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原野的风


战争中不留预备队和赌博时不留本钱全部押上的梭哈赌法是一样的。

国家的命运岂容一把定输赢。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战略上作用要比实力上的比拼更重要。

两国之间的战争不是简单的两只手掰手腕,谁赢了地盘算谁的,很可能这边在掰着手腕,另一只手已经绕到背后使劲了。


战场形式瞬息万变,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必须留有后手,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防御,要想出奇制胜,绝地反击必须留有后备队。

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即是如此,当时参战双方河北的袁绍和兖豫的曹操兵力相差很大,袁绍投入兵力11万,全部都是精锐,曹操方仅有5万,曹操军队即使兵力不足,但也并没有全部投入兵力与袁绍正面交锋,而是留有后备部队,奇袭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切断了袁绍的供应,由此之后才击溃了袁绍军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相反的案例则更多,倾巢而出,不留余力,还未找到对方主力,即被对方包围或者攻陷后方的战例更多。 长平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大型歼灭性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达百万,赵国国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换下了老将廉颇,换上了赵括,秦将白起佯诱赵括全军出击,然后将赵军分割包围,利用轻骑冲击,赵军不敌,只能就地修建工事,等待后备部队救援,老道的亲王抓住机会,举全国之力,将十五岁以上的青年调集到长平,拦截了赵国来的援军。赵国45万军人被白起欺骗投降后几乎全部杀害,只留下200余名幼小的士兵放回赵国。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深刻经验反馈。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更多科普欢迎关注本号!


核先生科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争不留预备队,一旦战局不利又无法扭转,就会出现全面崩盘的局面。

朝鲜人民军就是好例子。

朝鲜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鲜人民军的规模已达135000人。

当时南韩军队是9万多人,朝鲜人民军战斗力要强大太多,兵力也多,胜利不成问题。

人民军进攻仅仅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被占领了了。

在撤退时,韩高层惊慌失措,炸毁了汉江大桥,把大批军队送给了朝鲜,更快瓦解了韩军抵御能力。

随后人民军势如破竹,连续猛攻。

此时,南韩开始全民皆兵,要求每家必须出1个男丁参军。当时韩国人口有2000多万,朝鲜是900万,南韩有预备兵力的优势。

在南韩疯狂拼凑部队作战时,美军也开始介入。美军第25师等部仓促开到南韩,同人民军交战。

激战中,人民军也有较大伤亡,开始在北方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参军。他们不是进入部队,就是进入后勤运输队或者兵工厂。

经过多次增兵补充,人民军用尽全力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

然而,此时朝鲜人民军已经用光了所有预备队。

到了麦克阿瑟突然从仁川登陆,朝鲜才如梦初醒。

如果当时朝鲜人民军有预备队,及时反击,完全可以将美军挡在仁川。至少也可以进行坚决阻止,掩护釜山一线的人民军主力撤回朝鲜境内。

然而,当时人民军根本没有预备队,只有一些新编组准备补充到釜山前线的部队,战斗机非常差,根本不能和美军对抗。

后来彭德怀赶到朝鲜,看到的一切触目惊心,认为朝鲜不但不存在预备队,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朝鲜党征兵问题异常严重,16-45岁男子全部征调入伍。入伍工人家属无人过问,一般群众没饭吃。一切无长期打算,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从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

最终结果就是,美军迅速攻占汉城、平壤。

还在南方激战的七八万人民军主力,因补给断绝,退路切断,全军崩溃。

前后有6人伤亡或者被俘,仅有2万人靠丢弃所有重武器,分散打游击逃回朝鲜境内。

这边由于没有预备队,朝鲜境内几乎没有军队驻守特别适合防御的山地。

美军根本没有遭遇什么抵抗。


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0月25日,美韩军已经杀到中朝边界,前后只有2周时间。

如果不是志愿军出兵,朝鲜就要亡国了。

这就是不留战略预备队的可怕下场!


萨沙


在战争时期,不管是大军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是军事行动,都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派到前线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预备队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以便于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预备队不是军队的编制,大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军,或者是几个军,小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班,或者是几个人。预备队的大小主要看战争的规模,以及敌人的战场表现。把全部军队都压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战斗力,可是也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性。战争没有绝对性,都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打着打着,对方忽然来了一支支援部队,直奔你的后方而去,这时候主力部队被黏在了战场上,根本不能调动,就只能依靠预备队。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预备队的概念,出征的时候绝对不会带着自己全部的军队,肯定要留下一下后备力量,以便于战败的时候接应,战胜的时候补充。



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赵云就是属于预备队,在刘备战败的时候过来接应。

到了近代的时候,预备队已经成为了军队里面的标准化配备,在打仗的时候,预备队一般会占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时候预备队比主战部队可能还多。预备队并不一定是要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会动,可能随着战场局势的白热化,预备队也直接派到了前线。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也会不留预备队。不留预备队的坏处是军队缺乏了紧急反应能力,不管是战败还是获胜,都不能支援和补充。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能抽调前线的部队,这样对于战场的局势是非常不利的。



在现代战争中,也会存在预备队的现象。比如空军空袭的时候,肯定会在机场上停上几架战斗机,准备下一阶段的进攻或者防御。在黑鹰坠落的时候,美军的三角洲部队被困住之后,预备队立刻就赶来接应,救出了被围困的士兵


军武小咖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失利的“南麻战役”中,解放军既想吃掉据守鲁中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还要阻击外线可能进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师和黄百韬整25师,粟裕苦于兵力不足(华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险棋,没有留出战役预备队就发起了攻击。



岂料胡琏是有备而守,半个月内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而鉴于两个月前“孟良崮战役”的教训,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不得逤巡不前,两部在范汉杰的统一指挥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琏最为困难的时刻,黄百韬所部突破了华野阻击线。

如果此时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填上去再堵住黄百韬一天,土木系发家部队整编11师将在劫难逃。可惜粟裕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华野攻坚所用的炸药包都湿透了,闻知援兵即将到达的胡琏搜集仅存弹药,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彻底打乱了华野的布署,为避免腹背受敌的被动,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范汉杰又调集李弥整编第8师等部队,全力合围华野西兵团,解放军折损颇重,陶勇回忆突围战斗“困难程度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役布署的军事专业中,对编成内的兵力、兵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战役“预备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预备队都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预备队不仅要留,还不能轻易使用,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时机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名将,一个月后华野再战沙土集,不仅打援兵力超过主攻部队数量,还足足留出了一个纵队的战役预备队。经四天激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俘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而外围的邱清泉虽欲出手相救,却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进去,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战役一定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锦州战役中,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以第4、第11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援锦,黄埔一期的侯镜如手中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和临时指挥的独立师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两,按理林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奇字是出奇(qi)兵制胜的意思,其实谬也,此字读(ji),就是预备队的意思,是统帅手中的底牌和绝杀力量。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会合理留出预备队,还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投入预备队,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直至胜利。


度度狼gg


预备队有用,当然有用,打恶仗拼的就是预备队的最后五分钟,撇开专业军事理论,我给大家讲两个例子。

一、毛主席也当了预备队

1929年初,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红四军撤离井冈山根据地,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围住堵截之下,红军损失惨重。在撤到瑞金县大柏地时红四军只剩下约2500人。

此时红军又遭到国民党刘士毅独立第7师所部3000多人的追击,情况危急。毛主席与朱总司令商量,决定杀个回马枪,打他出其不意。红军秘密设伏,在刘军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发动攻击,两军展开激战。


由于兵力太少和弹药匮乏,红四军的攻击进展非常不顺利,尤其是包围圈底部反而遭到了敌军主力猛烈攻击,如果被敌人突破,整个伏击战就前功尽弃,红军的前途将不堪设想。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负责战场指挥的朱德命令投入总预备队,彻底击退敌人。

当时红四军已经基本全员上阵了,这支总预备队包括了所有的后勤和文职人员,连毛主席也亲自拿枪带队冲锋上阵,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亲自带枪冲锋的战斗。

眼看军长和政委都亲自上阵,红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面对红军发动的意料之外的悍勇攻势,刘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红军终于脱离险境,踏上了创建中央苏区的道路。



二、周希汉用预备队打垮黄维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第12兵团的战斗在双堆集打得十分惨烈,由于黄维兵团的骨干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战斗力极强,装备精良,两军一时打得难解难分。

周希汉将军时任中原野战军4纵10旅旅长,奉命进攻黄维兵团东北方向最后据点杨文学庄。这一仗国民党军也是拼了,黄维对所部下达了死命令:“战则生,退则死。”黄维和胡琏用800辆美国军用卡车堆起沙袋在阵地周边筑成了铁桶阵,号称“铁血阵”。第10旅初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

陈赓大将在解放战争中

此时,陈赓大将到前线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看到10旅伤亡累累,周希汉疲惫不堪,双眼血红,也十分心痛,但他还是鼓励周希汉说:“老周,你再难也要扛住,等这一战打完了,损失多少兵我给你补多少兵。”

没想到周希汉悄悄地对陈赓说:“不必,我还有一个第10旅呢。”陈赓错愕:“军中无戏言。”

原来,周希汉在第十旅留守处和教导队还埋伏了几千人马作为备用部队,就等着打狠仗恶仗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相当于他有两个第10旅。

陈赓大喜,挥拳击其胸:“你小子可以啊!”12月13日,周希汉统一指挥四纵发起总攻,第18军本来已经打得精疲力竭,架不住周希汉又多出来一个旅的有生力量,中原野战军一举攻克杨文学庄,全歼残敌,毙伤敌2000余,俘敌2000余,黄维兵团就此土崩瓦解。

后来,周希汉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还自豪地说:黄维虽然不是我们第10旅俘虏的,但黄维兵团是老子打垮的!


每日一段历史


“南麻战役”一败:险棋——未留后备队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失利的“南麻战役”中,解放军既想吃掉据守鲁中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还要阻击外线可能进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师和黄百韬整25师。

粟裕苦于兵力不足(华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险棋:

他没有留出战役预备队就发起了攻击。

岂料胡琏是有备而守,半个月内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而鉴于两个月前“孟良崮战役”的教训,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不得逤巡不前,两部在范汉杰的统一指挥下拼死增援。

至7月21日,胡琏最为困难的时刻,黄百韬所部突破了华野阻击线。

如果此时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填上去再堵住黄百韬一天,土木系发家部队整编11师将在劫难逃。

可惜粟裕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华野攻坚所用的炸药包都湿透了,闻知援兵即将到达的胡琏搜集仅存弹药,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彻底打乱了华野的布署,为避免腹背受敌的被动,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范汉杰又调集李弥整编第8师等部队,全力合围华野西兵团,解放军折损颇重,陶勇回忆突围战斗“困难程度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底什么是“预备队”?

在战役布署的军事专业中,对编成内的兵力、兵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战役“预备队”。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预备队都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预备队不仅要留,还不能轻易使用,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时机掌握能力。

“南麻战役”二胜:一个纵队的预备

粟裕是一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名将,一个月后华野再战沙土集,不仅打援兵力超过主攻部队数量,还足足留出了一个纵队的战役预备队。经四天激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俘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而外围的邱清泉虽欲出手相救,却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进去,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翻身仗。

林彪对此的掌握

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战役一定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锦州战役中,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以第4、第11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援锦,黄埔一期的侯镜如手中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和临时指挥的独立师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两,按理林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

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兵法小结

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奇字是出奇(qi)兵制胜的意思,其实谬也,此字读(ji),就是预备队的意思,是统帅手中的底牌和绝杀力量。

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会合理留出预备队,还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投入预备队,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直至胜利。


读史论天下


“决定会战胜利的是最后一个营”,对于一场战役而言,预备队就是最高指挥者唯一能依靠的作战弹性,有则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没有则只能玩完。

1、战役层面需要预备队

就拿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而言,他的攻城部队是八比一,四面攻城。但为了阻击敌人援兵与防止敌人突围,在分配完毕后,肯定要一定的预备队作为机动部队临时补重要战场。

(总攻平安县)

当时段鹏估计就率一小支突击队在某个地方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如果没有预备队的话,战场任何突发情况都会造成攻城的崩盘。

(意大利炮)

2、会战层面需要预备队

松锦决战,洪承畴为了尽快打破锦州的包围圈,明军主力逐步放置在第一线,对多尔衮部发动多次猛烈攻击。虽然这样压上去能尽快取得战果,后果就是洪承畴手里的预备队逐步没有了。

(松锦决战)

在皇太极到达锦州前线后,让清军迂回作战,因为战场僵持在一块,洪承畴很难抽调得力部队反击清军的侧翼部队,导致战局失败。

3、战略层面也需要预备队

1644年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部,之后叶臣几个月就攻下山西大部,山东传檄而定。多尔衮很乐观,决定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出击,一路南下灭南明,一路西进灭大顺。当时一支大顺部队反击怀庆,多尔衮才发现形势不利,后方缺乏预备队,赶紧让多铎调整战略方向。

(清军南下)

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在山东方向集中了六十个旅,在陕北方向集中了20多个旅,造成中央空虚,缺乏机动部队,刘邓大军直下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打破了其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

预备队对于一场战斗、一场战役、一个战略都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在战场上的投入基本可以决定战争胜负。朱棣在浦口都准备撤了,朱高煦带着骑兵赶来投入战场,战局迅速逆转,其重要性就在这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不留预备队,也就是一局定乾坤,要么大胜要么崩盘。没有预备队,能够把全部兵力投入战斗,最大限度增强战斗力。没有预备队,也意味着一旦出现意外,则没有兵力应急。能够不留预备队的指挥官,不是太愚蠢就是太精明。要么愚蠢得发现不了危险,要么精明得预见到没有意外发生。

淞沪会战,蒋介石没有听从李宗仁等人建议留十几个师做预备队,一旦上海无法坚守则这些预备队可以掩护大军撤退。蒋介石用掉了最后一个师,结果是上海撤退时无兵掩护,撤退就变成了溃退甚至溃败。国军从上海一路溃退到苏州甚至南京,造成耗费巨资的苏福防线无兵可守不攻自破,造成南京疲兵再战损失惨重。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9个纵队全体出动,5个纵队围攻孟良崮国军整编74师,4个纵队阻击汤恩伯兵团的救援,这次用兵打到粟裕出道以来最大限度。结果粟裕成功了,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被消灭,基本粉碎国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和刘伯承都用完全部兵力,粟裕说用兵到了极限,又要阻击杜聿明集团南下,又要派兵支援刘伯承消灭黄维兵团,又要威胁徐州不让杜聿明全力南下。刘伯承更说是“倾家荡产”,全部兵力又是围攻黄维兵团又是阻击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救援黄维兵团。淮海战役打赢了,加速解放战争进程。淮海战役打输了,影响解放军过江。


一梭烟雨江湖行


不留预备队会怎样,二战纳粹德国的阿登反击战足以说明问题!


阿登反击战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盟军参战人数为70万,德军参战人数为62万,战役从1944年12月16日发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续时间为40天,这次战役被称为二战美军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战役。

(红色箭头为德军攻击路线,蓝色箭头为盟军行军路线)

为了取得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兵力,他命令后勤人员编入战斗部队,甚至将大量海军和空军调入陆军参战。可以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妄图阻挡盟军推进的一次军事冒险,是他在战争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掷。

虽然这次反击战几乎遭到了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仍然固执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军发起了攻击。

战争开始之初德军分三路在宽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发起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很多军队还没组织反抗既被俘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美军106师,战役开始的第二天这个师就有两个团被德军歼灭,创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损失。

(美军俘虏)

到12月20日,德军已经在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0-50公里。在德军的炮火前,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毫无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预想的方向进展。而在前线的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战斗顺利的超乎想象,以至于有的士兵认为他们将再一次创造1940年横扫英法联军那样的奇迹。

(一名德军机枪手,长得有点像黄晓明)

但是随后德军遇到了挫折,在圣维特美军106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7装甲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打乱了德军的计划。与此同时,德军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第二装甲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油料耽误了一天时间。

到圣诞节前夕,德军弹药和油料已经出现普遍不足情况,12月24日晚,哈索·冯·曼特菲尔将军向希特勒建议希望同意停止攻击并后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德军指挥官在讨论进军计划)

而与此同时,盟军得以组织反击,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盟军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机场、后勤基地等进行了持续打击。

于是,缺衣少吃的德军士兵开始在盟军的攻击下抛弃不能开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击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德军伤亡达12万人,美军伤亡10.5万人。

但是,战役对美军来讲是得大于失的,由于希特勒的冒险攻击,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和宝贵的军用物资,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军的阻力减轻了!


阿登反击战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掷,结果由于持续攻击能力不足,导致先胜后败,并耗尽了阻止盟军的最后能力。他本打算将盟军赶下海,没想到却加快了盟军进军柏林的速度。

所以,战争中留有预备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够保有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虽然最后避免不了失败,但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虽然这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但一定会迟缓失败的时间!


历史风暴


预备队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里面最后的底牌,一把尖刀,在最关键的时刻出鞘,斩敌军于马下。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为抢夺阵地,夺取有利地形,用于对志愿军主力形成威胁时,志愿军阻击部队由于武器装备的劣势,弹药不足的困境曾经使用过一种微型的添油战术,取得一定成效,这种微型的添油战术中添的油,就类似于预备队。



当联合国部队进攻志愿军阵地之时,炮弹如下饺子一般,攻势很猛,每当炮火轰炸完毕,就是敌军冲锋之时,可是此刻的志愿军战士来说,处境极其困难。

首先弹药不足,第二人数不足,为了阻止敌军夺取阵地,志愿军指挥员在无可奈何之下,使用以少数人防守一线,其余战士后撤至下一道防线,不参与战斗,作为预备队。

一旦前方防线失守,枪弹打光,人员或阵亡,或后撤。

这时候预备队防守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被攻破,则第三道防线由后续预备队补上。

这个目的是用来迟滞敌人的战斗方法。以距离换时间,为后方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这里就是使用预备队这个生力军,在关键时刻顶住的结果。



预备队对于一场战争的作用大不大?

战争是一种无比复杂的对抗,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化战争,敌我双方的情势总是云山雾罩,谁也摸不清!

对战之时,如果倾巢而出,胜则可出击扩大战果,一旦情况不利,预备队作为一支生力军,就是这支战败军队的救命草,在关键时刻顶上去,挽救损失,尽量保卫主力部队安危。

如果论预备队作用的话,预备队的作用不亚于前锋主战部队。

  • 南宋高宗年间,坐镇郾城指挥作战的岳飞,突然受到大金国金兀术的偷袭,金兀术以优势兵力对岳飞实施斩首行动,先后派出拐子马(轻骑兵)与铁浮屠(重甲骑兵)对岳家军冲击,此时岳飞以背嵬军对阵拐子马,以手持麻扎刀的步兵对阵铁浮屠,以杨再兴部为预备队,当两军杀的天昏地暗之时,杨再兴看准时机,脱离战场绕道,对金兀术所在指挥部实施突袭,金兀术大惊而逃,随后金兵全线崩溃逃亡。
  • 郾城之战时,一直作为主战力的杨再兴,始终按兵不动,成为预备队,当战场胶着之时,他率领预备队对金兀术实施斩首行动,才致使金军大败,此一仗,正是预备队起了决定性作用。

战场之上,预备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必须要有。



行军作战之时,如果不留预备队会如何?

金兀术作为三军主帅,灵魂式的人物,是一支作战部队凝聚力,一旦主帅有失,则整个作战部队必然崩溃。

所以保卫金兀术的亲兵实际上也是一支预备队,如果没有这支预备队的拼死激战,那么金兀术必然被杨再兴所擒杀。

所以,预备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综上所述,预备队在战场上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如何使用,就要看将领的功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