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囧妈》怎么样,有没有惊喜?

用户69288316


在春节档电影全部退档之后,《囧妈》宣布在手机上免费上映。这事引起了很多人不满,最介意的就是各位同行。不过作为观众,我们对徐峥跟上映平台是很感激的,要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在家这几天的乐趣又要少了很多。

不过感激归感激,这部电影究竟如何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问题。

徐峥从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一部讨论家庭关系的合家欢喜剧电影。跟囧字系列前几部不同,《囧妈》着重谈论母子关系,顺带说了一下婚姻关系。

黄梅莹跟徐峥的对手戏很精彩,通过火车的一路行进,两个人将现实母子之间的各种“摩擦”都展现了出来。包括理直气壮的无理干涉,和投喂式关爱等等。徐峥的搞笑风格没有明显变动,跟前几部中差不多。喜欢的观众会很喜欢,不喜欢的有可能还是不喜欢。

有的观众在看过该片之后,感觉徐峥对母子关系的讨论很浅显,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小编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如今的社会环境还没达到可以将母子关系中的弊端无情揭露,并完全展现给观众的地步。想讨论这个问题,要一点点来。

还有就是,这是一部喜剧,原本打算新年上映。买票的观众都是奔着看合家欢去的,没人愿意看徐峥“批斗”老妈。所以讨论的层次浅显不算毛病,更不是因为编剧们没有生活体验。

本片比较有突破的一点,在于主角儿徐万伊跟妻子之间的结局。

在影片的后半程,徐万伊通过一封告白信释怀了所有,也向观众交代了一切。按照以往合家欢贺岁片的套路,男女双方是可以不计前嫌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但徐峥没有那么处理,直接用坦然放手来终结这段感情。这点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毕竟有些东西不能重来,最好的结局就是互相放过。

在演员阵容上,该片比较良心。除了徐峥和黄梅莹、袁泉几位主角以外,郭京飞、贾冰的演技都很棒,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笑点。

跟前几部相比,片中没有出现大部分观众都接受无能的演员。客串演员戏份不多,但表演挺有亮点。比如沈腾,凭借一个头型可以让手机前的观众笑出声,再被喊一声大姐就更接近完美了。

虽然该片目前的评分已经掉到6.0,不过整体来看品质还是不错的。不少客观的观众都打了3星,1星跟5星比例不多不少,刚好持平。

之所以该片没到7分以上,也许只是因为它是徐峥拍的。如果换做是别人的作品,光看这个阵容和满屏的喜剧桥段也该给个3星或4星,1星比率会明显降低。

现在徐峥拍了,并且还请观众吃了免费大餐,让大家在抗击病毒之余还可以过个欢乐年。凭着这份情谊,我们也该给徐导叫个好。如果非要论品质,该系列也还有延伸的必要,一年两年之后再出一部《印囧》还会有人看。


二维平面空间


如在我40之前观看此片,感觉应该是很搞笑,可现在看完,却说不出笑点在哪?更多的是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影片中,找找自己最像影片中的谁,囧妈?似乎有我的影子,伊万?他是儿子,我身为女儿,好像有过他一样的经历,张璐?也能找出我类同的地方。

影片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为什么现在离婚率如此之高,就是因为:我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永远活不出你想要的样子,夫妻之间,大凡出现这种情况,分开的机率太大了,即使不分开,彼此仍在努力的负出,可相互能感觉到的却是痛苦和折磨,唯一维系的也就是孩子,当孩子成家立业了,反而分开了,都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其结果呢?想必我们每个人都见证了。

再相爱过的夫妻,为了自我的人格可以离婚,但天下还没有断绝父子母子关系的法律,这就是血缘,不管父母怎样,也不管儿女如何?哪怕心痛到撕心裂肺,或者崩溃到极限,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反观,在孩子心里,没有父母又怎能有我呢!所以不管经历过什么,彼此都能换位思考,即使换不了位,也都能体谅对方,永远都分不了。但夫妻之间,只要一方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会选择放手,让彼此都能找到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最后自己老了,回头一望,发现这就是生活,《囧妈》不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吗!


王秀菊


不谈细节,只说感情,感觉不像喜剧,气氛有点沉重,除了开头郭京飞让我笑了,后面母子关系算是贴合了当下很多人的现实,看的过程中反而是一直思考和判断这种关系,没怎么笑。

至于细节 ,我只想说一个,伊万在车尾打电话,被乘务关了门,在外面冻了一晚上,难道他不会给他妈打个电话让乘务给他开开门吗?


白梦仙小迷弟


我的妈妈就是平时很啰嗦,很絮叨,每天都要一通电话问这问那,而我的举动就是你很烦,我知道了,别打了,我挂了。但是通过囧妈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妈妈其实真的很伟大,很不容易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我们,而我们还不能够去体谅他嫌他烦。自己坐那想想平时对妈妈说的那些话真的很后悔。在这里,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以后我还要你天天絮叨我。


爱笑的麻小丫


此次囧妈电影还没有看了,这几天为了早日加V早日拍上有质量的视频,头条注册审核之类,让我通宵两个晚上了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弄好,那么有的地方审核不通过要么有的地方不知怎么提供资料甚至有的需要充值,晚上不睡觉白天困的不行搞得我一窍不通。



知青兰老师


《囧妈》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悬念,首先是张璐和徐伊万闹离婚,产生两人在合伙开发的项目出现了分歧。因此,张璐要去美国洽谈合作项目以及签合同,徐伊万带着助手跟着去搞离间。当徐伊万到了机场才发现护照落在家里。当伊万匆匆忙忙赶回家时,门上加多了一把铁锁,锁钥在妈妈身上,得知妈妈要去俄罗斯红星剧院演出,妈妈已经上了火车。伊万又慌慌张张赶到火车站拿到锁钥返回家里拿护照。

儿子刚刚拿起锁钥下了火车,这时火车即将启动,妈妈才发现,护照就在自己身上。就对着儿子大声喊,儿子听到又折回来,这时,火车门早已关闭,火车已启动,没有办法,伊万只能爬火车。爬车是危险的,伊万为了护照只有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了火车,人悬挂在火车外,被贾冰看到,最后总算被贾冰救回到了车厢里。这时就算伊万怎么着也下不了火车,只能和妈妈在一起。应该这才是故事的开始。和妈妈在一起,总是吵,没有不吵的事情。

最后吵到妈妈逃离火车遇险。还好被人救了,总算是死里逃生。

伊万也真心诚意陪着妈妈去完成使命,在红星剧院完美演绎了人生。

当然了,在冰河感到失望时,是宋小宝用热气球把伊万和妈妈送到了红星剧院。迟到总不是什么好事情。伊万陪妈妈赶到剧院,得知节目已经取消,即将关门。妈妈执着演出,站到舞台,唱出了人生的那首歌。倾情演绎,打动了乐队打动了工作人员,也打动了观众。就此,完美了演出,完成了夙愿。

峥电影《囧妈》已经看完。至于给电影打分还是分两种情况吧,看一半的人打6分,因为看前部分是一种煎熬。看完整部电影的人可以打9分,因为没有团团圆圆。很遗憾,吵吵闹闹的夫妻终究是难以白头偕老。


芯梅解说


在头条上看了《囧妈》,当然有惊喜了。

首先是因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春节假期自觉呆在家里。但跟着囧妈坐绿皮火车到俄罗斯旅游了一趟,很开心。

还有看到了演员高以翔,他在《遇见王沥川》扮演的王沥川高大帅气、知书而又达理,深深的怀念他。

当火车在俄罗斯雪原中穿行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在熊出没的地方,看到美丽的白桦林,想起前苏联歌曲——《白桦林》: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一群有气质的大妈,在俄罗斯红星大剧院演唱的《红莓花儿开》,让我感动流泪,为她们优美的歌声还有美好的青春时代。

合唱团大妈,竟然是我熟悉的老演员。囧妈是电视剧《渴望》中的王亚茹,还有电视剧《回家的诱惑》中饰演范母的张芝华,金粉世家中饰演豪门金家太太、金燕西的妈妈吴竞,《情深深雨濛濛》中扮演文佩的徐幸,《我和我的祖国》中打电话的徐玉兰,《青梅》中任主演,上海乐团独唱演员,上海歌剧院歌剧团演员唐群。她们很有气质,很有魅力,服装搭配完美,是本剧的亮点。

黄渤的演技越来越好,完美的诠释了一个低调的富豪。

俄罗斯的那位大人物出现也是出乎意料,不过有人说这是一位演员,不是本人。











大脸猫的客厅


剧情挺值得思考的!

在家庭生活中单方面牺牲太多的妈妈,往往极为害怕孩子因为缺失父爱而比其它双亲家庭的孩子低人一等,所以要成倍的付出母爱,试图用成倍的母爱去抵消父爱的缺失,爱的用力,爱的暴力。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伟大如母爱也难回避这点,成倍付出母爱的妈妈往往也会成倍的期待孩子,一人涵盖爸妈双方的期待,期待的用力,期待的暴力,借以爱的名义试图满足控制欲。

控制欲越强的妈妈孩子小时候越乖,因为乖妈妈才会开心,控制欲强的妈妈开心会成倍的惯孩子,对应控制欲强的妈妈也会成倍的生气,很吓人。小孩子心里压抑,懂得讨好妈妈,满足妈妈的控制欲。

伊万第一次跟妈妈互动,就看见了stereotype,单亲家庭爱的用力的那套问题,看见了自己20岁跟妈妈的状态,标准的控制欲虎妈跟处处抵抗的儿子。

在这种有缺失的亲子关系中,母子的互动是基于地位的博弈,小时候妈妈占地位优势能一意孤行,孩子大了孩子占优势能一意孤行,在各自的优势地位里当暴君。

徐伊万这个名字,就是俄国暴君,伊万。

妈妈当暴君的时候,不能说不爱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没问题,但对应的有妈妈的一套规则,该怎么穿衣,该穿什么;该怎么吃饭,该吃什么,得妈妈定,要守妈妈的规矩,才是好孩子。

孩子长大长了暴君把太后打入冷宫,该给钱给钱,该请保姆请保姆,凡是能花钱买的东西都没问题,但暴君妈妈的规则,抱歉,一边玩儿去。

妈妈会很难适应,这是自己生出来的,一泡屎一泡尿养大的,怎么说变就变了呢,小时候那个听话的乖宝宝呢。

被亲情困扰的都是善良有底线的人,被自己的修养折磨,做不到只顾自己,因此再懊恼再生气最终也得继续修补母子关系,吵架,冷战,和好,吵架,冷战,和好,在成长一路地位互换的过程中母子间会有一套独特的沟通方式。即便他人看来吓死人的放狠话,母子双方都不会轻易崩溃掉,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说别给我加菜了,你说好的,然后又加了一筷子递过来。

人长大是会重新认识亲人的,小时候只看得见妈妈,长大了能看见她是一位女性,是独立的人。

会慢慢知道妈妈的人生故事,童年,青春,恋爱,再跟自己结母子之缘以前妈妈已经有好长一段人生,重新认识这些会改变自己跟妈妈的距离、关系。

我们是妈妈带到世上来的,妈妈在,我们都是朝生看,一心想该如何活,心里惦记着远方跟未来;妈妈不在了,我们立即变成朝死看,这是父母跟我们的缘分,年龄越大越能感受到这点,也会改善我们跟妈妈的距离、关系。

两个人的感情,一定是要有牺牲跟退步的,妈妈生养之恩,再给予我们受教育的机会,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得我们为人子的一方先改变,主动妥协,改善,维护亲子关系。

看这部电影,想起很多事,以前跟妈妈也跟电影里徐峥跟他妈的互动模式差不多,粗暴、蛮横、控制欲,但都基于爱,方式不对,效果适得其反,相爱相杀,互相折磨。后来大了,也像徐峥跟他妈一样,重新认识妈妈,主动妥协、退让、维护,把爱引导到正确的方式上去,就能跟妈妈变成朋友了。

第一次跟妈妈出去旅游,本以为会是一段美好的旅途,结果一路吵架,从住酒店到吃饭,从交通工具到小购物,两个人站在自己的观念里捍卫自己,试图强硬的扭转对方回心转意跟自己保持一致,希望控制对方。

问题一个个暴露,换到全新的视角先看见,再才能想办法修复、改善。

很棒的电影,因为囧是当年的网络热词,从第一部到现在,已经习惯了囧的独特的氛围,换到其它电影里会极其尴尬的设定在囧的氛围里就爆笑而不不会觉得尴尬,很囧。

母子关系拍的很好,therapeutic,希望同样受控制欲困扰的家庭能受启发,学着放手,把精力集中于独立的自己,先好好爱自己,再好好爱家人,维持有幸福感的亲子关系。




风雨橘子


普通观众:徐峥大善,字节良心,我们欠你一张电影票。

徐峥:先卖再说,保本要紧,顺便挣一波口碑。

字节跳动:营销成功,热度拉满,App下载量再创新高。

院线:见利忘义,过河拆桥,都像你这么干,我们喝西北风?

总结一下:别人都在谈生意,唯独韭菜谈感情。

很可惜,并不好看,徐峥试图把一个文艺片的讨论深度塞在一个爆米花公路电影的壳里,这么拧巴的结果就是整个片子既不好笑,也不感人。

影片三条叙事都围绕着徐伊万:带妈去莫斯科的“囧事”线,和老婆的情感线,和母亲的情感线。三条线塞在两个小时里面,其实一条都没有表现好。

如果把它看做一个传统“囧”系列的喜剧电影,是需要大量的事件造成的戏剧冲突来支撑的。意外一件件发生,人物们以各种荒诞的方式解决这些意外,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去看看《疯狂的石头》、《泰囧》或者《心花路放》,整部片子里至少有20-30个事件,从而形成连续的剧情推进。

而在《囧妈》的两个小时里,我能想起来的事件也就这么几个。

徐伊万和妻子的纠葛,决定去美国。

徐伊万因为误会没有去美国,和母亲一起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

徐伊万指示锅贴搅乱妻子的商业计划并失败。

徐伊万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发生了一些情感故事。

徐伊万因为误会在被挂在火车外一晚上(一般人早死了)

徐伊万追下车的母亲遇熊并解决。

徐伊万陪母亲完成心愿。

在头半个小时观感其实还不错,因为头三个事件是连续的,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找得到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往后的几个事件却越来越孤立,他们的并且都用了一种类似于“机械降神”的方法来让事件戛然而止。

和娜塔莎的关系逐渐升温,结局竟然是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说下车就下车了;和熊追逐了好几分钟,结局是突然被荒郊野岭出现的猎人射倒;赶了半天火车母子聊了半天的天,赶不上了居然从天外飞来一个热气球……

机械降神不是不能用,但囧妈里的机械降神除了强行把剧情搬回正常轨道,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戏剧性的效果,只能让观众感觉突兀,并且觉得前面所铺陈的剧情都在浪费时间。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小线索被浪费了:比如开始徐伊万被拍在汤里的手机,我本以为是很重要的线索,结果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引入一个手机的植入广告;比如出现了好几次的蒙古夫妇,造成喜剧效果的冲突就是男人以为女人和徐伊万有一腿,这么低级的技法竟然还重复用了一次;比如出现了好几次的蒙古夫妇,造成喜剧效果的冲突就是男人以为女人和徐伊万有一腿,这么低级的技法竟然还重复用了一次;比如那个贫嘴的中国列车员本来可以参与到不少事件当中,结果他的作用真的就是贫嘴。

这些没有起到事件作用的段落,也占用了大量的影片时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事件少,节奏拖。当然,事件少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把大量的笔墨都花在了与妻子和母亲的交谈之上。

许多人会说到《囧妈》的创新在于把这些很重要的情感问题拿出来讨论了,关注中年危机,关注母子关系,这都是好选题,但只有立意是远远不够的。

这又是一个拧巴之处,当我们讨论细腻的情感,我们要求的是其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而公路电影往往又会因为大量的意外而造成诸多荒诞感以及超现实感,这两者是非常不搭调的。

徐伊万因为什么而回头上车?就因为兜里的一把糖吗?还是因为作为住豪宅的企业家,心疼妈付出去的两万块钱?

徐伊万为什么跟妈和解?是因为妈在冰天雪地里跟他讲往事?以前难道没有讲过吗?

徐伊万为什么突然跟老婆和好啊?之前都恨成那个样子了。

影片中的情感出现了太多这样缺乏铺垫的“突转”,也有着太多为了“表达观点”而进行的直接说教,这些都是难以打动人的

其实这样的荒诞与温情也并非不能兼容,徐伊万和母亲如果能共同面对更多的意外事件,并且共同解决,让母亲真实地感受到儿子与自己的平等关系,对他的控制和枷锁慢慢消融,最后同样能够达到想表达的情感线。

这次的《囧妈》总的来说,什么想要的问题就是,什么都没有做好。如果单独拍一边,徐峥并非没有那个能力拍好他想表达的情感内核,但是套上商业的枷锁之后,这次尝试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对徐峥有童年情怀的观众,从他当导演制片人开始前前后后去看过他那么多电影,我承认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真正的,很少看出来他有什么真正的文艺情怀,或许有朝一日他真正的沉下心来,拍出来的文艺片一定会好看。


柠檬姐看电影


可徐峥的新电影《囧妈》,这部春节档的种子选手之一。

出乎意料得得以看到,略感喜悦。

这个时候,《囧妈》在家免费看,转身再给妈妈一个拥抱。那种感觉,是幸福的一件事!

1

其实,《囧妈》从一开始立项起,就不是一部主打喜剧的类型,所以,当决定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要先放弃大笑一场的想法。

有时候,会心一笑,或许更有意思一些。

《囧妈》的故事并不复杂,徐伊万人到中年,事业有成,身价不菲,可家里却并不安生,一面是结婚多年的妻子要求离婚,另一方面是妈妈和自己的关系一直是干巴巴的,不咸不淡。

在社会上,他绝对是成功的男人,但在内心世界,徐伊万可能还没长大。

就在妻子要把夫妻共同所有的“暖霸产品”输出到美国,和客户洽谈合作的时候,徐伊万决定破坏合作来“挽回”爱人。

可意外之下,徐伊万却错过前往美国的飞机,和妈妈一起踏上驶往莫斯科的火车。一共要好几天。

这一路上,母子俩经历过争吵、和好、爆发以及爱和恨,这趟火车之旅的囧途,母子关系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最终,我们看到“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的祝福”。

在徐峥导演的电影里,他关注的从来不只是笑与闹,之前的《泰囧》、《港囧》,两部系列电影,前者是人情和金钱利益的冲突,后者是婚姻焦虑和初恋情结的纠葛。

关注的是中年人,甚至可以说是中年男人。

到了《囧妈》,徐峥所在乎的更不会只有哈哈哈的笑。他在前期采访和综艺中已经袒露创作缘起和创作偏向性。那就是不只是所谓喜剧,而是传递温暖和爱。

在《囧妈》这部影片中,从一开始的缘起就不是快乐的基调。中年男人,妈宝嫌疑,夫妻矛盾,亲子关系。怎么看,徐峥的徐伊万不再是那个可以靠钱解决许多问题的“徐老板”!

2

《囧妈》的表象是家庭的残缺和遗憾,徐伊万的妈妈是典型的上个世纪特殊年代插队下乡的女青年。

可以想见,徐妈妈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幻想的女青年。她有着长长的头发,穿着苏式的裙子,唱着苏联歌曲。怀揣着建设边疆的理想。

然后,徐妈妈遇到徐爸爸,浪漫的、纯洁的恋情开花结果。

可日后的婚姻生活和漫长的岁月磨洗,证明一切都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矛盾就像野草,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徐爸爸喝酒,徐妈妈冷战,最终婚姻失败,影响了徐伊万的成长历程。

徐伊万自幼有着阴影,对婚姻和家庭渴望完美。无形中,在他的爱情和婚姻里给伴侣张璐造成压力。

袁泉饰演的妻子张璐看上去是那么完美,可正是因为如此完美。才让我们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可不论是徐峥所饰演的徐伊万还是我们,都会对张璐妻子的身份,儿媳妇的身份充满迟疑。

她为什么缺少了一点烟火气和家庭气息呢?这家人一家三口,怎么就那么格格不入呢?他们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孩子呢?

因为张璐在努力做“徐伊万的好妻子”,却不知道家的样子在努力中变形了!

爱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爱的越深,伤害愈明显。

最终,张璐和伊万的婚姻走到尽头。尽管,他们内心可能依旧彼此相爱着。

这个有着不少财富的家庭,还是因为残缺和遗憾彼此走散。

还好,母子相拥的时候,爱还在;夫妻一则信息,情还浓。

3

《囧妈》的里子是代际冲突和价值差异,这种状态令剧情的缓和中迸发着张力,让人物关系在平静中碰撞出矛盾点。

徐妈妈年轻的时候,有过她的想和浪漫。她看电影《伊万的童年》,她希望以自己幻想的方式带大自己的儿子,关爱自己的儿子,尽管这儿子都已经人到中年。可还是无法改变徐妈妈脑子里伊万是个孩子的想法。

因此,上个世纪的妈妈撞上这个世纪的儿子,难以沟通,迥异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在一所列车上,一趟旅途中集中爆发。

从一开始的语音60秒方阵到后来的小西红柿被扔,再到后来穿衣、睡觉、要孩子、婚外情等等。大大小小的矛盾总是在不断产生。

母子二人的矛盾既有典型性又有独特性和复杂背景支撑。一个是60、70年代的青年成长过来的妈妈,一个是80、90年代蓬勃成长的新青年。其实他们俩从来没有真正的好好沟通过。

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家庭组合,大城市的男女,有着对美好的憧憬,对时代的责任,选择上山下乡,为祖国献青春。

这批人,往往选择在那里结婚生子,但时代风云变幻,一切都会突变。情感的共性输给了生活和柴米油盐。婚姻的破裂,受伤的除了夫妻,还有孩子。

徐伊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心中一直对父亲的离开耿耿于怀,不能释怀。而对母亲,他爱着、但是也怨着。

因此,我们能看到伊万的爆发式哭泣,能看到他和徐妈妈各自分居的事实。

父母当年的状态也影响着伊万日后的感情和生活,他和张璐有过美好,那时的张扬、契合、温暖,令彼此走向婚姻。却在日后彼此的相处里差异渐增,不论是对待共同创立的事业,还是家庭的经营。

这种价值冲突,本质上是徐伊万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而张璐也被影响到而造成的。

4

《囧妈》的“囧”,其实质是一种“中式家庭之爱的囧”,与之前的《泰囧》《港囧》的夸张和阶层差异带来的囧,是有区别的。

《囧妈》试图通过一段啼笑皆非但蕴藏生活模样的旅途,讲述中国家庭里男人和婆媳关系的相处之境况。中国家庭爱的牵挂与羁绊,所带来的正负之效应。

徐峥生于1972年,成长的年代恰好和徐伊万相似,所以很明显,《囧妈》是徐峥想拍的那种电影。

徐峥和他的同龄人朋友,大都已经在婚姻围城里待了十几年,在婆媳间周旋到疲惫。这里面,有些东西,徐峥看的明白。 而观众里的已婚人士也看的明白。

《囧妈》的角色不多,故事也不算波折,但从观众的评论看,大家都认为和家人一起看很合适。尤其是和妈妈辈的一起看。她们很有同感,并且也很受启发。

一位近50岁的老师告诉我,他结婚20余年,母亲也70多了。但关于婆媳,关于母子相处,有时候还是不得其法。不过,看完《囧妈》他反而释然了。

因为他理解母亲的唠叨,理解妻子的难处。更懂得,她们都是他的至亲至爱之人。尤其是今年的春节,让这位老师更领悟“爱和珍重”是多么珍贵的东西。

身为观众,影娱志深知,何止中年人有对母子、家庭的挣扎和纠结。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家庭,囿于泛滥的爱,而不得自由。

我希望都能看一看《囧妈》,它不是告诉你绝对的答案,而是让你不再那么拧巴的去拥抱妈妈,拥抱爱人。

回头看看,之前的吵闹,也是一种幸福,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