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城里丧葬,不留碑,不留灰,每户补助6000块,你答应不?

雨水84109601


我是不会答应的。

向我父母,虽说去世也以多年,坟头还在山西老家,每年上坟还特别的辛苦,但,那真留下的是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他就向父母儿时牵挂我们一样,我们也的把这份思念和牵挂常留心头,今年夏天,我去过几次北京,每当火车路过我们那个乡村时,我定会扒在车窗上看看我父母和老祖的坟头,看着坟头长满绿草的坟头,在我心中,也留下了一份希望和期盼!

是,等我将来某一天过世,孩子们在不会去山西故乡上坟,可是,只要我这个做儿子的还在,只要腿脚没有毛病,我定会前去上坟添土,如果我真的不在人世,只能说一辈是一辈的责任和担当,孩子们的想法咱没法去说,可自己总能说服了自己的,故乡是远,可留下的坟头,永远是我终生难忘的故乡!


李德才21


我今年75岁了,我支持不留骨灰不立碑,人死如灯灭留着有什么用呢,不是为了钱,很早我就和儿女说过,不要买墓地没有用,我走后随意找个树下或花坛埋了就行,我还是希望入土为安,孩子们为了脸面不想这么做,我反正想的开,活着孩子们孝顺就行了。


腊梅59661


见钱眼开肯定会同意,他认钱不认人,有些人为了钱出卖亲人朋友的很多,我们这有个男人,他的父亲去逝了,他不管不问,还是村长一般人拉去火化,他后来去了骨灰都没有要,要骨灰就要交钱,村子里的人都只道他的徳性不好,就随他了


无所谓40134146


坚决支持!

我现已六十四岁,离死应该不远了。哈哈。

留灰留碑有啥用?儿子记得有我这个人,或许孙子也记得有我这个人。现实中有几个人记得你老爷爷这个人?再上一辈的人又有多少人记得?

人在世上一过,过去了就过去了,儿孙记得在心中,不记得又怎么了。

向周总理学习,把骨灰撒到江河湖海里,多好啊。不占后人一厘地。还有6000块(当然,并不是为了这钱,只是添加笑料),何乐而不为。哈哈哈哈,极乐世界也逍遥。


犀城鹤


这个情况肯定不能答应!这是个很系统的问题,我们来一步一步看为什么不行。

先来看死亡文化,死亡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由此引起人类理性的关注。当人们按照一定的观点和原则看待死亡并处理逝者时,死亡文化就开始了。这个“观点和原则”就是我们说的哲学里的世界观,“处理逝者时”就是哲学里的方法论了。

为什么涉及到哲学,“生死”密不可分,有生存观,因为哲学是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哲学必然包括着死亡观。所谓生死观就体现在,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标何在?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人应该如何对待死亡等。

哲学家费希特说,“你是什么人,你就选择什么哲学”,同理选了什么哲学,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死亡观。比如,“士者,杀身成仁”是以天下为已任的积极的死亡观;“生当为豪杰,死亦为鬼雄”是壮土的死亡观;“士为知己者死”是侠胆义士的死亡观,不同的死亡观就会造就不同的人格形象,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就是受古代儒、道再加上佛家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生死观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入世主义者。孔子是以周文化(“周礼”)的继承者自居。孔子对人间的苦难充满了同情,以澄清天下为已任,对社会治理倾注了饱满的热情。所以儒学的最高目标是安定天下,治理社会。强烈的入世精神使得孔子的人生观积极向上,所以他将“生”与“死”都与这一目标联系起来。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这些我们从上学就熟知的名言其实都是出自儒学及其对儒学的最好诠释的生死观。


孔子儒学是通过积极的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因而对生前、死后的荣誉都特别珍重。“立德、立功、立言”人虽亡殁,但名声永存,从而达到不朽的境界,这就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了。这就是儒家积极而独特的超越死亡的态度,对后事影响极大。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也是我们接受的教育。

孔子的生死观避谈鬼神和死亡的问题,也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前边说孔子继承的是周礼,但商周时期鬼神观念非常盛行,那为什么孔子又回避谈论,原因是孔子认为敬鬼神达不到治理的目的,所以回避。这个观点对今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通过积极的人生实践,建立功勋和学说,造福于社会并扬名于后世,以此超越死亡,达成生命永恒。说穿了就是儒学的观念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



道家学派生死观

道家的思想很大就跟儒家的背道而驰了,比如老子认为“失道而厚,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觉得儒家这种通过“礼制”建立的道德仁义反而会更加丧失。老子觉得儒家那套说辞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虚伪。老子是最早看出儒家学说用于治理国家会走向反面的人,到魏晋时期反对儒家之风盛行。

对于死亡,老子取一种自然主义的豁达态度。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复归于天地之间,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所谓“有生必有死”、“盛极而衰”,今天我们仍将老人的自然死亡称为“善终”,称人死了为“老了”,并将丧事当成“白喜事”办,就是深受老子死亡哲学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观相对于儒家的入世积极就是消极的观念,将这一消极面发挥到极致的是庄子,“视死如归”源出于道家,即视死亡为回归大自然。并推出了他自己独特的颇有些玩世不恭的殡葬观。庄子追求落拓不羁的人格,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藐视死亡,鄙视殡葬。

墨家学派生死观

还有一个影响中国殡葬的学派——墨家,不过秦汉以后大概就消失了,不过墨家的对于殡葬的思想,我们也都肯定听过。比如“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的意思就是明确的承认有鬼神的存在,跟儒家学说也是违背的,“明鬼”的思想显然不适合统治阶级。墨家在殡葬的另一个观点就是“节葬”,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薄葬”。



佛教的生死观

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命问题”,佛教也不例外。佛教至今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这里我想说的是佛教对于中国的殡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火葬,佛教战乱时传入中国才得意普及,然后在民间扎根,佛教对遗体的火化方式对古时中国的老百姓影响很大,因为穷苦的人厚葬不起,所以佛教的火葬就让他们很容易接受。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殡葬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国的殡葬文化也是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过程,所以至今的殡葬文化仍是以儒家为主,道、墨、佛等思想为辅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儒家希望通过殡葬能够“淳化民风”,以此巩固阶级统治,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殡葬的一个作用是确立关系,增加宗族凝聚力,说直白点就是中国民族不是没有信仰,中国民族信“祖先”也就是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死后会继续保佑在世的后人。所以骨灰也好、碑也好,坟墓也好,都是祖先(亲人)的最直接体现,有这些东西在,就有一个可以让在世的人寄托哀思的地方,一个让生命传承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说殡葬业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传承”,殡葬业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传承事业,是下一代人传承上一代人的血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道德生命及精神生命的特殊过程。如果一味地追求不留灰,不留碑,不保留任何东西,还奖励金钱,是不是有失人文方面的需要,亲人的骨灰不是拿来赚钱的。

悼亡吟


这个事情我就不同意;几仟的历史习俗想改变就改变?毛主席在世还没讲过这样的话,难道你比毛主席还要伟大?

人过留名,鸟过留声;别说是人,就是头畜牲不见,也有留恋的心情心慌意乱;

中国的土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从古到今,没有挤压土地不让国人的尸骨无存;真的这个目的达到,中国也急将走向灭亡!

官出於民,民出於土;土生土养土埋人,土生土长土害人;人的归宿不归於土,再辉煌的朝代无人性;

人的元素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生存的规律离不开生老病死苦;破坏元素.打破规律.人类为自己挖掘坟墓.迈进死亡之路!

奉劝世上别有用心的人,把思想集中在发展开辟的点子上,别打些不归路的算盘;打这样的算盘终究是:害己害人害社会,让社会的后代永无人性!

本人脾气欠温,态度欠佳;言词粗糙,易触犯小人;望君子大肚大量,见文休怪!如有冒犯之處,本人作揖道歉!请原。


手机用户大家庭


这不是留灰不留灰的问题,这也不是单纯的钱的问题……。为什么留灰,墓地……人吗必境是高级动物,人能和畜牲比吗?畜牲死了可以吃?人死了能吃吗?所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感情的,入土为安(中国的传统),埋下去好留个念想,同时也告诉人们,人不能忘祖……。就是革命烈士一样,入土为安,树立纪念碑,以是后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如果这也不搞,纸钱不能烧,鞭炮也不能放,打着文明蔡祀的招牌……我们还是中国人,那不是就直接教我忘祖吗?那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呢?……


用户9804834191366


这是个移风易俗的问题,千百年来,人类不仅把生看得极重,把死也同样当成重大事情来最后解决,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生死大事。也因此洐生出各种葬俗。土地被大量占用,资源大量浪费,近些年已呈愈演愈烈之态势。所以现在提出树葬,海葬等鼓励性措施力求扭转 ,做为新一代人,我想广大群众应该是拥护和支持的。就我而言,在我72周岁本命年生日当天,去北京红十字会完成了死后自愿捐献遗体的签字,也就在那一天,我把微信签名改为"人生难有大精彩 但愿死出新高度" 意在死了最后为人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呼吁大家响应号召,改变意识,做到不留碑,不留灰,让大自然环境保护得更好,传给千秋万代。


用户沉默方圆


上一辈人不知道,我们50后这一代,有很多的人没钱也能接受!……

因为很多独生子女父母,以及失独父母离世后。有的孩子们远在异地,异国能随时回家拜祭父母亲是不现实的!……

失独父母也没有谁来拜祭!……


斌心8


支持,我死后就让后人把我骨灰洒入长江。后人心中有念想就行了,再说他们长大了也不定留在本市,何必呢。死了死了死得那倒想那么多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