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清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給現在的我們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帶來過影響。而在長期霸佔熒幕的清宮戲裡,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清代人的一些生活服飾文化。

雖然清朝盛行的剃髮留辮、長袍馬褂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在清朝的宮廷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關於服飾的“創造性”發明。常在清宮劇裡出現的,後宮妃嬪、宮女所纏繞在脖子上的“白布條”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衣領分開,盛行“龍華”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治者滿洲女真貴族起源於白山黑水,習慣了遊牧生活的他們,無論是衣著還是裝飾都與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的漢人大相徑庭。

為了習慣遊牧,滿族人的衣物沒有特定的衣領,或者說,他們的衣服和領子是分開的。而承擔領子的飾物,是一種叫做“龍華”的紡織品。

龍華,是一條疊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子上,一頭掖在大襟裡,一頭垂下,宛如一條圍巾。據《清末貴族生活》記載:"(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

滿洲人在入主中原以前,長期生活在氣候寒冷的環境裡。不同於農耕生活的作息,他們往往需要外出遊牧,龍華的出現與應用正是由於滿洲人為了抵禦寒冷的侵襲,而發明的一種“圍巾”式飾品。

龍華本來只是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的飾品,但在清朝建立後,這一平凡的飾物進入清宮之中,得到廣泛使用的同時,也被賦予了別的意義。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圖案各異,劃分等級

如果仔細觀看清宮劇就會發現,似乎後宮中的女子佩戴龍華成為一種習慣,而不同身份的女子,所佩戴的龍華也不盡相同。

沒錯,清朝宮廷中,龍華的佩戴是有等級之分的。身份不同,龍華的寬窄、長短、上面繡的花的個數、花的大小上都有不同。

正如官員會佩戴不同的腰帶、花翎來表徵自己的地位一樣,後宮中的嬪妃、宮女也會藉助龍華的佩戴來象徵自己的身份。

初初被選進宮中的秀女們,由於身份低微,往往只能佩戴毫無裝飾的白色龍華。

而身份越是尊貴的嬪妃,屬於她們的龍華就越是秀麗華美,貴為一國之母的皇后則會選用花中之王——牡丹作為龍華的刺繡點綴,藉此象徵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方便皇帝,標識身份

俗話說“後宮佳麗三千人”,其實真正的皇宮裡,三千佳麗也只是大概的約指而已。而日理萬機的皇帝在面對眾多的佳麗時,如何認出她們就成為一個問題。

雖說對於自己寵愛的妃嬪,皇帝當然不會糊塗到連相貌都認不清。但是憑藉著龍華的存在,皇帝對自己偶遇、臨幸的對象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會自亂陣腳。

因此,龍華除了充當裝飾品和顯示自己的等級高低以外,也恰似一個“身份證”表徵著自己的身份,同時主要也是方便心猿意馬的皇帝,讓他們不至於在尋求刺激的時候找不到北。

時移世易,成為歷史

我們常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龍華的出現、盛行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恰恰就是如此。龍華長期在清朝皇宮中成為流行的裝飾品,到了晚清,局勢發生了變化。

隨著許多新式飾品的出現和流行,龍華不再成為可以起到作用的唯一裝飾品,諸如坎肩等飾品的出現,漸漸替代了龍華的作用。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清朝滅亡後,熱衷於龍華的貴族統治者不復存在,進入新時代的民國引領時代潮流的飾品相當多,龍華也成了守舊的代表飾品,不再受到人們關注,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所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成為過去式的龍華在歷史浪潮中消亡,卻又在眾多清宮劇中再次出現,不禁讓人感慨文化的變遷。

小結

龍華作為一種裝飾品,從具體實用到完成身份的轉變成為等級、標識的產物,它的歷史正認同許多裝飾品的歷史。

正如腰帶、玉佩等飾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被賦予這樣那樣的意義一樣,龍華也是如此地經受著歲月的考驗。

唯一不同的是,龍華最終被歷史的浪潮淘汰,成為了一種歷史符號,我們只能在博物館或者是清宮古裝劇裡看到它、觀賞它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末貴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