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不料却漏掉了一人,这个人是谁?最后怎么样了?

钝拙缘己G


因为吴三桂父子都是武将,明朝末年又无人可用,所以崇祯一直非常信任吴三桂,对他加官进爵。吴三桂还未满三十岁,就已经是封疆大吏了,吴三桂奉命驻守山海关,任务就是作为抵抗东北满清入关的最后一道主要屏障。

那个时候的吴三桂也想要报答崇祯皇帝,只不过世事难料,李自成的叛军攻进了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殉国,内忧外患,再无回天之力,大明王朝算是走到了尽头。吴三桂想过投奔李自成,但没想到李自成虽然下令不许随意烧杀抢掠,但他手下的将领却对世家大族,京都富户以及明朝臣子下手。农民军四处抄家,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不仅把吴三桂家洗劫一空,还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又抓了吴三桂的家眷。

所以李自成招安吴三桂时,吴三桂没有同意,李自成就前往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就在吴三桂即将落败之际得到了多尔衮相助,才反败为胜。而后李自成退回京城,一怒之下杀了吴三桂家眷34口,逼得吴三桂投降了清廷。为了攻打李自成,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放满清入关。而后满清逐渐扫清各路势力,吴三桂立功,被封为平西王。

不过异姓王毕竟是汉人啊,随着他们势力的膨胀,多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个个都手握重兵,钱粮充足。康熙皇帝继位之后便开始想要裁撤掉藩王,吴三桂十分害怕,他知道一旦没了保命的军队,就没了威慑没了反抗力,随时都有被杀死的可能。他最终选择了先下手为强,联合其它两个藩王起兵造反。吴三桂为了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就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

清朝的大军和吴三桂作战,一开始双方还是旗鼓相当,但是后来吴三桂称帝,在反清复明的骗局揭穿之后,没有人支持的吴三桂形势急转直下,兵败如山倒。后来康熙把吴三桂一家上百口人全都杀光了,但事实上吴三桂的子孙并没有被赶尽杀绝!众所周知,吴三桂有两个儿子。

世子吴应熊娶了建宁公主,留在京城当质子,建宁公主为其生下了吴世璠、吴世霖等几个孩子。吴三桂在反清之前,曽派人去京城准备偷偷接回吴应熊,结果吴应熊为稳住康熙,只是将长子吴世璠送走,并把康熙将提前削藩的消息告诉了使者。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吴三桂蓄发易服,自称周王,起兵反清。

吴三桂起兵后,消息传到京城,康熙皇帝顿时龙颜大怒,将吴应熊逮捕入狱,康熙十三年,下令将吴应熊与次子吴世霖一起凌迟处死,建宁公主知道后,苦苦衰求康熙,谁料康熙所谓的“仁慈”就是将建宁公主所生的儿子处以绞刑,而其他非建宁所生的儿子,被斩首于市。

在康熙十七年六月,吴三桂攻占永兴,六月中旬,吴三桂妻子张氏患病而死,吴三桂精神受挫,再加上都城衡州酷热,吴三桂心情极为不好,焦虑过重,导致肝火旺盛,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病死在了衡州城。时年六十七岁。其孙吴世潘继位。

吴世璠起初留守在云南,吴三桂死后到贵阳奔丧,其部下拥立其嫡孙吴世蹯继位于衡阳,后兵败退守云南。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被迫自杀,吴周政权从而告灭。

吴三桂在清朝廷政权稳固之时与之抗衡,心中没底,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吴家军渐渐显露颓势之时,为了避免吴家绝后,他令自己的亲信马宝,护送自己的儿子吴应麟和陈圆圆带着一部分家眷离开平西王府,并且隐姓埋名,逃到贵州一片原始森林里,就是现在的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这就是吴家唯一活下来的血脉。

为了记住马宝对吴家遗脉的恩情,也为了掩饰自己的姓氏,就将这村落称为马家寨。如今,马家寨之中居住着1000多名吴家后人。寨子建立伊始为了防御外敌就有诸多讲究,布局是按照九宫八卦阵排列的,易守难攻,由此可见逃到这里的吴家后人的防范意识还是很强的。

马家寨后面有大片墓地,陈圆圆的墓并没有直接书写名字,完全是为了对外保密,以求吴家后人的安全。公元1689年,陈圆圆病逝,享年67岁。其碑文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

没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吴氏先人;“妣”代表女性;“吴门”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苏州人氏,“吴门”,即今苏州之别称,对外也可解释为吴家;“聂”用的是雍正年间还没有的简化字,是吴家为隐蔽起见创造的一个符号。陈圆圆本姓邢,后跟养父姓陈。邢有右耳,陈有左耳,“双耳”代表邢和陈,一字双意;“双”字的繁体是“雙”,上边两个“佳”字,佳佳为好,花好月圆,暗喻“圆圆”。“位席”显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暗指“皇妃”之墓。十一个字连起来正好就是“苏州氏陈圆圆皇妃之墓”。墓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于是陈圆圆之墓被确定。

吴应麒改名吴启华之后一直生活在马家寨,而且他还娶妻生子,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吴仕杰、吴仕龙,众所周知,吴三桂孙子辈都带“世”字,而吴启华给儿子取名时将“世”改成了“仕”。后来吴启华去世,后人还发现了吴启华和大将马宝的墓,皆为隐姓埋名,墓碑上刻有“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就连吴启华的两个儿子去世时都是隐姓埋名,可见他们对于此事的看重程度,他们怕清政府一旦搜查到此,随即而来的又是一场屠杀,要知道清朝历史记载,吴三桂家族遭到了清朝两次灭门,清政府将吴三桂祖、孙“剉其尸骨、传示各省”。

现今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有1000多户居民,皆是吴三桂次子吴应麟(吴启华)延续的嫡系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