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苏联在二战前就研制出了AK47,会对二战有影响吗?

DJ荒野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什么大的影响。

难道大家不知道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吗?

这就是最早的自动步枪,AK47也学习了它的很多理念。

但STG44突击步枪不能大幅度提升德国步兵的战斗力,反而还有所削弱。

STG44突击步枪是所谓步冲合一的产物。

它采用短步枪弹,射程300米。

STG44突击步枪可以在较远距离,像步枪一样进行点射。

同时,在很近距离,STG44突击步枪可以像冲锋枪一样扫射。

这同Ak47差别不大,只是性能有些差距而已。

就枪械来说,这是划时代的。

然而,在德军步兵班内,本来机枪为火力核心(使用步枪弹),毛瑟手拉单发步枪或者半自动步枪采用步枪弹,冲锋枪采用手枪弹。

也就是说,步兵班需要配备步枪弹和手枪弹就搞定了。

此次STG44突击步枪服役以后,就多了一种短步枪弹,必须额外装备。

另外,由于自动步枪的射速高,装备的士兵多,实际子弹消耗仅仅略少于班用机枪。

这样一来,本来就弹药供应困难的德军,更是捉襟见肘,后勤人员叫苦不迭。

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军并没有清一色装备AK47,而是在步兵班主要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AK47只是装备正副班长。

为什么?AK47存在远距离精度较差的缺点。

这客观说明,AK47并不是法宝,不能我军不可能直到1979年才全面换装。

另外,二战经过统计,在平坦地形百分之九十的伤亡是火炮和航空炸弹造成的,轻武器的杀伤很少,其中又主要是机枪造成的伤亡,而不是步枪。

那么,就算全面换装AK47又怎么样?对战场没有大的影响。


萨沙


AK-47,采用一只30发弯弹匣供弹,发射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由于动作可靠,操控简单,故障率低,皮实耐用,成了战后一把著名的步枪。
在越南战场上,AK-47大战美军先后装备的二代自动步枪,即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M-14以及发射小口径步枪弹的M-16,而始终不落下风,原因就是美军这两把步枪采用20发弹匣供弹,火力无法与30发弹匣的AK-47相比拼。
迄今为止,AK-47步枪依然是全球热点冲突地区中,抵抗组织甚至恐怖分子手中步枪的不二选择,AK-47也因为其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仿制,包括苏俄原产数量相加居然高达一亿把,成了有史以来量产最高的步枪。
如果苏联军队在二战前,就研发并装备了AK-47步枪,事实就是地说,会对其步兵的进攻和防御带来很大变化,影响某些局部战争的进程。
将导致更多的德国士兵倒在苏军AK-47的枪口下,毕竟这把30发弹匣供弹的步枪,有效射程400米,射程完胜火力强大发射手枪弹的波波沙系列冲锋枪,且弹丸杀伤力大,对士兵的伤害则更大。
但二战期间,苏德战线上的绝大多数战役,步兵手中的枪械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依然是双方战轰机、坦克、榴弹炮、火箭炮和轻重机枪的对射,强调的是远程和中距打击火力,以及炮火或空中轰炸的烈度,包括双方坦克的大决战等。
步兵手中枪械的作用,一般仅限于巷战、遭遇战等特定场所的战斗中,常见的阵地攻防战,苏德双方都非常依赖空中打击、火炮、坦克的突击等。
步兵的作用包括步枪、冲锋枪的作用,对战役胜负起不到起决定性的作用,枪械只是防御自身安全的烧火棍而已,有时几乎不起作用,许多士兵甚至开枪的机会都没有,空中轰炸、炮火掩护、坦克冲阵,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如同战争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员死于空中轰炸、地面炮火打击,以及地雷、手榴弹等其他武器的杀伤,包括其他非正常死亡,真正死于各种枪械手中的,其实也就百分之十的比例,其中,轻重机枪有占了人员死伤的绝大多数,死于步枪、冲锋枪手下的,实际上少之又少。
因此,苏军在二战时期,如果装备了AK-47步枪,会导致更多的德国国防军官兵阵亡或负伤,但AK-47步枪杀死和杀伤的人员,却依然是有限的,参见战时导致上述人员死伤的比例。

国平军史


前苏联的AK47是很好的突击步枪,但不是决定二战战争走向的武器,甚至战役都不是,决定的只是小局部战斗。

因为AK47只是一把步枪,决定战役走向的是火炮,也可以说是滚滚铁流。德国的希特勒发明了闪电战,所以二战开始期,各国基本都不适应,所以被横扫世界。

但AK47如果放在亚洲战场,尤其是放在八路军,可能战斗会有所改变,但也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一把步枪,在一战二战中,已经决定不了战争走向


大志远思想空间


AK47确实可以算一种比较成功的步兵武器,但是即使苏联在二战前研制出AK47对战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首先,苏联即使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也不大可能大规模生产。

如果苏联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作为一种全新的武器,调整生产线需要时间,工人们在生产上熟悉工艺也需要时间,势必会影响步枪的产量。而在战时军工生产必须兼顾武器的性能和产量两个因素,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苏联在德国的偷袭下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急需大量步枪装备部队的时候,产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在二战前,苏联研制了SVT-40半自动步枪,其总体性能优于苏联原来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苏军有意逐步用SVT-40半自动步枪替换旧装备。然而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这一决定立即被搁置,各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SVT-40仅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显然,如果AK47在战前研制成功,命运也和SVT-40半自动步枪,毕竟和SVT-40相比,AK47的子弹都和原来的莫辛纳甘步枪不通用,考虑到原来大量库存的子弹,苏军也必须慎重考虑在战时全面换装对后勤上造成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其次,在现代战争中,步枪的作用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对于战局发展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早在普法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主角就变成了大炮,步枪退居次要地位。普法战争时期,法军的步枪比普军先进的多,但是依然败给了火炮优势的普军。甚至有人总结说普法战争普军是靠“五公里长的炮兵”最终获得胜利的。

而进入二战以后,飞机、坦克、大炮成为战场的主宰。开战前都会用炮灰把对方阵地洗一遍,攻击时步兵一般也是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展开。即使在步兵里,机枪的作用也比步枪大的多。所以在战斗中,真正死在步枪下的人并不多,AK47虽然性能出色,但是不会对战局造成太大的影响。

第三,AK47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点,主要是观念问题,一旦发现其优点,德国很容易仿造,抵消苏军装备AK47的优势。

当然,AK47就其性能来说,确实很出色,如果苏军大量装备,也会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AK47的生产技术对于二战期间任何一个工业强国来说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其最大的难点在于接受一款比现有子弹威力小的中间威力弹。如果在观念上能接受这一点,那么很容易就进行仿造。

如果苏军真的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了AK47,那么德军很容易发现其优点,通过战斗中缴获的样品进行分析,并生产自己类似的产品。实际上德军在二战期间缴获苏联的SVT-40半自动步枪以后,就吸收了其部分优点,用于改进自己的武器。

因此苏军这个优势很快就会被德军抵消。

综合看,苏军即使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被德国仿造,对战局显然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沉的经远


最近在看一些架空二战历史的小说,里面基本都提到了在二战前将军队中的步枪换装为突击步枪。然而以二战中主要强国的军队编制而言,中远距离的火力核心是通用机枪和迫击炮,近距离是冲锋枪,普通步枪其实更多起到了为主火力输出点保驾护航的作用,那么部队换装突击步枪,对步兵战术有什么影响呢?装备突击步枪的班排级步兵单位,相对于原有单位具有怎样的火力优势?另外一点,突击步枪的主要技术难点在哪里?生产成本和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

▲AK47

当然,突击步枪最大的技术难点还是在中间威力弹上。实际上从一战开始人们就在探索位于卡宾枪弹和步枪弹之间的中间威力弹,中间出了几十个死在沙滩上的先行者,才有了7.92短弹和M43弹。法国人说最早的中间威力弹是他们在1918年搞出来的8X32mm弹,但这个弹的弹头有12克重,初速却只有570,显然设计思路仍然受卡宾枪弹的毒害。历史上光是找到中间威力弹就花了足足1/4个世纪的时间。

历史证明轻武器不能改变二战战局,即使德军拥有了AK-47的技术,并大量装备部队也改变不了战败的事实,只要希特勒干预指挥的行为不消失,德军前线将领就得不到更大的用兵自由,战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德军的装备水平能进一步提高,盟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党卫军力挺Stg-44突击步枪)

  假如AK-47突击步枪在1939年9月就充足装备德军,赋予它领先任何军队的火力输出,无疑会大大加强的军步兵班的战斗能力,不仅能减少战争期间德军人员的伤亡,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减轻兵力不足的压力。早在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期间德军就暴漏出兵力不足的问题,在列宁格勒前线的德军甚至动员铁路兵参战,而如果有了AK-47这种多功能突击步枪,兵力不足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二战末期德军步兵班装备展示)

  突击步枪的诞生基础是减装药子弹,而德国的9.62X33毫米中等威力弹药(装药从3克降低到1.6克),在1938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也正是这一年德国黑内尔公司开始研发中等威力弹药步枪,但直到1942年才生产出样枪,这一年另一家军火巨头瓦尔特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中等威力步枪,可见直到此时德国国内才开始重视中等威力步枪的研发。

  苏联的7.62×39毫米M1943式中等威力弹药直到1943年才出现,可见它的突击步枪技术远落后于德国(小口径时代到来后,苏联于70年代研发出5.45x39毫米小口径中等威力弹药)。但是由于希特勒的阻挠,有关的研发活动只能偷摸的进行,这大大推迟了突击步枪量产服役的速度。

▲(因为元首阻拦而晚出生的不仅有喷气战斗机还有突击步枪)

  直到1944年我们熟知的突击步枪才定型投产,一开始叫做MP-44,很明显是顶替着MP-40接班人的名义研发的,不过在苏联前线看到这款枪的元首相见恨晚,当即赐名突击步枪(缩写为Stg-44)。此时的战争模式已经转变为阵地战和巷战,传统拴动步枪的射程和精度优势变得多余,冲锋枪虽然射速高但是杀伤力低射程也太近,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突击步枪刚好满足500米以内近战的需要,因此大受欢迎。

▲(只有德军王牌部队才有资格装备,因为它的产量还不到50万支)

  著名的维京师要求给80%的官兵换装Stg-44突击步枪,而1944年9月德国陆军武器局接到报告,要求为70%以上的德军官兵换装这种突击步枪,可见它在前线的受欢迎程度。但是,步枪生产线的建立和弹药生产线的转换是需要时间的,德军中间威力弹药最高月产量也才4800万发,这不可能满足几百万军队人手一支突击步枪的需要,很难对战局产生影响了。

▲(苏联人缴获之后也是爱不释手)

  但是,战争初期真的需要这种突击步枪吗?当然是需要的,只不过发挥的空间肯定没有二战末期那样大,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二战以野战为主,有效射程400米的突击步枪根本不能满足野战需求,在精准射程普遍600米左右的拴动步枪面前它只有挨打的份,这也是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人手一支AK47,还要配备专门狙击手的原因,因为远处的目标突击步枪够不到,由此断定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突击步枪并不好用。

  但是,突击步枪能大大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输出值,应对那些困兽犹斗、疯狂反扑的波兰骑兵和苏联红军会非常有效,突击步枪组成的火力网对密集目标的打击将是非常血腥的。这会大大降低二战初期德军生命的损失,对后期兵力不足的缓解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哈尔科夫反击战期间以1:8的兵力劣势阻挡朱可夫元帅,假如有了突击步枪就会完全不一样的。


铁杆军迷


前苏联AK47,并非是苏联所研自地!是纺制德国二战后期Mp44。前苏联波波沙也是纺制芬兰的索姆冲锋枪得来地!这个就是MP44



大巍65059108


电影《卡拉什尼科夫》预告片,AK–47突击步枪对于苏联乃至全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军队来说,就是“人民的突击步枪”!它的地位比“人民的冲锋枪”PPSH–41/PPS–43还要崇高!

但它是在二战之后才被研制出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大师要是不经过战争的洗礼也就研制不出来它了。

二战之前各国军队所用的步枪基本上都是一战期间的各种步枪延续,很少有国家去研制新型号的枪,因为经过一战时期的巨大消耗,各国都已经很穷了,再经过1920年代的全球性“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困难,有限的军费都研制新问世的飞机和坦克了...而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实在是那不出钱去换装,这个时期苏联也不例外,虽然在19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军工生产也是研制了不少新式武器装备。


但二战前的苏联步兵连队也只有大量库存或者1930年代制造的“莫辛纳甘大威力步枪”、PPSH–41冲锋枪和DP轻机枪,总体来说与西方国家军队武器配置没有差别,通用都使用大威力步机枪子弹和手枪弹(冲锋枪),根本没有“中间威力弹”一说,因为当时步兵营连分队的装备还是比较单调的,武器装备品种不细化、装备打击层次低,步、坦、炮、空作战刚刚协同化 战法研究和熟练运用程度也很低,比如说:诺门坎战役,苏军的武器装备全面优于日军,但最后的伤亡人数反而比日军多!

所以,在那个年代步兵最可靠的武器仍旧是一战甚至一战以前研制的大威力步枪。


到了二战中后期后,由于战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装甲兵、航空兵、炮兵...等技术兵种的增加和完善,陆军的合成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协同作战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这个时候老式步枪由于近战、巷战当中射速太慢、单兵携带子弹数量太低,而且有了坦克等武器之后也不需要它再去打击600米之外的目标了,它在连队当中的地位也就严重下降了...这个时候德国根据战场的要求(开始是秘密的研制)才大量装备STG44突击步枪...卡拉什尼科夫大师也是根据它为参照标准研制出来AK47。
AK47也是根据二战时期大规模战争需要总结经验而研制成功,二战之前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需求,所以战争才是武器发展的催化剂,否则突击步枪这种武器的诞生会滞后几十年。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AK47在二战之前
出现对苏德战争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不足以改变战争的近程,它毕竟只是一支步枪,而苏德战争这样面积辽阔的战场区域,决定战争胜负的装甲兵、大炮和航空兵的数量!这些重武器的杀伤效能远远大于一支突击步枪...这就像德军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支突击步枪STG44,装备数量也超过了几十万支,某些纳粹王牌劲旅的作战分队完全装备了这种“中间威力”的单兵武器,虽然在东西线战场上与盟军营团级对垒当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
AK47确实是一支好枪,但是随着部队装备品种的精细化、战术合成化水平越来越深入,改变战场态势和战争进程是重武器,并不是一支突击步枪。


皇家橡树1972


苏联的表现要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的前期和初期,受大清洗的影响苏军战力极为拙劣。当时协约国阵营对革命后的俄国不信任。斯大林眼看希特勒一天天壮大,就决定自己单干,结果入侵芬兰的拙劣表现,又加深了敌我双方的误判。法国文官政府认为俄国根本无足轻重,不屑与斯大林结盟。德日则认为共产俄国不堪一击,可能还不如沙俄。苏芬战争在当时影响极为恶劣:一方面,东线的小国惧怕苏联,这种情况下英法与俄国的误会加深,双方彻底停止谈判;另一方面俄国不加入协约国,协约国对德国就没有优势,小国纷纷宣布中立。这些坑比小国先是被希特勒一个一个吃掉,又因为没有和法国结盟,深陷民粹主义泥潭的法国不能出兵干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利时,德国都兵临城下了,比利时仍然宣布中立,不准法军进驻建立防线,然后德军进入比利时,绕过了马其顿防线。。。以上这些基本就是一个连锁反应。第二个阶段就是二战中后期,随着战争持续进行,苏联开始平推德国。这时苏联前线官兵都有作战经验了,另一方面英国对德国的持续封锁效果也逐渐显现。军队战斗力这个东西,都是用事实说话的。德国陆军在二战初期完爆法国,后期在西线在完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仍然爆了西线盟军一次,这种战斗力让人无话可说。可就这样最后还是让苏联平推回了老家,当时苏联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二战苏联的强势表现奠定了其新超强的地位,也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柠檬爱旅游


不否认AK-47作为一款经典突击步枪的地位,但对于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规模大、周期长的全面战争来说,某种轻武器的应运对于战争走向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装备AK-47的苏军最终打到了柏林,而装备了AK-47的苏军还是会打到柏林。

笔者以为,决定二战这种大规模战争走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持续性投入兵力。基于当时的战争模式,兵力规模仍旧是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之一。比如进入1943年,由于德军在东西两线伤亡极为惨重,纳粹不得不命令大量的“希特勒青年团”奔赴前线。

再比如战斗异常激烈的柏林会战,在空间有限的城市内,苏德双方比拼的除了战斗意志外,就是战斗人员的投入。

第二,后勤保障。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规模战争背后所考验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后勤补给能力。当然,这种保障是全方位的,是包括了粮食、武器、能源、被服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可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那么二战中动辄数十成百万的战役就很难进行。

第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上,在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武器被研发出来之前,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常规武器实力并不相上下。而广岛和长崎的实例也充分的证明了一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助于加速战争的结束。

第四,战役战术思想。调兵遣将自古以来就是一门颇深的学问,不然也就不会有“军事家”这个头衔了。诸多事实证明,合理或优越的战役战术思想运用是取胜的关键之一。(最后,也欢迎大家积极补充影响和决定战争走向的各种要素)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个人认为,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当时,苏联步兵手里的波波莎冲锋枪等连发武器已经足够使用了:冲压机组装,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武器操作简单,装上弹鼓,端起对着100米外敌人的方向突突突就可以了,基本上不需要多久的训练!而当时的自动步枪,无一例外的是结构比较复杂,后坐力强大(和冲锋枪相比),需要比较长期的训练才能打得准400米以内的目标。相比起拉栓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三者合成的火力组,自动步枪这个后来者,在当时定位还不是很明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