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申城防控|經歷過非典,“小菜鳥”變成“老法師”,做過肺部手術的他衝在一線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1980年出生的張陽是楊浦區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防治科的公共衛生醫師。2003年,剛工作不久的他曾經歷了非典時期,時隔17年,相似的疫情再次席捲而來。如今的他不再是初出茅廬的小醫生,而是作為富有經驗的資深醫師帶領一批年輕醫生共同參與到這場防疫戰役中。

申城防控|经历过非典,“小菜鸟”变成“老法师”,做过肺部手术的他冲在一线

80後“老法師”用聊天工作法

傳授居家隔離竅門

張陽所在的殷行街道是楊浦區12個街道中人口數量最多、外來人口最密集的社區之一。今年1月24日(除夕),他與同事們臨危受命,開始針對湖北省返戶人員進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

原本,他可以退居二線。原來,前幾年,張陽曾經歷過一次肺部手術。因為身體原因,他可以選擇不再像年輕人一樣衝在最前面。但幾乎沒有一絲猶豫,所有的任務他照單全收。

時隔17年,臉上的青春痘不再,儘管生性有些內向的他在接受採訪時仍有些詞窮,但在面對居民時,他則換了一個人一般。在和隔離人員交流時,需要了解對方的基本信息。張陽不會直截了當地詢問對方,而是在聊天中把所有的信息記全了。“如果直接詢問的話,未免太過生硬,對方的感覺不太好,但是換作聊家常的方式,關心對方的身體情況,我想沒有人會拒絕這樣的善意。”不僅自己做到了,他還會將這樣的小竅門傳授給其他小夥伴們。

對於居家隔離的人員,張陽和同事們還會給對方發放健康告知書、要求對方簽署居家隔離承諾書。這也是與17年前的工作方法不同的地方。在張陽看來,經過2003年的那次非典,這一次的社區防疫更為規範了。“不管是應急措施,還是防疫流程都比以前要清晰了,防護措施也愈發健全。還有健康告知書、居家隔離承諾書也是最新出爐的。”

申城防控|经历过非典,“小菜鸟”变成“老法师”,做过肺部手术的他冲在一线

“當年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可能大家對疫情都不太瞭解,現在公眾知曉度比較高。以前你上門的話,對方可能有情緒牴觸。現在接納度相對會比較高。”張陽介紹說。

當然,接納度高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欣然接受被隔離。前期時,張陽會通過居委、街道排查到的信息,一個個給近期湖北來滬人員打電話核實,有極個別的人一口否認自己到過湖北的真實情況。此次此刻,張陽就會化身“老法師”,耐心地給對方講明現在嚴峻的防控形勢,希望對方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避免影響周圍人的身體健康。一番循循善誘下,撤下了對方的心理防線。

為了幫助近期湖北來滬人員進行居家隔離觀察,第一次張陽和其他同事要上門宣傳,發放體溫計等,與這些人員有近距離接觸。起初,家人擔心他的安危,但他卻安慰家人,只要做好安全防護,就沒有問題。

每次上門前,他都會做好一級防護,口罩、帽子、工作服、鞋套等全副武裝。拿出一張照片,裡面的張陽“武裝”得更齊全了,他笑著解釋說,這是在送來滬人員到集中隔離的賓館時穿戴的兩級防護服。

“既然我從事了這份工作,就要做好自我防護。讓家人安心。自己也會注意勞逸結合,不要太累。特殊時期,總歸有人要做這些事。作為黨員,我責無旁貸。”張陽說。

申城防控|经历过非典,“小菜鸟”变成“老法师”,做过肺部手术的他冲在一线

用嘴巴甜換來理解與配合

忙碌之餘與親人在線過年

事實上,上門排查僅僅是第一步。每天都有新增的居家隔離人員。張陽與同事們做了分工,有的通過微信的方式,有的通過電話,一天兩次與對口的隔離觀察對象次確認體溫,一旦發現對方有咳嗽、發熱、全身乏力等現象,就要立刻開始採取措施。“如果是輕度的話,在家自己觀察,如果病情加重的話,則可撥打120由專車送往發熱門診就診。”

在撥打電話時,張陽會喊比自己的年長的人“叔叔阿姨”,“打回訪電話時嘴巴一定要甜一點,不能很生硬。”一次次的回訪,讓彼此之間建立了感情連接。有一次回訪時,受訪對方給他拜年。一句簡單的“新年好”讓疲累的他感到心裡暖暖的。

居家隔離時,如果有居民提出需要一家日常用品。張陽也會聯繫居委會,協助採購,解除對方的後顧之憂。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瞭解到張陽的太太也是一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兩人是同行。但疫情發生前,太太就到外地過年了。春節期間,張陽和太太、父母分隔而居,通過視頻、電話在線過年。“一方面是因為太忙了,另一方面,最近少走親戚,是對大家負責。”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