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说吴三桂最大的败笔是,弑杀永历皇帝朱由榔?

O马大哈O


清康熙元年(1662年),刚刚登基不久康熙皇帝收到了一份由吴三桂送给他的“大礼”。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一同被杀害的还有朱由榔的儿子以及眷属,共计二十五人。

凭借着如此“不世之功”,吴三桂也来到了他人生中权势地位的巅峰,他本人获封“平西亲王”,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被封为亲王爵位的“异姓王”,他的儿子吴应熊不仅迎娶了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并且在官阶和地位上,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然而,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不仅成为了吴三桂人生之中又一个挥之不去的“污点”,与此同时,也成为吴三桂人生中“盛极而衰”的重大转折,就此让吴三桂一步步的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擒杀永历帝,已经不是吴三桂第一次“背叛”明朝。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面对浩浩荡荡向北京开来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崇祯皇帝将吴三桂看作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于是崇祯皇帝紧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全部领地和据点,火速驰援北京。

从宁远到山海关的距离是120公里,三月初五,吴三桂接到旨意从宁远率军开拔,抵达山海关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十九,这120公里,吴三桂足足走了14天,这时的北京城早已经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在极度的失望中在煤山上吊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得知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起初选择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对其家族的拷掠以及其大军进入北京后的种种行为,让吴三桂最终改变的想法。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重新举起了“明朝忠臣”的大旗,开始以“借兵”的方式与关外的清军进行着接触。


然而,多尔衮看出了吴三桂的想法,他并不接受吴三桂所谓的“借兵”,他只接受吴三桂的投降,而吴三桂想要继续忠于大明,或者说假借忠于大明以谋求擅权自立的想法也伴随着他在山海关大战时的阵前投降而终结。

在打败了李自成后,重新回到北京的吴三桂俨然是明朝遗老遗少心中的英雄,然而这些明朝遗臣等来的不是吴三桂拥立朱明王朝的复辟,而是清朝这面小皇帝顺治的进京登基。

在此之后,吴三桂也在高官厚禄面前,彻底放弃了“光复明朝”的想法,同时也揭下了他“大明忠臣”的伪装,一次次的将兵锋指向了他曾经宣誓效忠的朱明后裔,成为了清朝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第二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又在昆明篦子坡将其全家绞杀。

可以说,吴三桂是亲手埋葬了明朝残存抵抗力量的希望,同时也断绝了明朝最后的皇统。


擒杀永历帝,是吴三桂交纳的“投名状”,更是帮了整个清朝的大忙。

众所周知,清朝一直以来都是以明朝的“继任者”自居,并且始终强调,明朝是被李自成攻灭,而清朝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中抢来的,包括清军入关时,也是打着“剿灭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历代清朝帝王也是始终将祭拜十三陵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庆典,这些无疑都是为了证明清朝夺取江山的“合法性”。

当然,这都只是政治上的“阴谋论”,真正当朱明子孙被清朝所俘获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便是非常悲惨的结局。

当年南明弘光政权的小福王朱常洵以及鲁王、荆王等人,都是被扣上了谋逆的罪名加以处死,而在《明史》中,对于朱明子嗣的屠杀都写成了“镇压暴乱”:

“顺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特别是朱常洵,连名字都没有提,将其淡淡的放在了“等十一人”之中,真可谓是“别有用心”。

到了康熙年间,民间不断爆发打着“前明朱三太子”名义的起义活动,而当真正的崇祯皇子朱慈焕被擒拿的时候,康熙皇帝迫不及待的将其全家凌迟处死,罪名则是冒充去“前明皇子”,为的也是要掩盖其真实的身份,来维系达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于是,当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擒获的时候,其实清朝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置朱由榔。

如果将朱由榔押送到北京,一路上山高水远,必然会遭遇明朝的残存抵抗力量的抢夺,这是清朝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即便是将其顺利护送到了北京,对其如何处置,也将引发巨大的朝堂震动,毕竟朱由榔已经在南方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尽管政权是风雨飘摇,他本人也是颠沛流离,但是毕竟是朱明后裔,有着极强的舆论基础与合法性的根基,这对于尚未完全稳固的清朝朝廷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威胁。而如果真的是由朝廷下令将其处死,所引发的动荡和影响也将是极为深远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非常“主动”的绞死朱由榔,算是帮了朝廷的大忙。

一方面,清朝这面除掉了威胁王朝统治根基的巨大隐患,同时对于各地“反清复明”的起义也给予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则是继续维持了大清王朝作为大明王朝“继任者”的“良好形象”,维持了政治统治与政权来源的合法性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对于吴三桂而言,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清朝缴纳的“投名状”,因为此时吴三桂急需通过实际行动持续性的向清朝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清朝初年的四位“异姓王”中,相较于“三顺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吴三桂是投降时间最晚的。

当初,孔有德等人在“吴桥兵变”后投降,当时的后金在实力不能与后来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的投降,颇有一种加入“创业团队”的意味,而他们的王爵也是早在崇德元年(1644年)皇太极改元称帝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的,足可见当时皇太极对这三人的重视。

而不同于“三顺王”这样的主动归降,吴三桂的投降更多的时候是可以看作为被逼无奈之下的“阵前投降”。与此同时,吴三桂与明朝之间,并不像孔有德等人那样,有着非常不堪的过往与极深的仇恨。

所以,如果单从投降的基础与动机而言,吴三桂并不牢靠,而清朝安排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并将其留在北京,实际上就是出于对吴三桂的不放心,进而将其当作了人质。

因此,与孔有德等人的“从零做起”不同,吴三桂更像是“从负做起”,而他先做的,就是坚决而又彻底的将自己同大明王朝撇清关系,或者说,与大明王朝之间产生“仇恨”,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获得清朝朝廷的信任。

对于清朝朝廷而言,吴三桂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也能起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一来,正如前文中说到的,朱由榔是断然不能留存的,而同时,朱由榔也是不能由朝廷下旨处死,所以,通过吴三桂将其绞杀,为的还是维系请朝统治的合法性。

二来,朱由榔的死必然会激起民间的抗议与哗然,如果是清朝朝廷的行为,也必然将招致不满,特别是前明的遗老遗少以及南方汉族的士大夫阶层,而吴三桂的行为可以说是很好的转移了焦点和矛盾,帮助朝廷背下了“黑锅”。

三来,吴三桂此举可以说也是将自己置身于全体汉人的对立面,这就使得吴三桂将成为“被唾弃之人”,也必然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与拥护,其影响力与号召力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清朝朝廷来说,也将是更加的放心与安心。


擒杀永历帝后,吴三桂的人生也走上了下坡路。

尽管吴三桂因为擒杀朱由榔的功劳被封为了“平西亲王”,并让其在云南“开藩设府”,但是清朝这面也开始着手对吴三桂进行着限制与制约。


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以索尼、鳌拜等人为首的辅政大臣,便借由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额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同时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的名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康熙六年(1667年),这个时候正在专权的鳌拜,又借着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也是在这一年,朝廷还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进而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如果说猜忌与削权,仅仅是朝廷对于吴三桂处于政治上的不信任,那么双方在巨额军需用度上的分歧,则直接激化了朝廷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75万两白银,但是仅吴三桂一镇的支出就高达900万两,因而朝中便有人感慨:

“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

如果说此时的吴三桂仍需要带兵征战,剿灭南明永历政权,尚情有可原,可在吴三桂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后,全国局面相对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消耗以及用度上,依旧是朝廷的最大负担。

“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再加上三藩在属地上的独立统治极大的威胁到了皇权,使得朝廷这面对于三藩是愈发的不满,康熙皇帝甚至还将解决“三藩”问起作为其亲政后计划重点目标,写在了大殿内的柱子上,足可见其决心与态度。

终于,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怀着试探性的态度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尽管“撤藩”对于年轻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冒险且非常容易激起剧变的决定,但为了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三藩”问题,康熙皇帝还是在大多数朝臣都持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坚持撤藩,而撤藩最终的结果就是被“逼上绝路”的吴三桂起兵反叛。

然而,吴三桂竟然打出了“兴明讨虏”,拥立朱三太子朱慈焕的旗号,真可谓让人哭笑不得。

原镇宁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等知悉: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

吴三桂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争取明朝遗老遗少和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与拥护。

可擒杀拥立皇帝朱由榔,已然让吴三桂成为了大明王朝和南明朝廷灭亡的头号罪臣,也更加使得这些人对吴三桂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吴三桂打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也因为他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只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讽刺和嘲笑,而无法赢得汉族人特别是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支持。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经走在穷途末路的吴三桂,也卸下了最后的“伪装”,选择了自己称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而吴三桂的皇帝梦仅仅维持了五个月的时间,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病逝,结束了他不断背叛的一生。

攻灭南明永历政权,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可以说是吴三桂自投降大清王朝以来,为清朝所作出的最为杰出的贡献,他本人也获封亲王爵位,并且镇守云贵,手中有兵有权,俨然成为了一方诸侯。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权势地位达到了巅峰,但同时也成为了吴三桂“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永历皇帝的死将整个南方地区“反清复明”的斗争带向了低谷,相对和平的状态使得吴三桂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反而成为了朝廷的负担,因此吴三桂被逐步限制以至于最终被取缔的历史趋势,也就变得不可逆转。

也正是因为擒杀永历皇帝,使得吴三桂成为了当时天下汉人心中共同的敌人,这就使得其之后的造反,再如何将“民族大义”作为目标与旗帜,也依然是“失道寡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兵败身死的最终结局也是一种命中注定。

而不经自己之手,就处死了永历皇帝,清朝朝廷这面不仅没有任何舆论的压力,更不用担心皇权统治合法性受到波及与触动,可谓是“一举两得”。对于吴三桂而言,擒杀朱由榔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则完全成为了“慷他人之慨”的举动,而他本人也彻彻底底的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饱受历史的批判。


雍亲王府


吴三桂原为山海关总兵,后来投效满清,为了向满清政府表示忠心,将明朝最后一个正统皇帝永历帝杀害,这也是吴三桂这一生最大的败笔。

吴三桂杀永历帝的恶果最后也是由他自己吞下,我们知道吴三桂降清后又反叛清政府,自立为大周皇帝,起兵讨虏,史称三藩之乱,然而此番叛乱也没有持续多久最后也被清朝平定。

吴三桂杀永历帝不得不说是一个昏庸之举,最后还是自食恶果。

那么来看看吴三桂杀永历帝对他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吴三桂为取得清朝信任,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永历帝,彻底失去了天下汉人的民心,以至于起兵反清时几乎无人响应。

明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明朝皇帝在百姓心中还是正统,是民心所向。而吴三桂此举几乎是把自己推到了全天下汉人的对立面上,被天下人所不齿。

虽然吴三桂杀永历帝暂时取得了清朝的信任,但是失去的可是人心,而且还激起了汉族百姓对于吴三桂的愤怒,以至于在吴三桂起兵后,得不到士族阶级的大力的支持。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恶果,反清复立之时,缺少强援。

本来不杀永历帝,全国百姓反抗清军入侵都还有目标的。可是吴三桂偏偏是杀了永历帝,下了一步臭棋。皇帝都没了,那么下面的百姓还造反干嘛,所以永历帝死后,起义军很快就被镇压了。所以等到永历帝死后十多年吴三桂再反,全国的反清势力大大减少,以至于吴三桂自己独自面对清军,所以吴三桂这场叛乱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

吴三桂两反明朝,一反清朝,最终落的个三姓家奴。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大概说到也就是吴三桂这样的人吧。


这个历史很正


题干大概是说,吴三桂最聪明的做法是“养寇自重”,让清政府永远也离不开他,这样就不会面临兔死狗烹的下场。表面上,这个说法符合结局。康熙元年,朱由榔被吴三桂弑杀,康熙二年,削藩行动就陆续展开,终于将吴三桂逼上了绝路。

难道弑杀朱由榔,真的就是吴三桂的自掘坟墓?

其实不然,假如不杀朱由榔,吴三桂也逃不出被削藩的命运,除非他能改变自己的定位,自觉交出兵权,做一个田舍翁。

追杀朱由榔,符合吴三桂个人的利益诉求

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依附清廷,是他唯一的归宿。虽然最终他又与清廷决裂,但那是理想破灭下的发狂,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要依附清廷,他就要把“汉奸”的帽子带到底,把“汉奸”的事做到底。朱由榔的存在,让大明死而不僵,围绕他所进行的各种反抗活动频频,有时候兵威还很盛。

顺治九年,永历政权大将李定国,用了半年时间,席卷广西、湖南和广东,取得了震惊清廷的湘桂大捷。十一月,李定国又刀劈清廷的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短短八个月,十几万清兵败在李定国手下。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清廷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犹如惊弓之鸟,一度曾经准备和谈,以西南诸省为代价,与永历政权平分天下。

这个结局,对吴三桂来说很不妙。如果清廷与南明媾和,他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损失是最大的,因为他的地盘将不再属于他。没有地盘,当什么藩王呢?万一再不小心变成别人谈判的筹码,那就更糟了!

所以,吴三桂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南明赶紧OVER,哪怕是为了让他“汉奸”的不良影响消减到最低,也要让南明早点结束。

清廷对朱由榔的态度,有暂时形势所迫的成分

清廷对朱由榔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穷追猛打,后来慢慢变成了“温柔一刀”,有过谈判媾和的念头,后来又采取外交攻势,希望缅王配合,主动交出朱由榔,又不断收买土司,让他们暗中使劲。

总之,强硬的军事攻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态度暧昧的柔绵掌。

吴三桂急了,他多次上疏,竭力要求出兵缅甸,以武力解决朱由榔的问题。吴三桂说,朱由榔在缅,将给云南带来“三患两难”,他指出:

“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虑,土司无簧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略可宽纾,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

清廷对朱由榔为何突然变得暧昧起来?原因很简单,清军入关后,连年征战,加之明朝末年的兵荒马乱,中国大地一片萧条,清人虽然住进了紫禁城,可是天下经济崩溃的现实,一时改变不了,战争实在难以维持了。

所以,清政府只好放低姿态,希望借助外力来解决南明问题,而不是武力。也就是说,本质上清廷不是放松了对朱由榔的追杀,只是方法上有点被动。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有所恢复,清廷一定不会对朱由榔客气!

也就是说,在对待朱由榔的态度上,吴三桂与清廷是一致的,不存在清廷对朱由榔手下留情,吴三桂无事生非追杀朱由榔。等清廷缓过来,即便吴三桂想保住朱由榔,恐怕也由不得他。既然注定保不住朱由榔,何来弑杀朱由榔是败笔的说法呢?

留下朱由榔,吴三桂就能养寇自重吗

回到核心问题,假如留下朱由榔,吴三桂可不可以对朱由榔,实施常年“边剿边养”的策略,给清廷演长篇电视剧,让他这个平西王永远无法被削藩呢?


其实这个手段不高明,重点不在于想没想到,而是清廷有没有破解的办法,在于吴三桂有没有实施的资本。

清廷有办法破解吗?有,需要时间!解决朱由榔问题之前,除了台湾,全国已经统一,他们已经有了集中力量破敌的资本,虽然经济条件不宽裕,稍缓一缓,这个代价对清廷来说付得起。

清廷削藩,重点还是要看国力恢复情况,至于吴三桂与朱由榔的关系,那不是重点,你们愿意演戏就演戏,条件不成熟不会动你,条件一旦成熟,管你戏演得有多真,也要开刀。

所以,吴三桂养寇自重,对清廷来说就是伪命题,人家可以当真戏看,不耽误削藩的决心。

吴三桂有资本养寇自重吗?短时间有,长期肯定不行。还是时间问题,清廷需要时间恢复,吴三桂没办法不给清廷时间吧?除非他现在就起兵。可是理由呢?人家现在也没削藩啊,也没不允许你演戏啊。

以西南一隅敌全国,本来就是此路不通,吴三桂也没那么不自量力,所以从一开始,吴三桂就不想玩养寇自重,尽快干掉朱由榔,才符合他的利益。

那么吴三桂的核心利益诉求,到底是什么?

错把自己当沐氏,是吴三桂走入歧途的根子

其实吴三桂是乖宝宝,人家根本没有拥兵自重的心思,他想当清王朝的“沐氏”。


沐氏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大明初年,朱元璋封义子沐英为平西侯,出镇云南,为大名世守边疆。

此后沐氏子孙十八代,一直是大明王朝最忠诚的臣子,直到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云南,沐氏末代黔国公沐天波,依然追随着朱由榔。

这么说,吴三桂是清廷的大忠臣呐!以楷模为榜样,世代效忠,值得表扬呐!

呵呵,谁要给我这么个差事,我还可以比他说得更漂亮!美死你,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忠诚是人家十几代人做出来,不是说出来的,吴三桂这么说就是偷换概念,打着忠诚的旗号讨封赏而已。事实上,还没到十几代,自己就反了!

再说,吴三桂也当不了沐英呐。沐英自幼由朱元璋和马皇后养大,除了血缘,别的跟一家人无二。当年朱标病逝,沐英悲痛得吐血,不久就病逝,这份感情吴三桂有吗?

藩王实封,明初实行过,已经证明不符合历史潮流。清朝从一开始就没这个惯例,吴三桂三人就是特例,必须纠偏,怎么还指望自己当沐英?糊涂!

吴三桂利益熏心,真的以为凭自己的功劳,还有嘴上说说的忠诚,就可以换来世袭云南王。你看沐氏,虽说世袭,人家其实算不上藩王,没那么多兵力,治理地方的也不是沐府,对中央政府没有丝毫威胁。

吴三桂呢?坐拥精兵十来万,地方官自己任命,税赋自己收,还伸手跟朝廷要补贴。这分明是让朝廷养大爷,哪见到半点忠诚?

但吴三桂把自己都骗了,所以,他要毅然决然地追杀朱由榔,一来表功,二来为自己当沐氏奠定良好条件,其实是自己骗自己玩!要想避祸,他只有主动削藩一条路可走!

综上所述,吴三桂弑杀朱由榔有他自己的政治图谋,题干暗示的,留下朱由榔,玩“养寇自重”的策略根本行不通,也不在吴三桂的计划内。吴三桂的政治目标就是做第二个沐氏,所以,他需要一个安宁的云南,必须尽快清除掉朱由榔。

所以,题干的说法值得商榷,个人认为,弑杀朱由榔是吴三桂必然的选择,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寻根拜祖


纯粹是在颠倒黑白胡言乱语,看一看南明的那群烂货朱氏子孙一个不如一个,和软弱无能只会苟且偷生的穿地鼠无异,朱由榔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子,丶吴三桂不杀他难以自保立威,地球离开任何人皆会均衡的运行。平西王吴三桂执政东南几十年犹如独立王国,他管辖下的云贵川三省行政税务兵马皆形同另一个世界,他最不该年愈60多岁而聚众反叛,随手下有战将四百余员,有又孔有德,耿精忠协从,还有宁夏提督大将王辅臣的暗助也难免失败的命运,此时人心向背思定,大清帝国以入关几十年,扰以清圣祖康熙大帝行仁政轻税收,汉民也以认同了这一奉行孔孟之道的强大帝国。反而是吴三桂逆天邪神而行祸国殃民发功叛乱,占据了大半个天下,云贵川陕多地广东广西台湾顺势而为,但吴三桂必仅是年老体衰缺失战略谋划,在占据岳州后就举步维艰了,他如果不失时机的举兵北上,那就另当别论了。也因此康熙大帝有了峏息之机,调整战略对三蕃势力个各击破剿抚并举,先抚降了耿精忠孔有德势力,有劝服了王辅臣的八万天兵,自此吴三桂以成惊弓之鸟慌慌慌张张不得终日,坚持了八年之久的三蕃之乱归于平息。也足见的康熙的雄才大略处事不惊的伟略。朱由榔即便存在吴三桂不杀他就形同另一个汉献帝而已百无聊赖,形同于笼中鸟镜中花。











94310417小云


吴三桂的最大败笔是他的叛明投清!自其献出山海关,恭迎摄政王多尔衮入关的那一刻起,吴三桂的汉奸之名便己经坐实了!尽管吴三桂或许也有难以言表的苦衷,但却依然无法为自己的行径,做出合理的辩白!

(吴三桂迎清军入关)

吴三桂为清朝扫荡天下,定鼎中原可是出了大力的。因此才会积其功而受封重爵,取得了清廷的无限信任与恩宠。假如不是吴三桂肯于为效忠清朝而肝脑涂地,那他也不会被视前明降将如草芥的清朝统治者,当做经略中原的急先锋百般笼络。

至于吴三桂杀害永历皇帝之事,只是在其叛明投敌的记录上,又新添上了一笔血债而已。只是由于这次被杀害的是南明皇帝,所以其影响力波及得太过深刻,成了吴三桂甘当清廷鹰犬之铁证,激起了明朝遗民对他的无限愤恨,将吴三桂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从此再也无法洗刷其恶名!所以即便是因康熙皇帝裁撤三藩,而迫使吴三桂狗急跳墙,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试图借此号召天下人凝聚在其麾下时,也因其名声太坏而应者寥寥!

(清军入京)

因此吴三桂的最大败笔,不在于其有没有杀害永历皇帝。而在于他是个毫无操守的政治投机客,其一生都在为了权力与荣华而钻营。朝做明臣,夕为清将,为效忠清朝而肆意剿杀残明抵抗力量。而后又因清朝统治者“辜负”了吴三桂的“耿耿忠心”,而不惜铤而走险举兵反清,一手制造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南明的最后根据地)


北疆同心侃历史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个绕不开的人,人们对他的印象多是贬斥居多,说他是“满清走狗”,“三姓家奴”等等。吴三桂本质上讲是一个没有国家主义的人,他为明臣时,用辽饷拖垮了明朝,在放满清入关之时,本意也并不是想当满清的家奴,而是想自己称王。

没想到的是,大顺王朝的李自成面对满清大军会崩溃的那么快,利用清朝和李自成内耗的计划也并没有达到,反而让清军越来越强了。

永历帝被吴三桂囚禁后,每天依旧穿着皇家装束,而且“举止有度”,衣着讲究。而且永历帝高大魁梧,有英武之气。虽然在牢房里,无论谁来,他都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让人一看就有皇家气度。

至于吴三桂为什么要把永历帝杀了呢?原本永历帝是要被压到北京去献给康熙的,但因为路途遥远,有人说要劫持永历帝,这让吴三桂十分担心,一是路途遥远怕反清复明的人对此产生威胁,于是他上述康熙,请求在云南处决永历帝,康熙一想,永历帝留着不好处理,刚好让吴三桂去背这个锅,所以,最后吴三桂自己当了坏人,恶了名声。

另外一点,康熙虽然封了吴三桂为平西王,但是吴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康熙未必真正相信他,所以为了表示忠心,跟明朝彻底断绝,处决永历帝的事还必须他来干。而且此时的吴三桂,早有反意,杀永历帝也是为了稳住康熙,为他的再次反叛做铺垫而已,至少可以为他争取时间。

事实证明,吴三桂最后还是反了清朝,但由于没有了永历皇帝这面大旗,全国反清力量已变成无头苍蝇,而且势力大大减小,而且经历过战火后的民众也需要休养生息,而吴三桂起兵显然于民意背道而驰,至于他“反清复明”的起兵理由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他吴三桂如果真要“反清”恐怕也不是为了“复明”吧?


春秋乱舞


导语:

很多人认为吴三桂这一生,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杀掉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因为杀掉朱由榔以后,明朝的旧臣们对吴三桂就彻底丧失了希望,从而跟他处于敌对状态。

就算后来吴三桂反叛满清,也不会得到明朝遗老遗少们的支持。那么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吴三桂这一生最错的事情,我看并不是这件事。

01朱由榔在缅甸被捉,在滇池被吴三桂绞杀。

当时吴三桂已经杀到了云南境内,晋王李定国的部队此刻已经收缩到了勐腊地区,这个时候吴三桂带着人马冲入缅甸。

  1. 因为缅甸这里藏着南明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朱由榔是在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和李定国的支持下,才做了这么久的南明皇帝。

  2. 其实朱由榔本身的根基并不深,这就造就了他进入缅甸以后的困境。因为他身边只有一个没什么兵权的沐天波,所以在缅甸备受欺凌。后来沐天波更是被杀了,永历皇帝在毫无依靠的情况下,被吴三桂给捉了去。

  3. 吴三桂将朱由榔带到了昆明滇池旁,将他绞杀。因此,清政府保举吴三桂一族永镇云南,跟明朝沐天波家族一样,世代作为镇守云南的家族。

这是无上的光荣,这种封疆大吏,能够赏赐给吴三桂,那是因为吴三桂有巨大的功劳。而且这次绞杀朱由榔,使得清政府确认了吴三桂的忠诚,所以吴三桂才能够安安稳稳地在云南过日子。

刚入关那会儿,清军并不信任吴三桂,他们甚至将吴三桂遣返到了关外,看他到底是什么态度。最终吴三桂剃发易服,决心成为清军的一份子,多尔衮这才给了他南征的机会。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与尚善、卓布泰合军克云南会城,破文选玉龙关,取永昌,由榔走缅甸。师渡潞江,定国设伏磨盘山,诇知之,分八队迎击,斩杀过半。取腾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还。---《清史稿》

吴三桂在南征途中的表现非常优越,一路为清军充当前锋。但是清军上层一直都在防备吴三桂,他需要吴三桂做一件不可以回头的事情,才能彻底信任他,所以吴三桂是在这种情况下,绞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


02吴三桂绞杀朱由榔,有错吗?

我认为吴三桂这么做一点错都没有,因为就他当时的那个处境来说。如果得不到永世镇守云南的机会,极有可能会被鸟尽弓藏。

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中,但凡不受信任,结局都好不到哪儿去。我们看刘邦的大将韩信,个人能力突出,可是并不受信任,结果身首异处。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将帅们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下场凄凉。

吴三桂是预料到这些事情的,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争取清廷上层的信任,只有得到信任以后,才有机会赢得镇守云南的机会。

十七年,定国、文选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缅酋弟莽猛白代立,绐从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围之,杀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详《任国玺传》。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李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明史》

当时云南还有不少南明的残兵需要收拾,杀害朱由榔之前,李定国的大军依旧非常有战斗力。所以云南地区必然是要有人留下的,为什么不能是他这个平西王呢?

朱由榔这个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足够的权威可以控制南明的残余部队。除了李定国对他比较信任外,我们看孙可望想要架空他,郑成功完全不听从他的指挥,他压根就是个傀儡罢了。

这么来看的话,吴三桂杀掉一个傀儡皇帝,就能换取永世镇守云南的职权,这有什么错呢?明朝如果还有一丁点希望的话,那也不会存在于朱由榔身上。

在吴三桂杀掉朱由榔以后,清廷彻底放心了。因为清廷认为吴三桂没有退路了,这才将镇守云南的任务交给了吴三桂。

03吴三桂起兵太晚,这才是他的错误。

后来吴三桂再次反叛满清,倒不是说他反叛有什么错误,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罢了,没什么对错可言。

关键是他反叛的时间,实在是不合时宜。

  • 因为当时吴三桂岁数实在是大了,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士兵们,也都老了。

  • 新招募的士兵没什么战斗经验,所以当时他们的战斗力是没办法一统天下的。而且康熙皇帝统治期间,清朝风调雨顺,没多少人原因跟着吴三桂造反。

朱由榔的死,对吴三桂造反所产生的影响,我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 愿意反清的还是会响应吴三桂,毕竟这是规模最大的反清运动了。他们如果不把握好这次机会,今后压根就不可能完成反清复明的事业。

  • 就算是这样,吴三桂还是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正要渡过长江,北伐向上的时候,吴三桂突然就死了!为什么死的呢?因为岁数太大了。

吴三桂北伐的时候,已经62岁高龄了。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本身就不长,吴三桂又要长途跋涉,当然是吃不消的。

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号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黄,以漆髹之。构庐舍万间为朝房。筑坛衡山,行郊天即位礼,将吏入贺。是日大风雨,草草成礼而罢。俄病噎,八月,又病下痢,噤不能语。召其孙世璠於云南,未至,乙酉,三桂死。---《清史稿》

仅仅过了5年时间,67岁的吴三桂就病死了,他死之前,还不忘称帝,可见他想要做皇帝的心思有多深。没有吴三桂的叛军,那就等于是没有了主心骨,虽然他孙子吴世璠也坚持了三年。可是完全没有权威性,一路败退到了昆明,最终被康熙全部剿灭。



总结:吴三桂在康熙刚登基时起兵,是最划算的。

我们会发现,吴三桂起兵以后不久就自称为周王,俨然是没有恢复明朝的意思,所以他绞杀朱由榔,并不影响这次起兵,至少没有大的影响。

他起兵这一年,是康熙12年,距离他被册封为平西王已经12年之久。康熙刚登基这一年,吴三桂负责绞杀朱由榔。

这是他人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他既杀了朱由榔,又掌握了云南全境的势力。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要么就碰运气在云南世代镇守,要么就反叛清王朝。

那个时候反叛清王朝的成本是最低的:

  1. 当时的吴三桂才50岁大,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而且他手下的士兵们都还没有老,一直跟随在吴三桂身边,是最得心应手的时候。

  2. 而且那段时间,民间有不少反清组织,他们希望恢复明王朝的热情非常强烈。比如说当时的郑氏集团,所以吴三桂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3. 再者清王朝当时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康熙皇帝年仅8岁就被推上了皇位,朝中大全被四大辅政大臣垄断,而这四个人又各怀心思,正是超纲不稳的关键时刻。

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够起兵反清,我相信那些想要恢复大明王朝的人,不仅不会责怪吴三桂杀害朱由榔,反而会起兵帮助他。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朱由榔而战,而是为了大明王朝而战。说到底,为了朱由榔而战的只有李定国这一支部队而已。

《清史稿》

《明史》


江湖小晓生


吴三桂是明将,但明朝灭亡跟他关系不大,至少不是主要责任人。倒是清朝能入主中原,吴三桂功不可没。当然,这些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开山海关迎八旗军这事,被骂了几百年了。要说开关这事在吴三桂的人生中并不是最大的错误,连三甲都排不上。吴三桂最大的三个错误是:错杀了一个人,高估了一个人,低估了一个人。

吴三桂错杀的这个人是南明永历皇帝。历朝历代杀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吴三桂这种前朝旧臣,把自己的主子给砍了,这不得让人戳脊梁骨。举个例子吧,当年康熙皇帝修明史的时候,把鲁王朱以海之死的锅扣到郑成功的脑袋上,让郑成功被汉人骂了几百年,直到数百年之后鲁王之墓被找到,才让郑成功沉冤昭雪。

如今吴三桂把南明皇帝给宰了,恐怕清军的心里头要掂量掂量,这哥们明儿个会不会把自个也宰了。其实吴三桂想的很简单,既然要降清,那就纳个投名状吧,永历皇帝的人头是最佳的投名状啊。吴三桂的投名状纳的太狠了,把自己的后路都给堵死了。其实吴三桂大可以杀个亲王,没必要杀皇帝,只要不杀永历皇帝,以后跟大明朝的忠臣们还有回头见的机会。

吴三桂高估的这个人正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吴三桂倒不是高估了多尔衮的能力,主要是吴三桂没想到多尔衮这么没节操。当初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打的是借虏平寇的算盘,说好的搞定李自成,就把黄河以北的土地让给满清。结果多尔衮进了北京城,再往紫禁城一住,这日子舒坦了,不走了。多尔衮原本只想当一个北方土皇帝,没想到被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干汉人的怂恿,突然寻思着占了整个天下得了。

打天下就打天下吧,吴三桂吃了哑巴亏,就能帮着满清打天下了。要说吴三桂打自己人确实够狠,在加上南明那些败家子着实不争气,吴三桂一路南下攻城略地,给自己攒了不少功勋。清朝给的平西王的爵位根本和吴三桂的功勋不对等。你想想啊,吴三桂把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奉献出来,还为明朝的大臣做了投降的表率,已经有人出头做汉奸,其他想降清的还有什么顾虑。全国稳定后,满清政权也没多看得起吴三桂,辛苦赚来的平西王还要被收回去,多尔衮出尔反尔,节操着实碎了一地。

高估了多尔衮的节操,导致吴三桂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康熙皇帝的决心和能耐。吴三桂想反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真正起兵那年吴三桂已经61岁了,当时的康熙才19岁。一个是饱经沧桑的老将,一个是乳臭未干的小子,吴三桂怎么可能看得起康熙。这也是他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吴三桂怎么不想想,康熙才19岁是没错,可人家已经当了十一年皇帝了,这十一年间还除掉了鳌拜这样的权臣,笼络了索尼这样的老臣,整个大清朝堂早就被小康熙牢牢控制住了。三桂呀,三桂,前面高估人,后面低估人,你这一生堪称悲剧啊。


惜缘141616723


吴三桂的败笔还是引满人入山海关,颠覆汉人政权,使中国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奴化统治,终于在世界的大变革中落在后面,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切肤之痛。至于弑杀南明永历帝,其实是康熙让他顶了黑锅而已。

吴三桂在满清入主中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吴三桂出生于1612年的辽西,他祖籍高邮,乃锦州总兵官吴襄之子。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煤山自缢,吴三桂家小亦被闯军擒获。前有李自成百万农民军,后有多尔衮十二万清军精锐,吴三桂犹豫了,他到底投靠谁才是真正归属呢?

其实吴三桂一直活跃在辽东战场上,与满人已结下生死大仇,从本心来说,投靠一个汉人政权总比投靠一个满人政权要现实的多。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彻底将吴三桂推向了满清。

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听说吴三桂小妾陈圆圆生的花容月貌,遂派人将其掳走并霸占了她。吴三桂率数万辽东精锐驻足山海关,本想与李自成作一些谈判,但得知吴家老小全部被抓,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后,顿时怒发冲冠,于是联合多尔衮对大顺军展开了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段历史在史书上写的很清楚。

初,三桂奉诏入援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如果说入关之前,吴三桂与满清人只是合作关系的话,那么入关以后,吴三桂才是真正的做了汉奸,因为此时的他,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他率领着原本倾全大明朝之力打造出来的关宁铁骑横扫南明小朝廷,一直将永历帝朱由榔从缅甸擒回来,并用弓弦将其勒死。自此,吴三桂以平西王之身坐拥西南,风头一时无两。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说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是他的一大败笔呢?

大多数人看来,吴三桂替满清人扫除了明朝残存势力,满人在中国就没有任何反对势力的情况下,就开始削藩,兔死狗烹的结局在那个朝代也避免不了,更何况吴三桂这样坐拥贵州、云南两省,还手握数十万雄兵的异姓王,满清对其除之而后快便是顺理应当的事了。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杀永历帝的后果有多严重了。

第一,杀了永历帝,真正坐实了“汉奸”的身份。尽管吴三桂一路追击永历帝,但在其被绞死之前,反清势力对吴三桂还是抱有希望的,李安国、文安之等抗清领袖都是这么认为的,还幻想吴三桂哪一天会回心转意。所以说在此时,吴三桂虽然声名狼藉,但远没到后来人神共愤的地步。然而,绞死永历帝成为吴三桂彻底变为汉奸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他再也得不到汉人的拥护,从后来他起兵反清流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二,杀了永历帝,自己少了一道“护身符”。为什么这样说呢?吴三桂对于满清入主中原功劳巨大,可以说半个中国都是被他打下的,这样功高盖主的人,尤其是一个汉人在满清人眼中必然已是非死不可了。永历帝用的好,会是一道非常出色的“护身符”,这也是古代功臣们常用的一招:养寇自重。对于满清人而言,永历帝在世一天,他们的正统性就会受到质疑,天下汉人就有一个主心骨,所以吴三桂最英明的做法应该是控制永历帝,养寇自重方为上策,活着的永历帝能创造无限的可能,而死了的永历帝,也仅是一具尸体而已。

第三,杀了永历帝,吴三桂起兵时没有了大义。当清朝进行削藩时,迫于无奈的吴三桂只能选择造反一途,但此时的中原已然是民心安定,反清势力衰弱,个别反清势力也是各自为战。吴三桂原本想着打着明朝的旗号应该响应者如云才对,哪知永历帝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人心,再加上没有一个名义上正统之主,造反失败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从以上角度来看,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无疑是自掘坟墓,说是吴三桂最大败笔一点也不为过。

结语:如果一口认定就是吴三桂杀害永历帝,这样的结论有失偏颇。按照当时情况来看,吴三桂开始对永历帝可谓是礼遇有加,为何后来情况急转而下,那必定受了康熙的旨意才敢下此毒手,可见杀永历帝之人的幕后主使乃清廷也!


望风瑟瑟


吴三桂曾经是明朝的一位重臣,有着显赫的地位,在明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他也有很好的前途。但是,随着明朝末年皇帝的不作为,国家内部矛盾诸多,不得民心,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就被满族的人推翻了,随后建立了大清王朝。

当时明朝的一位皇帝——祟祯帝在煤山自尽了,吴三桂不愿意投靠到闯王李自成的麾下,当然也不愿意为油尽灯枯的大明王朝继续效忠,所以他就跟随皇太极,两人达成了协议:吴三桂将山海关的大门打开,随后,那些八旗子弟就进入了中原地区,肆意妄为。


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他的失败之处并不是投靠了皇太极,而是弑杀永历皇帝朱由榔,这是为什么呢?

一、永历帝是汉人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吴三桂把他们的希望破灭了

吴三桂曾经是大明王朝的一个重臣,当国家覆灭了,他不仅没有效忠国家,反而投靠了敌方,所以他这种举动,让大明的子民对他恨之入骨。虽然崇祯的自尽已经宣誓了大明王朝的一去不复返,但是那个时候永历皇帝朱由榔还活着,虽然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他却是那些人的希望。结果,吴三桂弑杀了他,亲手毁掉了所有人的希望,留下了千古的骂名。


二、得知永历帝死后,愤怒的大明子民,将吴三桂看做是共同的敌人

虽然永历帝被吴三桂弑杀,对于大明子民来说,这是罪不可赦的,但是对于清朝来说,这却是大功一件,所以,清朝封吴三桂做了云南一带的藩王,生活过得好不自在。但是,随后康熙帝就颁布了有关于撤藩的圣旨,好日子没过多久的吴三桂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自己做的事有多么荒唐,于是他随后又举起“讨清复明”的大旗,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他的所作所为,百姓都看在眼里,弑杀永历帝,投靠明朝种种行径,都败坏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也就没人愿意帮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