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李叔同(1880~1942),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師,晚號晚晴老人。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1942年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從風流才子李叔同到佛門高僧弘一法師,從風花雪月,到清修苦行,他抵達了常人所無法抵達的境界。一言一行,都值得我們肅然虔敬,領悟一生。

他的前半生,繁華旖旎,是風流富貴的翩翩公子,是無所不精的留洋才子,是戲劇演員、是藝術家……萬眾矚目、享盡風光。

他的後半生,“以戒為師”,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襤褸不堪,了寂無色,卻供養出了更超然禪意的花枝。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他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人生本是修行,從俗世,到禪門,從身外,到心間,他從“戒”中領悟。

在俗的李叔同與在僧的弘一法師,都義無反顧地活成了世人眼中的“傳奇”。其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

他的人生看起來似乎過分的完滿!而顯然,弘一法師確確實實地把握住了。因為他是個極致認真的人。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就像他的學生豐子愷的評價:他是一個“活得十分像人的人”。這樣一個深嘗世間滋味,探驪藝術之珠,於佛理勇猛精進的人,他是自己活出的大慈悲,大歡喜,大智慧。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在李叔同從事藝術教育的七年間,培養了大批人才,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家潘天壽、沈本千,音樂家劉質平、李鴻梁,古文學家黃寄慈、蔡丐因,藝術教育家吳夢非,作家曹聚仁等等。

他的學生幾乎可以撐起民國初年文藝界的半壁江山。那個時期也是李叔同藝術造詣的輝煌時期,在詩、音樂、美術、金石、書法諸多藝術領域方面,均達到了那個時候的最高境界。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卻突然拋棄俗世功名,離開嬌妻愛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時年39歲。他將自己多年來視若珍寶的書籍、字畫、摺扇、金錶都贈送給了友人,將日本妻子安置妥當。“叔同!”“請叫我弘一。”“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愛,就是慈悲。”“慈悲對世人,何以獨傷我?”這是妻子與他的最後一段對話。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出家後的李叔同,斷絕塵緣,超然物外,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完全過起了一種閒雲野鶴似的宗教生活。從此他成了一位認真極致的出家人,懷著“肩荷南山(律宗)家業,作將盡綿力,誓舍此身而啟道之”的宏願出家。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寫下最後的墨跡“悲欣交集”,以吉祥臥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享年63歲,為僧24年。火化時火窟中呈現多彩,佛光注頂,蔚為壯觀,燒出一千八百多顆舍利子,舍利塊六百顆。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林語堂說過“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李叔同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