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年轻时看《红楼梦》,看的是宝黛爱情、十二金钗,于小人物多半是不关注,不关心——或者说是不喜欢的。

年纪大了,才渐知道:那些如草芥、尘埃般卑微的小人物组成的,才是真的人生。

蒋勋写《微尘众》,但书里那些尘众,多半还能在大观园的世界里,轻舞飞扬。更多的尘埃,则是连大观园的墙都飞不过,只在外面的泥沼里、沟渠里挣扎、沉沦。

比如,卜世仁。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曹雪芹喜欢用谐音给人物起名,或曲折(如“原应叹息”思春,如甄士隐),或直接(如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顾羞】)地表达自己的好恶。而卜世仁的谐音则明白无误地告知天下:这个人不是人!

一直疑惑,这是有多大的仇,作者才会给他起了这么个“不是人”的名字啊!《红楼梦》中,比卜世仁阴险狡诈、不顾廉耻的人多了去,为什么偏是他背上如此严重的恶名?他所做的,不过是在外甥贾芸上门借贷的时候,扮演了一回势利娘舅的角色。

这种势利亲戚、落魄青年的桥段是传统戏文中最喜欢的。看贾芸告贷,常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珍珠塔》里的恶姑母。

在不触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人的感情天平很容易倾向于弱势群体,在安全的距离外,体现自己泛滥的圣母心。因此,穷困潦倒的小方卿是值得同情的,他上门打秋风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而不肯借给侄儿300两银子的姑母是要受到天谴的。但,如果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方卿这种狮子大开口,报复性极强的侄儿,真的能让人放心吗?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相比之下,贾芸似乎更务实一点。但卜世仁的无奈,应该比那个富贵的方太太更深、更难以解决。

贾芸告贷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并非家中遭了急难,比如老母得病,没了这笔银子活不下去。而是要借钱“行贿”,某个好差事。

换句话说,贾芸借钱行贿和方卿借钱赶考,都是想用别人的钱帮助自己过(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活下去。但,谁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卜世仁经验这个家,这份小产业并不容易。

贾芸想向他赊冰片,他没有应允。书中卜世仁给出了理由:

前儿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未还上。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赊欠,就要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

这个理由,书中的贾芸不相信。脂砚斋也不相信,直接给出了四个字“推脱之辞”。当然,今天的读者也集体选择了不相信。

但,有没有可能,卜世仁并没有撒谎呢?

种种迹象表明,卜世仁不是有钱人。开个小香料铺子,也不过是小本经营,还可能属于股份制,他不过是个大股东。老板伙计间订立个规矩,也很自然。借贷者只觉得你现是老板,拿些东西出来很容易。就好像当下社会有些人,对于当了官的朋友,觉得解决个工作、发个论文、申请个项目很容易,却不知道大部分的人情,都需要同等的人情去还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卜世仁是在推脱,固然于亲戚情分上,确实凉薄了一点。但贾芸借钱也能借得如此理直气壮,也实在让人咋舌。

从其他方面看,贾芸也算是《红楼梦》中难得的“有志青年”。但在舅舅家的和这幅嘴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还亏是我呢,要是别个,死皮赖脸三日两头儿来缠着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呢。

言下之意,给我是应当的。一副吃定你赖定你的流氓嘴脸。

中国是个讲人情、讲亲情的社会,而这种人情亲情被过度夸张以后,便自然而然地造就了贾芸的理论。

卜世仁活得挺窝囊——开个小香料铺,矜矜业业,似乎也不能完全做主;外甥来借钱,还要在道德上占领他的制高点。还有一层悲哀,可以看出——他在家中也是个惧内的。贾芸赌气要走的时候,卜世仁道:“怎么急得这样,吃了饭再去罢。”即便是客套罢,之前被外甥这么一顿抢白,还不忘了留饭,可见于亲戚情分上,卜世仁也不是那么“不是人”。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家娘子立刻跳了出来,而卜世仁回了一次嘴,显然心虚,之后再无声响——可见他在家中毫无话语权。

与贾芸的对话、与娘子的对话,卜世仁统统落了下风,可见,也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吧。

他也只是红墙之外的一粒微尘——

与醉金刚倪二这样的“边缘人物”同住在拥挤的“下只角”。

与人合伙开香料铺子,小本经营,镇日为盈亏发愁。

有一个凶悍的老婆,一个老大不小待嫁的女儿。

唯一值得一提到的是有个姐姐贾入了钟鸣鼎食的贾家。可惜是贾府的旁支,姐夫又早逝。可想而知的,他并未借到半点光。(却有可能被旁人以为赚到了天大的好处)

现代人所说的中年危机,卜世仁一样不缺。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谁不愿挥金如土,广结天下英豪?可是生活留给卜世仁辗转腾挪的空间只有这么一点——他没有贾宝玉那样的命,含着金勺子出生;也不敢像醉金刚倪二一样快意恩仇;甚至,还不如外甥贾芸有一个姓氏,可以提供一个可能的上升通道。他只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尽可能好一些的生活——因为没有资本大方,就被一群锦衣玉食的“大方人”视作了“不是人”。

红楼小说|卜世仁: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了很多——包括一些恶人——同情与理解。但是,却丝毫没有打算给这个并不那么“十恶不赦”的卜世仁。

或许,他曾经也在某个穷困潦倒的时刻,上门求助于某个亲戚,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红楼梦》中,曹雪芹安排贾芸出门遇到了醉金刚倪二,从而“神奇”地化解了矛盾。这段情节怎么看都不像《红楼梦》而更像《水浒》。可惜的是,现实中的曹雪芹大概没有机会遇到一位梁山好汉。于是,那一次令人窘困无比的借贷经历,变成了曹雪芹心中永远的痛。

于是,有了《红楼梦》中的卜世仁;

曹公,到底还是缺了一点自省的能力。

《红楼梦》开头便说“好了”,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曹雪芹真的了了吗?他到底还是放不开。经历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有几个能看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