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

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更是達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當時東北才剛剛開發,而江南卻歷來是富庶之地,那為何闖關東時期,那些窮苦的山東人大多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南江浙地帶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要知道,當時江南人口稠密,但工作崗位就那麼多,人才市場早就飽和了。既然勞動力過剩,那麼外鄉人去了那裡,就是當佃戶幫工也不一定有工作機會。同理,走西口和下南洋也是同個情況,因為山西和福建歷來也是人多地少。只有去人口稀少、工作機會多的內蒙河套與東南亞,才是謀生的好去處。當年歐洲貧民移民美洲,以及美國人的西進運動也是這種原因。而由於之前清朝把東北定為龍興之地和退路,所以歷來禁止漢族移民關外,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管理荒廢。當時東北平原面積大於華北平原,土地也更加肥沃,但人口卻只有數百萬人,當時到東北開荒的話,土地都會是自己的,同理,哪怕沒有土地,那麼在富饒的東北做礦工、木工什麼的也有得是機會。於是,一段特殊的“闖關東”的歷史時期正式揭開序幕。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話說當年大清八旗入關後對突然來臨的勝利是表示驚喜和意外的。整個中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大清八旗一共也就二十多萬人,幾乎是舉族內遷。但畢竟中原漢族有好幾千萬人口,他們要統治的是一個人口比滿清多幾百倍的大帝國。因此統治階級當時也是壓力山大,沒有足夠的自信,所以老是覺得大清統治漢人不保險,有朝一日萬一玩兒不下去了,還是得退回到東北去。

眾所周知,東北那裡是滿清祖宗的發祥之地,在後金崛起前,明朝遼東地區的漢人大概在100萬到200萬之間,也有人說有300萬。但是滿清統治者自己入關後,卻怕將來自己的老家東北被漢人移民佔領,到時滿清要退出關外的時候就沒有後方了。所以,這些漢人在後金崛起後,一部分被屠殺掉,一部分逃入關內,一部分先被掠為奴隸後被裹挾入關,總之沒剩下幾個。但滿清統治者還是不放心,他們頒佈嚴令,下令東北地區不允許漢人前往定居。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為了嚴禁漢人流入東北、以保大清“龍興之地”的風水不變,同時,防止滿人漢化、保證八旗軍在東北的訓練基地不受干擾、東北的“三寶”和特產也儘可由王公貴族所獨自享用,所以早在順治初年,滿清統治者便開始著手修築柳條邊牆。其南起今遼寧省鳳城,經新賓轉而至開原北,再折向西南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這條邊牆後稱“老邊”。到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又將邊牆向北延伸。新建邊牆從遼寧開原起,沿吉林省的梨樹、伊通、長春、九臺到舒蘭縣法特鄉的松花江邊,俗稱“新邊”。無論“老邊”、“新邊”,其實都類似於現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隔離牆。所以在此後的200多年裡,東北人口始終非常少。

1858年到1860年俄國人從東北割走了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清政府意識到人口的稀少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東北的控制,所以在1861年有限度的放寬東北移民的限制。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意識到就算東北不是漢人的,也不再會是滿人的,因此徹底放開了東北移民,於是引發了闖關東的浪潮。

尤其是後來山東鬧災,再加上山東人口眾多,很難生存,所以有大批山東人被迫背井離鄉,闖關東到東北去自謀出路。後來部分先行者的利好消息傳回山東,也讓後續的觀望者堅定了信心。所以後來闖關東的人越來越多,當時在當地流傳一句話“老金溝淘金,滿族人不幹,本地人不幹,山東人幹!”裡面的淘金者,十之七八是山東人。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即便是在如今,現在東北大連中,山東後裔的比例也是及其得高,這一比例也遠遠高於其他的東北城市。比如1990年的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就顯示,山東人後裔的比例約佔大連總人口的6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