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些人是在死后才备受关注,才会获得荣誉?

每日新思维GYH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艺术界,如梵高,在思想界也有很多。

其原因有三:首先,凡是优秀的艺术家、思想家,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其见识和眼光一定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因此也就注定不会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果活得足够长寿,等同时代人跟上来,那是最好的,像尚塞、毕加索等人,如果半路死了,也会是梵高一样的结局。

其次,一个艺术家死了,就意味着其产品是绝版了,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毛姆曾经写过这样的一篇小说,就是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假装死了,他的作品大卖,改名换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最后,人死了就可以讲故事,可以神话他了。活着的时候不好讲啊,搞不好人设就崩塌了,比如说文怀沙老先生。而一旦死了,死者为大,可以把他好好塑造一番。我觉得木心——在乌镇有他的纪念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活着的时候少有人知,死后却成了一个流放的先知。当然,前提是得有一帮人知道。


金台望道110


人性本贱,在失去之前,他们永远都不懂得珍惜。基于人性的这种缺陷,总会有人一味厚古薄今,却忽视了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价值。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便能明白。在如今这个时代,国学的热度居高不下。趁着国学的热度,连《弟子规》这样的作品,仍被一些人奉为圭臬,还称其为“国学经典”。

我们可以和其他启蒙作品做个横向比较。


《三字经》: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劝人学习,并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同。


《千字文》: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词句华美。普通的骈四俪六,放在它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声律启蒙》: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在对仗工整,词句华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相应的历史典故。一则以恩,一则以德,在潜移默化间,便实现了教化的功能。


再看看《弟子规》,忍住啊,别笑: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你说话父母不听,就要继续说下去。如果被他们揍哭了,也得继续说下去。

父母如果病了吃权健,你要抢先尝尝。白天晚上伺候,上班什么的都去见鬼吧。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是孝顺,还是想把父母气死?


《弟子规》的水平,是真的不行,这其实和作者有很深的关系。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代进士王应麟,后人有所增补。《千字文》作者,是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能到梁武帝身边,那水平堪称顶尖。《声律启蒙》的作者车万育,是清康熙年间进士。而《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不过是个普通的秀才而已。


换句话说,《三字经》《声律启蒙》的作者相当于硕士,《千字文》的作者相当于是个院士。《弟子规》的作者,不好意思,就是个中学生。


中学生写的作品,就一定不能看么?倒也未必。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中学学历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韩寒。在韩寒彻底功成名就之前,因为他的学历,他遭了多少质疑,又挨了多少骂?厚古薄今的双重标准,其实一直都在重演。

无论如何,韩寒学到了钱钟书的一二分风骨,他的作品也是颇有思想。但就在这些年里,总有一些人,偏偏就想把他踩在脚底下,反而把《弟子规》这样毫无价值的作品,当成经典来诵读。他们怕是没好好上中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经典。


忠看《出师》,孝看《陈情》,几时轮得到《弟子规》来说三道四了?

我固执地相信,历史会给出更公正的判断。未来人们对韩寒的评价,会远远胜过对《弟子规》的评价。只不过,那个时代暂时还没到来而已。


生在一个时代,就要承受一个时代群氓的质疑。这是不变的定律。不过在一个人死之后,这个人便会被划归古人的行列,对他的评价也是会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人在死后,才会备受推崇的原因。


渭水徐公


原因不外三个:作品的原因,艺术家本身的原因,以及外部世界的原因。

首先,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当代没有受到承认,那么,也许是作品太超前了。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完成时,正值流行伤痕文学,人们都刚刚从伤痛中走出来,都在怀念过去,在反思,在疗伤。可《黄金时代》虽然背景差不多,但描述的内容却大大超出人们已经被“潮流”洗刷过的思想。并且,他切入的角度,在那个时代,说句实话,都是“犯忌”的。你文笔再好,也没人愿意出版,或者说人们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喜欢这样的作品。

其次,也有艺术家本身的原因。

比如梵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和画商交往,怎么能卖掉自己的画。?别说画商了,就是和自己亲近的人,也很难交往。他喜欢高更,也许是太喜欢了,甚至要用自虐的方式来表达爱,可不把高更“吓”跑了。他自己还特别伤心。

同时代同样是印象派画家,生前大都没像梵高那样潦倒。印象派作为一种新的绘画流派,当时大家为了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都在抱团取暖。可梵高除了高更之外,从未和任何一个艺术圈的人有过过多交集。

也许,过分孤独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也可能是他生前特别凄惨的原因。

相反的例子可以参考安迪沃霍尔哈。

第三个原因就是艺术家去世后人和世界的态度。艺术家去世了,他的作品就会单独存在。人们可以任意评说。第一次敢于说曾经是“垃圾”的作品,现在是无价之宝了。也许这个的确是慧眼识珠。但也许只是哗众取宠,也未可知。

但如果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有一定地位和声望,就会带动流量。再加上作品已成绝版,奇货可居也。

艺术到底身价几何,真的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一个小便器被签上杜尚的名字,就成了艺术品。嗯哼,你说怎么着吧。


汤茗观点


无非3点:

1、抚慰死者及其亲属。

2、树立标榜给活人看,人活着,名利名利,这个给他授予功名,给予肯定,弘扬正能量,才会有更多人更积极去做事。比如当兵的就爱给授勋,挂个简章,这是给予认可,人活着就是要得到他人的认可,长面子。

3、政治美化,给他个人美名,dang集团组织也跟着沾光:“大家看,我们组织都是这么优秀乐于奉献的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授个人美名,美了自己,这样也更有利于巩固自己的集团组织😎


Simon苏


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体现一个时代人文的问题.时代不同 认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凡高的画 具有对于当时时代来说比较超前的艺术审美观念,但是却符合现今人的欣赏品位 所以他的画就比较值钱.另外还有就是孔子的言论在当时不是也不受各国的拥护吗?以至于他到处带弟子在各地游说,但同样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到了后来 进入封建社会,他的言论就符合国家治理的要求顺应了当时的国家的政治要求,一直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封建国家都照成很大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盖棺论定”,一切伟大的先驱都是具备同时代人所没有的超前而脱俗的观念,从而在日后的历史中才会散发出辉煌的光芒。


沪漂大吖生活录


人总是不懂得珍惜,活着的时候做很多事人家都觉得是理所当然;活着的时候承担很多责任,人们都觉得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活着的时候在他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人们都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这个热度的;只有到他离开了人世间了,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原来他在那个位置上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大家一直都没有认真的去审视;原来那个人给这个世界留下的那么多财富我们以前却没有注意到,直到他的离开才觉得突然一片空白。。。


木语茶缘


一身正气不为名利,被人忽视。


山西代县逍遥自在


这叫盖棺定论!活着咋说呢!!


夏勇44168959


因为活着时不被人注意,等失去了才会想到他!!!


现实中的左撇子


这叫“盖棺定论”。在世的有些有争议的人物,在问题没搞清楚之前,一般都不下结论。颁发荣誉证书必须放在问题澄清以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