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从《水浒传》来浅谈,为何宋朝百姓们如此钟意“肥肉”?

吕孟谦


施耐庵写《水浒传》,非常乐意写吃喝,梁山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十号人一齐开吃,简直就是胡吃海喝,山摇地动。梁山好汉如此吃喝,民间也不遑多让,城里酒肆遍布,乡下也到处可以吃喝。武松前去打蒋门神,十几里地竟然吃了十几家村店,几乎是一里路便有一个酒望。

这个时期的酒店业非常发达,农村的酒店远远比现在的农家乐还要多。城里则有樊楼、琵琶亭、浔阳楼、狮子楼、潘家楼等等豪华酒店。酒店业如此发达,说明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宋朝的老百姓是否钟意“肥肉”呢?

宋朝的老百姓都吃些什么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经常喝酒吃肉,而且,最爱吃牛肉。除了牛肉外,具体还写过鲁智深吃狗肉,郑屠卖猪肉。晁盖上梁山时,王伦宰了两头黄牛,还宰了十个羊,五个猪。甚至,开黑店的李俊、孙二娘还蒙人吃人肉。

吴用到东溪村找人入伙抢劫生辰纲,给了三阮一两银子,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施恩送武松去充军,以一只熟鹅相赠。解珍解宝经常打猎,想必山上的野味也是当时餐桌上的一道佳肴,甚至,时不常的还有老虎肉吃。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的那只老虎,后来一定是要被吃掉的。

宋江也是一个顶级吃货,江州的两座大酒楼不知埋了多少单。因结识了浪里白条张顺,浔阳江中的鲤鱼成了押司哥哥每餐必有的美味。

鲁达逃到雁门县,被金老带到了赵员外的外宅。为感谢鲁达相救之恩,金老忙不迭的上街,买了些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果子之类归来。这些食物大概也能代表当时的日常生活食谱了,跟现在也差不多,并没有肥肉。

当然,书中类似的几处日常菜谱描写,穷人家是办不起的。李逵杀了李鬼,肚中饥饿,恰好饭熟了,但却没有菜蔬下饭。李鬼虽然可恨,但生活确实窘迫,菜蔬都没有,哪来的肥肉?李逵家也一样,老娘的吃饭问题都没解决,更谈不上钟意于肥肉或者精肉了。

何况,书中所写,大都是来客了才这么吃一回,并不是经常这么吃。

所以,从《水浒传》来浅谈,宋朝老百姓也是大吃货,鸡鹅鱼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圈里养的,无所不吃。因为吃得精,吃得好,肯定是要挑肥拣瘦的,怎么会钟意“肥肉”呢?不过,书中倒是有一个情节,讲到了与肥肉相关的事情。

这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鲁达为撩拨郑屠,要他剁十斤净肥肉,上面不准带一点精肉。郑屠很不理解,问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实际上,静精肉裹馄饨根本没办法吃,需要参进去三分之一的肥肉才好。但是,切十斤精肉郑屠没有疑问,切十斤肥肉就不对劲了。郑屠是一个手艺高超的屠户,非常了解市民吃肉的需求,从他的话中可以得知,老百姓是不太喜欢肥肉的,尤其是不带一点精肉的肥肉。

记得小时候,猪肉凭票供应,肉行里的肥肉与精肉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条件差一点的,基本上会请求屠户多砍点肥肉,能熬点油,又能很快把人吃腻了,比精肉更解馋。

《水浒传》中的老百姓并不钟意肥肉,或是老百姓连肉都很难吃上,也没有能力去挑肥拣瘦了。而书中所写到的大小宴席、喝酒吃肉,确实没写到有谁专吃肥肉的。至于肥牛肉、肥鹅之类的表述都不多,三阮买来的鸡一定很肥,施耐庵都说成是“大鸡”。

梁山好汉吃牛肉的争议

很多读者专家认为,施耐庵写梁山好汉吃牛肉很不合理。因为,作为农耕时代,牛是很宝贵的,绝对没人能轻易的把牛杀了做菜吃。尤其是乡间酒店,动辄切几斤熟牛肉,武松竟然一次要吃掉三四斤。按照这种吃法,田里便没有牛耕地了。

这个说法很正确,北宋初期的时候,就曾经立法保护耕牛。《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杀一头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要判一年半监禁,谁还敢如此吃牛肉?

因而,便有人分析,吃牛肉一般都是在乡间小店,官府抓不到他们。但是,县城里的告示都贴到景阳冈上了,“三碗不过冈”仍然在大卖牛肉。更何况,乡村视牛为宝,怎么肯轻易让不良商家买去杀了赚钱?

施耐庵写得不合理,但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有人便又猜测了,这是因为朝廷有法令禁止杀牛,梁山好汉就是造反的,偏偏要吃牛肉。但是,武松吃牛肉、史进吃牛肉饼,难道都是他们自己杀的牛?大家都不杀牛,梁山好汉又怎么靠吃牛肉反抗朝廷?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致命硬伤,就是梁山是“农民起义”,既然是农民造反,杀牛则是在绝自己的生路,造的是哪门子反?

有一种观点比较讲得过去,说《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汉人,而是蒙古人。这个观点若成立,便能解释梁山好汉为何总是要切几斤熟牛肉了。整个《水浒传》只有杀牛宰羊、屠猪逮鱼的描写,却从来就没有杀过马。马,才是蒙古民族的宝贝,跟中原地区的牛差不多。

但是,把《水浒传》的著作权从施耐庵这里夺走,则又说不通了。以我的观点,《水浒传》就是施耐庵写的,之所以大吃牛肉,是因为施耐庵在书中是反元的。元人到了中原,对农耕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对中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老百姓没办法活了。

既然是吃牛肉,那么,在这个吃法上便不存在挑肥拣瘦了,宋朝百姓钟意肥肉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鲁智深吃了一回狗肉

同样,狗肉也不存在肥瘦之说,狗越肥肉便越好吃。《水浒传》中,鲁智深便吃了一回狗肉。

这一天,鲁智深下山来到集镇上。先叫待诏打一口戒刀,然后,跟待诏商议,预定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这条禅杖为何是六十二斤呢?书中交代,放走妖魔的时候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后,便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也就是说,鲁智深吃狗肉这件事就发生在宣和年间。

鲁智深从铁匠铺出来,便满大街找酒喝。但是,店家一听说是五台山来的和尚,都不肯卖与鲁智深酒肉。五台山文殊院发了话,禁止向寺里的僧人出售酒肉,这些店家都靠着五台山的本钱做生意,怎敢违背寺里的禁令?

鲁智深没办法,便来到市稍的僻静处,在一家酒店里坐了下来。店家问他是哪里来的僧人,花和尚这回学狡猾了,说是行脚僧人路过这里。庄家这才敢卖酒肉与鲁智深。花和尚照例要吃牛肉,但庄家告诉他,牛肉卖完了,只剩下一条狗在锅里烹煮。鲁智深便向庄家买了半只狗,蘸着蒜泥吃,还喝了十几碗酒。不大一会功夫,半只狗只吃剩下一条腿。庄家见了这么一副吃相,感到很惊讶。

花和尚吃得过瘾,把那条狗腿包了起来,揣进僧袍里,付完账说:“多的银子,明日又来吃。”这就话把庄家吓得呆住了,此时,才知道这和尚一定就是五台山的。果然,庄家看见他早望五台山上去了。

庄家为何被吓得口瞪目呆呢?首先,当然是害怕五台山来问他的罪,倘若追回本钱就开不成酒店了。令庄家更担忧的,却是把狗肉卖给了五台山的和尚,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宋徽宗时,曾经下过诏书,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食用狗肉。难道宋徽宗也是一个爱狗人士?

宋朝没有爱狗协会之类的勾当,宋徽宗之所以不准吃狗肉,是因为他生于1082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属狗。因而,施耐庵借用鲁智深吃狗肉故事,来反映梁山好汉与宋徽宗作对。

从这些肉类食品来看,《水浒传》中是没有人爱吃肥肉的。武松杀潘金莲之前,邀请了街坊四邻,就叫两个土兵,买了个猪首,一只鹅,一只鸡,一担酒,和些果品之类,安排在家里。这个食谱跟金老接待鲁智深的差不多,同样没有肥肉。

北宋老百姓很讲究,宴席中都含水果。水果也是帮助消化的,吃肥肉对身体不好,这点健康常识,宋朝人早就知道了。


绿野萍踪01


话说九纹龙史进放了朱武、陈达、杨春三个人后,三人为了报答史进,先是派人送来三十根蒜条金,后又送过抢来的大珠一串。于是,史进寻思道:“也难得这三个敬重我,我也备些礼物回奉他。”次日,叫庄客寻个裁缝,自去县里买了三匹红戏锦,裁成三领锦袄子;又拣肥羊煮了三个,将大盒子盛了,委两个庄客去送。看到这大家请记住: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提到吃肥肉,且是肥羊,而不是肥猪。


为了劫取生辰纲,吴用来到了石碣村诱引阮氏三雄入伙。吴用同三人来到了酒店水亭上,四个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桶酒来。店小二把四只大盏子摆开,铺下四双箸,放下四般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阮小七道:“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这里所说的花糕,本掌柜认为就是我们平时吃过的切糕。您想想,瘦肉如同切糕上面的枣、红小豆、山楂糕条等,下面则是像厚厚的糯米糕一样的肥肉,够肥吧!够肥是够肥,但又是牛肉,仍不是猪肉。


在书中后来的描写中,也只是提到过肥鹅、嫩鸡,鲜鱼、肥鮓。提到猪的地方虽有过几次,但都没提到“肥”字。唯有到了第七十三回,李逵闹了东京后,同燕青回梁山路过四柳村时,听太公说他的女儿遇见了鬼,要李逵帮助捉鬼那段,说了个“肥”字,原文如下:逵道:“太公,我是蓟州罗真人的徒弟,会得腾云驾雾,专能捉鬼。你若舍得东西,我与你今夜捉鬼。如今先要一猪一羊,祭祀神将。”太公道:“猪羊我家尽有,酒自不必得说。” 李逵道:“你拣得膘肥的宰了,烂煮将来。好酒更要几瓶,便可安排。今夜三更,与你捉鬼。”

好啦,有关《水浒传》中吃肥肉的内容“考证”完毕。其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宋朝人都钟爱肥肉。


肥肉,并非宋朝人爱吃,现在的人也爱吃。几十年前,人们普遍都穷,肚子里没油水,那会买肉虽然买的少,但也多会说上一句“要肥的”。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认为肥胖、血压高、胆固醇高都是肥肉惹的祸。所以,便开始“挑肥拣瘦”了。但是,肥肉仍然会得到很多人的钟爱,比如:红烧肉、东坡肉、米粉肉、蒜泥白肉等等,基本上都是用的五花肉,都比较“肥”!

要我说,只要你想吃,馋,就说明你身体里还缺它,那就要补、就要吃。假如天天吃萝卜青菜可以活八十岁,而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只能活七十岁,我看还是选择七十的好……



把盏常聊


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依据!但既然是邀请回答,作者试着回答之。

在巜水浒传》中,梁山人总是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楼主便引伸到北宋百姓爱吃肥肉。这里有个问题,谁又能证明他们吃的一定是肥肉呢?也可能是牛肉,马肉,免子肉等等。

《水浒传》中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作者为了表达梁山众人的胆气和豪气,和老百姓钟意“肥肉”没有任何关系。

北宋时期,餐饮业已是空前的发展。酒楼文化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南食、北食和川饭得到长足的发展。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海南开封

)大街小巷,饭店林立,各种各样的美食应有尽有!

久负盛名的开封小吃至今仍是国人急欲品尝的美味佳肴。开封灌汤包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北宋老百姓钟意“肥肉”没有历史依据!


大河汉子


可别说宋代,1970年代都是如此。

为何?

上点硬菜:




一、过去老百姓很少吃肉

哪怕唐代明代,老百姓吃饭都很难,又哪里有机会吃到肉?

何况宋代以前,不流行吃猪肉。贵族肉食以羊鸡鱼为主,富裕庶民才偶尔吃猪鱼。

整体上说,也就宋代稍微好一点,因为国家政权不蔑视商人,工商娱乐行业极其发达,北宋经济号称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7成(个人认为没有这么多,但3成多还是有的),所以北宋老百姓也相对富裕,民间吃猪肉形成风气。

二、肥肉更有饱腹感。

哪怕宋代,也是肥肉更被追捧。



肥肉自带油啊,煮熟就可以直接吃了,炒回锅肉,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瘦肉则需要用油炒,不划算。

所以,大多数时候,百姓吃肉都是以买肥肉为主。毕竟还可以熬油做菜油。


四川達州


从《水浒传》中,似乎找不到宋朝百姓钟意“肥肉"的证据。我读书向来粗心,反正我没注意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

中国百姓钟意肥肉确实有过。改革开放以前,生产队时期,那时农村人买猪肉,都挑肥肉买,三,四指膘以上才满意,都不願意要瘦肉。

是那时的人爱吃肥肉,不爱吃瘦肉吗?不是。其实那时的人也爱吃瘦肉。只是那时的人都缺油脂,他们买肥肉,是为了回家炼出点油来,过日子用。那时,他们平常是不敢买肉的。只有逢年过节才买一点儿,解解馋,凑点儿年节味儿。

这是穷的原因。

如果宋朝人真的钟情肥肉,那肯定也是因为穷。因为人都知道,绝大多数人都爱吃瘦肉。瘦肉好吃。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只要是物资贫乏,必然钟意肥肉,自己脑满肠肥,那就不喜欢肥肉了。


抱三


从民族潜意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易懂。中华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农耕女织,几千年来吃不饱,固着于口欲期无法满足,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口头禅问候语首要的多数就是问:吃了吗?包括谈生意,托人办事,请人吃饭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返回来看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就理解了,古代吃都尚且吃不饱,荤腥就更难享受,通过文学作品来满足中国式的集体吃不饱潜意识,属于幻想层面的满足。

水浒传本身具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统治思想,故事透露出来的各种反叛,反抗,包括随意饮食当时农牧的耕牛肉,我记得当时牛是禁止宰杀食用的,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民众的反抗精神。结合以上,就不难理解肥肉,牛肉出现在作品中的年代和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