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更是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时东北才刚刚开发,而江南却历来是富庶之地,那为何闯关东时期,那些穷苦的山东人大多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南江浙地带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要知道,当时江南人口稠密,但工作岗位就那么多,人才市场早就饱和了。既然劳动力过剩,那么外乡人去了那里,就是当佃户帮工也不一定有工作机会。同理,走西口和下南洋也是同个情况,因为山西和福建历来也是人多地少。只有去人口稀少、工作机会多的内蒙河套与东南亚,才是谋生的好去处。当年欧洲贫民移民美洲,以及美国人的西进运动也是这种原因。而由于之前清朝把东北定为龙兴之地和退路,所以历来禁止汉族移民关外,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管理荒废。当时东北平原面积大于华北平原,土地也更加肥沃,但人口却只有数百万人,当时到东北开荒的话,土地都会是自己的,同理,哪怕没有土地,那么在富饶的东北做矿工、木工什么的也有得是机会。于是,一段特殊的“闯关东”的历史时期正式揭开序幕。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话说当年大清八旗入关后对突然来临的胜利是表示惊喜和意外的。整个中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大清八旗一共也就二十多万人,几乎是举族内迁。但毕竟中原汉族有好几千万人口,他们要统治的是一个人口比满清多几百倍的大帝国。因此统治阶级当时也是压力山大,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老是觉得大清统治汉人不保险,有朝一日万一玩儿不下去了,还是得退回到东北去。

众所周知,东北那里是满清祖宗的发祥之地,在后金崛起前,明朝辽东地区的汉人大概在100万到200万之间,也有人说有300万。但是满清统治者自己入关后,却怕将来自己的老家东北被汉人移民占领,到时满清要退出关外的时候就没有后方了。所以,这些汉人在后金崛起后,一部分被屠杀掉,一部分逃入关内,一部分先被掠为奴隶后被裹挟入关,总之没剩下几个。但满清统治者还是不放心,他们颁布严令,下令东北地区不允许汉人前往定居。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为了严禁汉人流入东北、以保大清“龙兴之地”的风水不变,同时,防止满人汉化、保证八旗军在东北的训练基地不受干扰、东北的“三宝”和特产也尽可由王公贵族所独自享用,所以早在顺治初年,满清统治者便开始着手修筑柳条边墙。其南起今辽宁省凤城,经新宾转而至开原北,再折向西南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这条边墙后称“老边”。到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又将边墙向北延伸。新建边墙从辽宁开原起,沿吉林省的梨树、伊通、长春、九台到舒兰县法特乡的松花江边,俗称“新边”。无论“老边”、“新边”,其实都类似于现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隔离墙。所以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东北人口始终非常少。

1858年到1860年俄国人从东北割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政府意识到人口的稀少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东北的控制,所以在1861年有限度的放宽东北移民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意识到就算东北不是汉人的,也不再会是满人的,因此彻底放开了东北移民,于是引发了闯关东的浪潮。

尤其是后来山东闹灾,再加上山东人口众多,很难生存,所以有大批山东人被迫背井离乡,闯关东到东北去自谋出路。后来部分先行者的利好消息传回山东,也让后续的观望者坚定了信心。所以后来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在当地流传一句话“老金沟淘金,满族人不干,本地人不干,山东人干!”里面的淘金者,十之七八是山东人。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即便是在如今,现在东北大连中,山东后裔的比例也是及其得高,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的东北城市。比如1990年的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就显示,山东人后裔的比例约占大连总人口的6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