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所了解喜欢的非遗项目有哪些?有哪些特色?

红姐非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和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基因,意义重大。我的家乡安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七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黄梅戏: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则是黄梅戏艺术的杰出代表。如今,安庆被称之为黄梅戏之乡,更是一座有戏的城市。

二、桐城歌: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汉族民歌,是汉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汉族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组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2008年《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民歌手查月华是国家级非遗《桐城歌》代表性传承人。

三、孔雀东南飞传说:2014年11月11日,孔雀东南飞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起始于南北朝时期,而故事中主人翁刘兰芝和焦仲卿就是生长在安徽安庆怀宁与潜山交界的古皖河边。如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孔雀东南飞》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安庆怀宁县小吏港镇的李智海老先生。

四、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县生产桑皮纸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不腐不蠹。2008年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岳西县毛尖山乡的王柏林先生获该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成为该项目目前国内仅有的三个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五、岳西高腔:岳西高腔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岳西高腔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望江挑花:望江挑花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世代相传。据考证,这一艺术最早始于唐代,约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望江挑花是流传在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源于唐代,用麻与发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至晚唐始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2008年6月,望江挑花被列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21日,望江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七、文南词: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戏曲剧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2008年6月7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林书童


到过神秘的大湘西么?见过如画的湘西山水么?读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么?听过宋祖英空灵婉转的歌声么?这一切都源于美丽的湘西。



土匪,可能是湘西对外界最粗野的记忆。赶尸,可能是都市人想探究的湘西神秘。可是有一种乡野文化——三棒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在唐朝就被神秘大山里的土家人苗家汗发扬光大。



三根小木棒类似于杂耍的街头巷尾说唱曲艺,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非常简单。实际上三棒鼓全是即兴表演,需要思维敏捷.口词清晰。也需要表演者脚手灵活.动作娴熟。要口唱.足敲.手舞。一个人能撑起一个舞台,两个人也能默契配合,三人,四人也可以演得精彩。



三棒鼓通常三五成组,两人击鼓唱词,两人锣鼓配乐。余下的人抛尖刀,舞花棒。唱词人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往往台下观众大笑不止.大喊过瘾。杂耍的人左右穿梭.腾空飞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尖叫不止。


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三棒鼓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走上大舞台。“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流”等等曲目精彩纷呈.好评不断。自从从公号“魅力三棒鼓”听了几次三棒鼓视频,越来越多的人为三棒鼓痴迷,也为三棒鼓的创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红姐非红


玄学文化!

因为玄学文化,是你看不见,但有实在存在的知识!

很多人都说迷信,但为什么允许成立道教协会?受法律保护? 为什么有那么多道观?

玄学文化可以帮助很多迷茫的人,也能帮助很多很多运气差的人,财运亨通、喜结连理等你不能看见的课程知识,帮助别人。

夸张说一句,你不信,是因为你见识少,你以为全部都是骗子。你没机会没缘分接触玄学的世界!

很多人说我就信科学,玄学是假的,那请问你见过鬼吗?那请问你生出来你为什么会有思想?你只是人,你大脑是什么?你大脑是灵魂。

科学家都没能完全解释大脑构造,否定玄学知识,只能说你是被禁锢的青蛙🐸。

认同科学,尊重玄学文化,抱开放的态度接受任何知识!

想更强,想赚更多钱,想境界高,不要放弃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机会!

曾经有个缘主,死牛性格一样,43岁一直说就是他爸妈害他读不了大学,所以现在才赚不了钱,整整20年,工资够生存,没女朋友,每天在喝酒。

你自己放弃自己,不改变自己,永远是你爸妈错。出社会后你有改变吗?你有正能量活吗?

谁没意外?谁没凄惨的事情?

就大学就放弃自己整个人生20年。

生命你自己的,道路你自己的。

你要放弃,没人可救你。

天天说这个博取别人同情?不会,别人会同情你,难听说一句,只会认为你是底层人,连看都不看一眼。

给自己多些正能量,创造更多机会机遇给自己!

这是我送给大家的忠告!

天,无绝人之路!路是你自己选择的道!





柒靈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为了保护流散于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品类,而推行的一种政府行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然也不少吧,好像各地都有。我就简单说一下,我比较熟悉的几种吧。

在山西的晋东南地区,有一种民间手工艺品——黎侯虎。它造型艳丽,大小不一,缝制精巧。在民间古已有之,寓意驱邪、镇宅、护佑、安康。它是晋东南民间妇女心灵手巧的最好见证,具有强烈的地方风俗特色。黎侯虎最小的仅有拳头大小,最大的有如真老虎一般。



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农村的妇女没事儿就开始缝制布老虎。打样,准备布料,三五成群的在家里,相互学习缝制技巧。那时候的乡里乡亲,好像都没有习惯去打麻将,而我们一帮孩子们,也都是饶有兴趣的围在一起观看着。后来缝制的布老虎越来越多,我和小伙伴们就商量着如何去卖。

我们甚至挑起两麻袋布老虎,跑到北京去卖。但最后由于人生地不熟,想的也过于简单,一个也没有卖成。这一年,黎侯虎被邮电部定为邮票图案,后来由于官方的大力宣传,黎侯虎曾经红火了一段时间,但是如今又回归了平静。不过在黎侯古城,还是能寻得黎侯虎的踪影。



在晋东南长治地区,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我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很喜欢看戏,而且感觉那时候唱戏的也挺多。每逢过会赶集,都会有搭台唱戏的。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上党梆子,也更不知道这以后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梆子起源于晋东南,唱腔高亢清爽,极具晋东南民俗风格。我那时候虽然小,听不懂唱的什么,但是台上人物的花花绿绿,和抑扬顿挫的唱腔,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想要听一出上党梆子,却是非常之难,依然有固定的过会赶集时间,但是却没有了搭台唱戏的忙碌。乡里的戏台还在,可是早已经落满了灰尘。



按理说,民间流传的风俗文化,是最有群众基础的,它们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近乎销声匿迹。这也许正是为什么要急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可是怎样保护呢?仅仅把它列入到名录中就可以了吗?还是要让它在民间流行起来才是啊!人们一年到头都看不到它的踪影,只会忘记,何来保护?唉,没办法,我也只能在这里说说而已。真不希望,我仅能在回忆中去抚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奇乐见,新奇、有趣、真实,不一样的呈现!欢迎关注,乐于相见。


奇奇乐见


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流传于民间有三百多年,被誉为“东方一绝”,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舞龙时,演员按照锣鼓的节奏舞动,龙头双眼闪闪发光,龙身左右翻滚,龙尾上下摇摆,煞是壮观,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栩栩如生!


瞄一眼影视


通渭小曲,宁夏花儿等民族民间音乐,这是地方劳动者的自娱自乐,也是属于农民的诗意栖居方式,是对生活与生产的艺术表达。


悠然居王宏娟


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情感的变化,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化的脸谱。从而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职场混子哥


有其历史性,唯独性.


闲听雨落


天塔狮舞又称狮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传统舞蹈。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


艺术会


中医针灸,,剪纸艺术,皮影,珠算,这都是中国五千年的智慧与结晶。尤其针灸,非常奇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