯独崇祯皇帝死在了都城呢?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在京城被围之前选择南迁呢?本期的《历史悬疑档案》,姚看江湖就将为大家探寻一下崇祯没有迁都南京的原因所在。

第一,性格的缺陷,使崇祯皇帝缺乏在复杂情势中一锤定音的魄力。

崇祯皇帝幼年丧母,经历坎坷,使他的个性出现了多面性。崇祯皇帝有时候表现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有时候又优柔寡断,缺乏果敢。这种性格的缺陷,直接导致崇祯皇帝在许多事情的决断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就拿南迁来说,崇祯皇帝是明显倾向于迁往南京的。《明史·周后传》中,周皇后就曾经暗示崇祯皇帝南迁。之后,崇祯皇帝又与周延儒私下商议此事。再后来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右庶子李明睿都提出过南迁的建议。崇祯在这时候自然也动了南迁的念头,只是碍于面子,不想做一个舍弃国都的逃亡之君,只好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对群臣说:“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崇祯原以为这番表态之后,其他大臣还会继续苦苦上谏,到时候就可以就坡下驴,体面的放弃北京城。哪知道大臣们以为崇祯皇帝已经下定了死守北京的决心,竟然提出了让太子留守南京的建议,这刚好触犯了崇祯皇帝的逆鳞,崇祯皇帝大怒:“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南迁的事情就此作罢。

回望这一事件,当时的北京城处于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清军的南北夹击之下,而附近的机动兵力在连年征战中已经损失殆尽。北京城的形势极其危险,根本没有坚守的可能。作为一国的天子,这时候就必须拿出一锤定音的魄力,选择对国家、对社稷最为有利的方针,而不应该再顾及自己的个人荣辱,屈从于舆论压力之下。倘若当时明朝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断然南下。明朝如果当时选择迁都南京,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并且可以利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朝军队在北方混战的机会,及时的休养生息,中国的历史或许将彻底改写。

只可惜,崇祯皇帝个性的复杂多变,做事的优柔寡断,将最后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无谓的争论之上,致使明朝错过了最后力挽狂澜的机会。

第二,李自成的军队进攻的速度过快,没有留给崇祯皇帝太多的思考时间。

李自成从西安起兵,想要直接打到北京,中间还隔着许多险峻关隘,原本是困难重重。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时明朝的军队早已变得不堪一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招架之力。李自成亲自率领一路军队贯穿山西,经大同、张家口直取北京。闯王的另一路军队进入河南,目的就是要阻断崇祯皇帝南逃的路线。李自成的两路军队行军迅速,一路上势如破竹,还没等崇祯皇帝反应过来,北京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崇祯皇帝想要南迁也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人才凋零,朝堂之上再没有可以委以重任的忠臣良将。

崇祯皇帝无论是死守北京,还是撤退江南,都需要勇将贤臣的辅佐。只可惜明朝仅有的一些人才,不是战死,就是病死,还有一些被崇祯自己杀死。到了这个时候,朝堂之上虽然人头攒动,但都只剩下了耍嘴皮子的本领。倘若于谦在世,坚守北京城还有一线希望;如果有关云长那样的良将,崇祯皇帝或许可以突破重围,撤退南京。只可惜已经沦为孤家寡人的崇祯皇帝,如果贸然离开北京城,反而会死得更加难看,倒不如索性体面地死在北京,至少落个节烈的美名。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在错过了最佳撤离时期之后,崇祯皇帝再也没有勇气敢踏出北京城半步。

第四,帝王的私心作祟,不肯将太子派驻南京。

早在李自成围城之前,左都御史李邦华就曾提出过太子抚军江南,潜台词就是说万一北京有个闪失,至少太子有在南京主持大局,可为大明王朝留一条后路。哪成想反对派官员光时亨抛出了灵武夺位的典故:“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立刻就勃然变色。崇祯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是因为灵武夺位所描述的内容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结果太子在灵武自立为皇帝,直接就将唐玄宗的皇位夺走,唐玄宗从此变作者姚看江湖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最后郁郁而终。古代的帝王对皇位极其的看重,不到咽气的时候绝不撒手,即使是亲生的儿子,也不会轻易让位。崇祯皇帝并不认为自己会死,他担心太子一到南京,便会将自己取而代之,所以一听到灵武夺们的典故就断然拒绝了李邦华的提议。

客观的讲,在南迁提议被彻底否决之后,李邦华所提出的这条方案是非常符合当时形式的。倘若崇祯皇帝能够按照这条提议,提前将太子安置在南京,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南明朝诸王争位的闹剧上演,更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清朝所灭。正是由于崇祯皇帝对于皇权的过于贪恋,不但葬送了全部皇子的性命,而且也彻底断送了大明朝东山再起的希望。

汉族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此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不可不谓千古之憾事!


姚看江湖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皇帝是所有皇帝中最可怜的。为何?因为明朝大臣对于皇帝的道德要求特别高,应该是历朝历代中最高的。

关键是,明朝的大臣几乎个个是杠精。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皇帝只要在道德上犯了一丁点错,那些杠精大臣们就会抓住不放,跟皇帝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更关键的是,这些大臣都不怕死,以“武将死于战,文臣死于谏”为至高信仰。

这就比较麻烦了。

比如万历皇帝,想要立幼子为太子。大臣们就抓住这一点,“自古立长不立幼”,跟万历皇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硬是逼迫万历立了长子。

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一不怕打,二不怕死,就是明朝杠精大臣的显著特点。面对这样的大臣,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不能在道德上犯任何一点过错。

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崇祯皇帝的处境了。

当年跟辽东的满清与陕西的李自成两线作战,崇祯曾经想过暂时与满清议和,腾出手来,先解决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但这事儿他不能说,只能暗示某个大臣提议此事。这个大臣答应了。可是没等到朝廷议政,此事就泄露了,结果遭到了杠精大臣们的一直声讨。崇祯只好推脱说:这不是朕的主意。

从此无人敢提议和之事。

后来李自成眼看着就要打到北京城,迁都其实是明智之举,因为南方的大半个中国还在明朝手里。崇祯其实也想这么做。但他仍然不能自己说,只能暗示大臣去提议。

此事泄露后,杠精大臣们又是一阵声讨。崇祯只好公开宣布:朕并没有这个意思。

看见了吧?崇祯是被大臣们放在了火上烤,可他又不得不烤。自古至今,道德大棒总能置人于死地,而且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敢跑吗?他只有硬着头皮殉国。

而那些杠精大臣们,一转脸,就投降了李自成;后来又一转脸,就投降了多尔衮。


趣谈国史


当安禄山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唐玄宗跑到四川了,当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宋高宗跑到海上了,还被吓得连生育能力都没有了。崇祯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的时候,选择自杀了。当时南方还在大明的手里,李自成也只是占领了北方的一些地区,满人还没有入关,也只是在辽东而已。当时崇祯如果跑到南方的话,绝对是有实力东山再起,重新一统天下的。但是大明至少还控制了超过一半的国土,还有上百万的明军。为什么崇祯就是不跑呢?

最大的原因还是和崇祯的性格有关,崇祯不能说是一个昏君,只能说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不适合当一个统治者。崇祯生性多疑,对于大臣没有完全信任的一个。在位十几年换了几十个首辅。平均一年换几个,比日本的首相换的还块。崇祯的性格多疑,犹豫不决,导致了能跑的时候不跑,想挽回自己的尊严,到跑不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而且大明立国两百多年,真的是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崇祯不是一个昏君,自然知道一个君王的尊严,如果逃跑的话,那么大明朝廷的尊严就将彻底失去了。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是绝对有机会跑的,其实崇祯当时也是商议过南迁的,但是当时反对南迁的人居然占了大多数,当时有27位大臣19位反对南迁。崇祯马上就犹豫不决了。本来一开始计划的是崇祯难逃,太子留守,到最后都没有走。这个时候崇祯就只能下令勤王了,吴三桂,刘泽清,唐通等人都是奉命勤王,这个时候大军已经是兵临城下了,崇祯想跑也跑不了了,而且一直到崇祯死的时候也只有唐通赶到了,这个时候崇祯是想把太子送到南京的,但是又有人出来组织了,如果太子难逃,那么就会有损士气,大臣还有老百姓会这么想呢?崇祯又放弃了,这个时候吴三桂等人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最后崇祯就只能等死了。

赵构还能让大宋延续一百多年,如果崇祯难逃的话,那么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当时崇祯一死,大明就失去了主心骨,投降的也开始增多,而且南明当时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稳住南方,稳住大明的数十万军队,内部也开始起哄,内乱如果崇祯跑到南方的话,稳住南方,然后再图北伐,恢复大明江山是非常有可能的,当时不管是李自成,还是满清实力都还是没有大明强的。满清一直都只是在辽东一带打打闹闹的,根本还没有威胁到大明,李自成的农民军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远见。大明灭掉他们还是可以的。

只可惜崇祯犹豫不决,导致最后身死国灭,两百多年的大明基业就这样毁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明朝是在崇祯皇帝手中结束的不错,但它与其他淫乱暴力的亡国皇帝相比,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皇帝。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告诉他“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种不屈的精神影响到了崇祯,即便是在能够逃跑的情况之下,面临自己曾经守护的和山毁在自己手中,自责和内疚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崇祯皇帝生错了年代,如果他能够提前百年,说不定是一个中兴之主。但是明朝的江山到了崇祯皇帝手中已经是千疮百孔,地方势力错综复杂,全国的朱姓世家千千万万,天灾人祸,地方割据势力加上农民起义,很快就给明朝帝国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机器最后致命的打击。

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过,“诸臣误我,文臣个个该杀”。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洪涝灾害加上鼠疫,肆虐横行在明朝的国土上,没有政府控制的情况下,形式日渐糟糕,百姓眼看活不下去了,只能走向了造反的路。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的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曾经敲响大钟召集大臣来商议,这些大臣都疲于奔命没有一个人响应崇祯皇帝的号召。

国破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皇帝,这些大臣还有一段苟延残喘可以准备收拾后事的时间,说不定卷着钱财携家带口,能够跑路成功。谁都不愿意放弃一线生机来与大明江山同生共死,泱泱大国,没有一个人想要为国献身,忠心报国,大家图谋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己私利。崇祯皇帝执政十几年来,大厦将倾,没有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但崇祯皇帝做到了一个君主的自律,从不贪图享乐,最后与江山共存亡,也值得人们钦佩。


四十五度历史


说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一句话将明朝帝王的悲壮和责任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但说实话,你能跑为什么不跑呢?明朝只是首都陷落了而已,更何况明朝是最不怕这个的了,明朝有两个首都!应天(现南京)和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应天也并没有作废,而是按照和首都一样的配置,该有的官员制度都有,可以说你只要来了,什么都给你准备好了,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只等你一声领下,就跟着你收复失地,一雪前耻!

可悲的是,他并没有跑,从一个角度上来说,他保卫了一个帝王最后的尊严,为了亡国之后怕自己的女眷被辱,将她们全都杀了,等到自己儿子的时候,是真的下不去手了,这时他说了一段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他将儿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现在国难当头,你们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从明天开始,你们就不是皇子了,而是平民百姓。以后见着年长的人要叫叔叔,见着年老的人要叫伯伯,见到官员要下跪,见到当兵的要喊大人,不要想着复仇了。这时,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将这一切安排好之后,他慢慢的走到了皇宫后面的煤山,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这一段话: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帝王,他在位十七载,励精图治,却回天乏术,难改亡国之命,作为一个帝王,他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最后有气节的死去,但他却没有做到他最后应该尽的责认!

身为帝王,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做到了尽力抵抗,与国家共存亡,不伤一百姓,最后李自成入关,被逼无奈,自尽而死!

看似没有问题,但问题就出在,首都是被破了,但国还未亡啊!明朝的首都位于北京和应天,这只是北京破了,你还有应天府啊!还有着明朝大半江山,军队有着江北四镇,钱谦益,史可法都在应天等着您来呢!不应该只为了所谓的气节就询了国啊,况且当时李自成只能说是一个土匪,都没有说要称帝要怎么样,只是想要个王的封号,没有管理制度,没有文化,他那什么来管理国家,拿什么跟您比啊!进关了以后的口号也只是“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时多么粗鄙的理念,皇帝都死了已经,还称自己是闯王,不纳粮你哪来的税收,没有税收你怎么养军队啊,这也就说明了李自成根本就当不了皇帝。

崇祯在气节上不愧是一代帝王,虽非亡国君,但有亡国命。如果当时崇祯放下气节,南渡长江,相比明朝再不济也能多挺个百余年时间,再不济,你死了,尽忠了,把你儿子送过去也行啊,当时应天还出过一次假太子事件,东林党和阉党打的是不可开交,这段今天就不细讲了,电脑没电了马上,要是有想看的朋友在下面评论就可以,我下面详细讲一下。


角上开花的鹿


当王朝覆灭的时候,很多末代皇帝都会选择逃跑。但是,有些皇帝却不愿意逃跑,要和他的王朝一起覆灭。比如崇祯皇帝,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来的时候,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逼迫他的嫔妃们自杀,又亲手砍杀他的女儿们。最后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的举动,也在后世获得一些赞扬。有人甚至用“君王死社稷”来称赞他,把他和迁都北京城的“天子守国门”的朱棣合起来,作为明朝皇帝有骨气的表现。

其实,如果崇祯皇帝不吊死,而是往南方逃跑。到了南方后,由他出面组建南明政权,带领大家抗击李自成起义军和清军,未尝没有胜算。就算终究无法收复全部国土,像南宋、东晋一样,在南方建立割据政权,也不是不可能。

(崇祯皇帝)

但是崇祯皇帝却非常坚决地吊死了。那么,崇祯皇帝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态,他为什么不继续拼杀下去,而是要非常干脆地吊死自己呢?

一、傲气。

傲气伴随着崇祯皇帝一生,是他最大的心理状态。

当年松锦大战之后,实际上明朝关外的土地已经丧失殆尽,只剩下吴三桂带着三万残兵,守在宁远孤城。当时皇太极想和崇祯皇帝谈判,让崇祯皇帝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承认自己打下来的地盘。

其实承认不承认,皇太极都实际拥有了。崇祯皇帝如果手段灵活一点,不妨就假装承认。假装承认,还可以寻到战机,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但是他绝不这样做,就算直接和皇太极对话他也不愿意。而是要向他的大臣发布诏令,让大臣去给皇太极传话。这种傲气让皇太极很不高兴,因此最终谈判没有成功,皇太极加强了进攻。

还有,当李自成打进到北京城的时候,也是想和崇祯皇帝谈判。他对崇祯皇帝说,如果崇祯皇帝愿意封他为西北王,他愿意带着农民军前去攻打满清。不管李自成这个说法是真情还是假意,总之崇祯皇帝其实并不吃亏。毕竟人家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所有结果,肯定都比被李自成攻破皇宫夺位好。但是崇祯皇帝就是不答应。

这两个事例,都包含着崇祯皇帝瞧不起别人的意思。在崇祯皇帝的眼里,皇太极不过是个胡人,李自成不过是个土匪。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和他对话呢?所以他不屑于使用谋略,不屑于表达议和。

而往南方跑,显然会让崇祯皇帝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怎么还会这样做呢?

(皇太极剧照)

二、绝望。

崇祯皇帝不往南方跑,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感到了绝望。

崇祯皇帝认为,就算是跑到南方去,也是没有用的,依然打不赢李自成的农民军及满清军队。崇祯皇帝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并不是他认为李自成和满清的军队有多么厉害,而是他对大明的大臣和军队感到失望。

直到他去世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说,他本人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他认为之所以失败,都是大臣们不努力,大臣们贪生怕死,大臣们爱财贪贿。总之,都是大臣们害了他。

正因为他对大臣们感到绝望,因此,他认为,就算逃到南方,还是那么一帮大臣的话,显然是没有希望的。

(李自成剧照)

三、声名。

很多古人并不怕死。不怕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观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认为,死只不过是换一种活法。身体虽然腐败消灭了,但是灵魂却还存在。当一个人死后,他是可以见到那些早死的祖先的。

正因为是这样的认识,所以,古人特别注意自己活着时候做的事情。因为所有这些事情,不但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接受历史的评价,还会在去世后,接受祖先的评判。

崇祯皇帝如果逃跑,首先他认为逃跑的结果肯定也是死,这样的话,不但在历史上会留下耻辱的名声,而且到地下后,也无法向祖先交代。

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自杀,达到“君王死社稷”的效果。那样的话,其悲壮惨烈的行为,肯定能得到原谅和同情,说不定还能得到夸赞。

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因此崇祯皇帝做了那样的事情。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实名反对最高票答案。

现在有种特别不好的风气,说起明朝张口就是“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称臣纳贡确实没有,放下不谈。

先说“天子守国门”。想当初朱元璋可不是北京户口,人家照样统一中国、北伐西征,打出了大片的江山。

朱棣搬到北京居住,当时边境线还在北京的几百里外。人家也不是天子守国门。

随着国力衰退,蒙古诸部经常来一次北京半月游。皇帝吓得躲在城里不敢出门,这特么也叫“天子守国门?”

综合来说,是被人家打的出不了长城,只能说缩在北京城,才只好“天子守国门”了。

这真的是一句讽刺的话。



“君王死社稷”,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帝做为亡国之君,其实是被人为的加了很多光环,并且掩盖了很多的不足。

在李自成、皇太极南北大闹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跟皇太极议和。本来都由兵部尚书谈好了,但是却被家里的奴才给传出去了。

自从“靖康之变”以后,中国人真的对议和这件事太敏感了。更何况,明朝已经有了“土木堡之变”,要是再来一次真的太丢人了。

这一次一听到议和,大家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引爆。

崇祯不愿意背锅,杀了兵部尚书了事。



直到李自成即将进入北京了,崇祯开始准备后路。

先是将两个儿子通过运河送往南方,刚走到山东,李自成就进京了。刘泽清为了先新皇帝邀功,就把这两个孩子送给李自成。

在把孩子送走以后,崇祯也开始准备走。

但是,他不愿意主动说撤退。非要大臣们集体提出来,他再勉为其难的同意,这样皆大欢喜的去南方。

大臣们傻啊,跟他玩这一套。如果有人提出来,被政敌攻击,那么崇祯是绝对不会背锅的,反而会主动处死他。

就这么拖啊拖,实在拖不下去了,崇祯收拾好东西自己走。还没出宫呢,李自成就进京了。

崇祯想要趁乱跑出去,结果被守门的小太监集体堵门,不让他跑。

17年的皇帝,当到这个地步,也是挺可悲的。



综合来说,崇祯帝根本没有“死社稷”的打算。

他是想跑的,但是没跑成。到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去煤山吊死。

身边只有一个大太监陪同,其他大臣早已经去向新主子磕头了。

他亲自提拔的内阁大臣,还对着他的棺材大声唾骂:“独夫民贼,死何组惜。”

你们这么用力的夸奖崇祯皇帝,如果他能够知道,也许只会送你们两个字:

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