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幾乎在差不多的時間內,看到兩個沒什麼關係的人發的文字,一個是苗阜,他在青曲社商演成功慶功宴後在社交平臺上“大戰”網友。另一個是一位老綱絲,大概率是一位已經脫粉的老綱絲,他回顧了很多往事,緬懷了張德武等一些為德雲社出過大力的老綱絲。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首先說苗阜,苗阜是一個好人嗎?不知道,他是一個壞人嗎?也不知道。沒接觸過他本人,不敢妄下定論。但筆者知道一件事,苗阜算是一個不錯的相聲演員,也是為相聲行業出過大力的人。只要他站在臺上好好說相聲,筆者作為相聲愛好者就支持他!

但是,苗阜的文字卻在網上引起諸多非議,對他破口大罵者猶如過溝之鰍,筆者也實在想不通,苗阜不就是在網上和其他相聲演員一樣曬了幾張滿坑滿谷的照片嘛,怎麼就得罪人了?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其次說張德武,已經去世的張德武先生是最後一個退出德雲社的元老,他走之後德雲社就徹底由合夥制變成了家族制。促使張德武這位天字第一號綱絲退出的原因,其一是外戚使然,其二也有兔死狐悲之感,此兩點筆者之前文章曾詳細分析過。第三點則是有感於一些新綱絲的極端言論和行為。因此張德武先生被一些老綱絲稱之為三國的荀彧,頗為貼切。

兩件事結合到一起,筆者無法不感慨,相聲行業的內訌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人教唆,大部分原因則在於有很多人借題發揮,唯恐天下不亂。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1、相聲行業同行之間真的是仇敵嗎?

老實說,相聲行從誕生起並沒有這麼多是非,原因不過是因為行業小,從業人員少,觀眾基數也不大。但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相聲行業逐漸有了一些紛爭。

比如傳說中的張壽臣“欺負”馬三立,侯寶林偷藝被高德明擠兌,孫少林和劉寶瑞濟南打擂等等。

這些紛爭不可否認是存在的,但我們要認識兩點,一點是這些所謂矛盾並沒有影響相聲同行之間的關係,不會出現嚴重對立的情況。第二點則是與此同時相聲行業互幫互助的事情更多,比如相聲藝人想去茶社說相聲掙錢,同行肯定會給機會,水平夠了很快就能賺錢分賬,即使水平不行茶社同行也會給錢幫助同行度過難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些所謂的矛盾基本上不會有粉絲的參與。

粉絲參與的相聲行業紛爭有案可查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天津,報社評比天津相聲藝人排名,常寶堃、侯寶林和郭榮啟的粉絲為了排名才有了一些爭議,但這種爭議基本上也都是在業務層面。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解放後到現在,相聲行業也有過一些行業內糾紛,比如侯寶林和郭榮啟關於《夜行記》的糾紛,劉寶瑞和侯寶林關於馬季是誰徒弟的糾紛,當然還有特殊時期的一些身不由己的故事。但這些都是小事,在相聲行業內部幾乎不值一提。

也就是說,相聲行業上百年的歷史,從來沒有對立如仇敵的現象出現,更沒有一些人說的“同行要弄死我”的現象,這種誇張的說法在現代文明社會出現本身是存在問題的,筆者認為這更像是一種建立人設的營銷手段。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2、為何現在相聲行業同行之間猶如仇敵?

上文筆者說了,一方面原因是有人刻意教唆,把雞毛蒜皮的小事刻意誇大,渲染相聲行業同行之間的矛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索一下王玥波在紀念楊少奎專場演出時的演講,他的話是比較客觀的。

另一方便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有很多人在無事生非,頗為搞笑的是這部分人很有可能並不是相聲愛好者或者某些團隊的粉絲

記得當年恆大俱樂部正值巔峰時,他們幾乎得罪了其他所有球隊的球迷,原因很搞笑,是因為網上有一批人到處攻擊其他球隊,打著恆大的旗號貶低其他的球隊,導致球迷之間互罵成風。其言語之惡毒和極端,和現在相聲行業的內訌差不多。

筆者當時就說過一句話,那些在網上到處罵人的所謂“恆大球迷”和那些在天河體育場為恆大搖旗吶喊的球迷重合率極低,甚至可以說壓根不是一夥人。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現在筆者也可以說另一句話,那些在網上到處攻擊相聲同行的所謂粉絲,和那些買專場票小劇場票到現場支持偶像的粉絲重合率極低,甚至於可能和經常聽相聲的粉絲重合率都不高,這些到處罵人的所謂粉絲和真正的粉絲壓根不是一夥人。

那為何有這麼多不買票甚至不聽相聲的人反而積極冒充粉絲到處攻擊人呢?筆者認為,這是有一種“借勢”的心理存在。

舉一個例子,街邊有兩夥人打架,一夥100人,另一夥10人,你想加入哪一夥兒?自然是加入人多的那一夥兒勝算更大,自己付出的代價也最小,然後打贏了回去炫耀的成本也比較低。這就是“借勢”。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唯恐天下不亂,越熱鬧他們參與越起勁,不然就會閒得無聊。

所以說,那些在網上到處攻擊相聲同行的所謂粉絲壓根不是喜歡相聲,他們喜歡的就是罵人。這種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害群之馬,是相聲從業者和相聲愛好者們共同的敵人。這也是進入網絡時代後社會面對的新課題。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3、相聲行業該如何改變現狀

很簡單,那就是以業務說話。

說回張德武先生,他當年之所以拼著命維護郭德綱和德雲社,第一是他喜歡郭德綱,第二是他愛相聲。他為什麼退出德雲社?說簡單點就是他覺得那裡的人和相聲已經不是他所喜歡和熱愛的了。

真正的相聲愛好者有一個“臭毛病”,那就是不專一,三心二意。誰的段子好聽誰的,誰的相聲棒就誇誰,雖然大家各自也都有心頭好,但從根本上說所有人熱愛的都是相聲。

真正的相聲從業者和相聲愛好者一樣,誰的本事大就服誰,誰的活兒好誰好使,但有一條,你心術得正,對於心術不正者相聲同行自然會疏遠,甚至相聲愛好者也會疏遠他。比如當年開封相國寺有一個相聲藝人很火,但這人喜歡臭活導致觀眾逐漸不買賬。後來張傻子一到相國寺,本事一拿出來,這個臭活藝人灰溜溜自己撤了。

為何相聲行業勢同水火,粉圈文化是絆腳石之一

相聲行業和足球行業遠不一樣,足球有實打實的對抗和競爭,是不能協調的,協調了就是假球。相聲行業不同,他們是可以協調的,是可以互惠互利的,前提是大家都把心思用在相聲上。

實事求是的講,不論是苗阜王聲、盧鑫玉浩、曹雲金劉雲天、何雲偉李菁、張康賈旭明、金菲陳曦還是陳印泉侯振鵬等人,他們都是我國目前一流的相聲藝人,絕非某些粉絲說的那樣水平不堪,真正的相聲愛好者也絕不會簡單地劃清界限。

說句得罪人的話,粉圈文化也確實是阻礙相聲行業發展的絆腳石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