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凌烟阁唐俭



我觉得历史上的陈友谅是”没有军事才能的朱元璋“。


陈友谅最大的短板就是他是靠阴谋诡计上位,而不是靠军功。

这在元末起义军领袖里是非常少见的。

元末起义的特点就是缺少世家子弟参与,无论是张士诚、朱元璋还是陈友谅、方国珍,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民阶层。

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高贵的出身使得手下人天然对他们表示服从,他们只能通过自己体现出的实力让手下心服口服。

而在元末那种环境里,对于起义军来说,什么都比不上军功有说服力。张士诚是盐枭出身,在古代能进行有组织走私盐的都是有组织的社团大哥。

顺便说一句,贺龙元帅家族就是湖南有名的贩卖私盐的家族,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贺龙元帅可以“两把菜刀闹革命”了吧。

而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能够脱颖而出,除了他能组织起队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元璋打仗厉害,军事才能出众。

陈友谅相比之下在“军事才能”上就差一些,在元末起义军大老粗们看来,顶天了是一个耍阴谋诡计,摇羽毛扇子的白衣秀士。虽然靠着阴谋诡计和不讲道义上位,但是在天完内部,大部分将领其实是不服气陈友谅的。


这就使得陈友谅的团队凝聚力相比朱元璋等人的团队要差许多,这从陈友谅和朱元璋安庆攻防战就能看出来。

陈友谅龙湾丧师数万,丢掉安庆,天完旧将傅友德、丁普郎立刻就投奔了朱元璋;而当陈友谅派张定边反攻安庆,安庆守将余元帅宁愿选择逃回南京任由朱元璋处置,也没有选择投降张定边。

接下来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役中,很明显可以发现朱元璋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陈友谅方面将领的投降,比如龙兴守将胡廷瑞等。


而反过来,陈友谅即使在军事上占优势,也很少看到朱元璋方面的将领大规模投降的。

这说到底,还是天完方面将领对陈友谅的军事能力不信任造成的,同样面临困境,张士诚团队凝聚力明显比陈友谅方面要强,这就是因为张士诚团队穷途末路也相信张士诚的军事能力。

这和目前互联网公司的情况很像,真正成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除了阿里巴巴以外,其余几乎都是技术出身。


兰台


陈友谅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他总是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形象,即便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的卑劣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翻看陈友谅的生平事迹,大家会发现,历史上的陈友谅,所拥有的才能和个人魅力,丝毫不比朱元璋逊色多少。

陈友谅是湖北仙桃人,祖上原本姓谢,后来因祖父入赘陈家,也是陈友谅的父亲在出生后就跟随陈家姓陈,叫做陈普。陈普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陈友谅排名第三。这陈友谅从小就体力过人,身材健壮,所以闲暇时也学了点武艺,算得上是半个高手。

同时,因为陈家也算富裕人家,所以在陈友谅在成年后,家里人就为他在县里面谋了个官职,虽然只是个小吏,但起码也是正式编制,六险一金、周末节假日休息,日子也算逍遥。

但陈友谅对此却不满足,在他25岁的时候,红巾军将领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进入仙桃,陈友谅立马投笔从戎,从一个元朝官员变成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将领。



两年后,陈友谅就因为战功卓越,被提拔为徐寿辉帐下的东路军元帅,这升迁速度,简直称得上是做直升飞机。后来,倪文俊想要谋害徐寿辉,徐寿辉找陈友谅寻求帮助,于是陈友谅趁机率军攻打倪文俊,并一战将他打死,随后还把他的军队给兼并。

实力大增的陈友谅开始变得势不可挡,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陈友谅那绝对是当时最风云的人物,他向南先后攻破江西南昌、高安、吉安、赣州、上饶,最终一统整个江西,向北他攻破安徽安庆和池州,占据着整个安徽南部地区,成为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实力派,拥兵三十万,号称六十万。

接着,陈友谅又设计杀死徐寿辉,然后自立为皇帝,称国号汉,改元大义。其后陈友谅又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占据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区。随后,为彻底统一南方,陈友谅决定东征南京,摧毁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着安徽北部和江苏南部,南京是他的老巢。于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南京城郊展开大战,结果陈友谅战败,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则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



第二年,陈友谅派部将张定边重新夺回了安庆,朱元璋不服,又派遣俞通海、赵德胜来攻安庆,结果陈友谅再次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朱元璋则趁势占据安庆、江州和湖北蕲春。这一战,陈友谅丢失了安徽南部的所有地区,以及湖北东北部的地区,让陈友谅损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两年后,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再次东征,打算一举摧毁朱元璋,朱元璋则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双方最终在鄱阳湖康郎山相遇,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根据史书上所记载,这场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双方船只相互冲杀,士兵则登船砍杀,朱元璋这边的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身先士卒,但因为陈友谅的船只高大坚固,朱元璋连战三日,陈友谅大军却只阵亡一千五百余人,损失船只有数艘而已,而朱元璋则损兵折将,渐感不支。

于是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当时朱元璋看到刮起了东北风,便果断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他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安排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成功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被烧死,接着朱元璋又趁势发动进攻,斩杀两万余人。

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还不如早早撤退。”而陈友谅也萌生退意,于是决定率军撤退,结果朱元璋抓住机会,趁胜追击,战争也由此进入第三阶段。

在交战中,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不幸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享年四十四岁。陈友谅死后,其部下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军来到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我是赵帅锅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陈友谅剧照)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

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

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

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朱元璋剧照)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鄱阳湖水战)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陈友谅这一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陈友谅,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主要事迹:

  •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
  • 1357年九月袭杀倪文俊,自称勤王,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性格强硬并且多疑,喜欢用权术控制部下。他从一个渔民到一方枭雄,可谓心狠手辣,杀了提拔他的老师和曾经的首领。

但是他的能力的确强大,最短时间内整合出一个面积最大,人口兵力最多的政权。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

总体评价,陈友谅是个不折不扣的枭雄。


种花家社会人


作为元末起义的领袖者陈友谅,从古自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今天笔者从陈友谅的人生历程客观的为大家详细剖析陈友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友谅于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辈以捕鱼为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陈友谅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强,在读书时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个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家的风水很好,你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上人”。此话让陈友谅一度欣喜不已。可谁知陈友谅直到31岁才当上元朝一个县级的刀笔小吏,这让满腔豪情壮志的他郁闷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时来运转”,1355年,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运,当时起兵抗元的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带兵打下沔阳(湖北仙桃),陈友谅揭竿为旗响应倪文俊,顺势投入到倪文俊帐下。陈友谅担当倪文俊的先锋部队,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连克数城,为此倪文俊给他加官进爵,并将部队划给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将上级徐寿辉打下的土地占为己有,自己称王。可姜还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阴谋被徐寿辉识破,倪文俊不得已逃离到陈友谅这边,念想着陈友谅记着昔日提拔之情,给予保护。可陈友谅二话不说直接将倪文俊诛杀,并将其残余部队据为己有,由此可见,陈友谅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1358年到

1359年两年间,养精蓄锐后的陈友谅率兵连克诸多城池:安庆、赣州、汀州、衢州还有信州(今上饶)等地皆被陈友谅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编进陈友谅的部队中,如此一来,在整个江南地区,陈友谅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连老东家徐寿辉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在陈友谅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他设下计谋引诱徐寿辉赴宴,命壮士用铁器从后面偷袭敲碎徐寿辉脑袋,手段确实有点卑鄙无耻。老东家徐寿辉一死,野心更加膨胀的陈友谅立马称帝,改国号为“汉”。接下来他的目标就是干掉应天府的朱元璋部队。

“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战船被朱元璋部队重创,在采石矶又被冯国胜所部阻击,陈友谅此战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丢脸丢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经攻克江州、安庆等多个据点,报复心极强的陈友谅不甘示弱,于1363年亲自率领60万部队(可能没那么多),数百艘大型战船沿着水路开往南昌,怎知驻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凭借着坚忍的决心与陈友谅对抗了将近3个月。后来朱元璋率领援军赶到,陈友谅将战船开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一场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型战术再次上演,朱元璋凭借着东北风利用火船撞击、引燃陈友谅的百艘战船,陈友谅所部死伤无数,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队射中头颅,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上图京剧《九江口》中陈友谅

综上所述陈友谅的一生,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陈友谅的为人了,年幼聪明好学,得志后杀了上级倪文俊、徐寿辉,实为不仁不义,卑鄙无耻,得势后自己当皇帝,说明此人野心大,权力欲望强。战败后再次反攻到底,说明此人意志坚定,报复心极强。鄱阳湖大战兵多将广还遭到惨败,说明此人有勇无谋。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陈友谅,也许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为抗元领袖摧毁元朝在江南的势力,其次他开启沔阳三蒸文化,最后作为能与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们对陈友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说到陈友谅就不得不说他这个人,有的人说他还是很厉害的,虽然最后还是败给了朱元璋了,但是其实大家仔细的分析会发现,这个陈友谅真的不简单的,那么有的人其实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在正史中陈友谅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元末的时候群雄并起,各种英雄豪杰都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者加入别人的事业。陈友谅就是一个在别人麾下效力,羽翼丰满之后自立的典型。

他是湖北人,出生在一个渔夫家里,排行老三,年少的时候只是略通一些文义,但是力量过人,自己也经常习武。曾经有一个江湖术士给陈友谅做了预言,说此人以后是个富贵命。随着元末各门各派的的农民起义的爆发,陈友谅便参加了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由于头脑和武功都不错,从簿书掾一路升到了元帅。

很快,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徐寿辉遇到了问题,他的手下倪文俊谋害其不成,便逃到了陈友谅那里。陈友谅直接杀死了倪文俊,并且将其军队化为己有。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1358年陈友谅一路开疆拓土,成为长江以南范围内,势力最强的起义军。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后,派出常遇春攻打陈友谅,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将领赵普胜。朱元璋一看,变使用离间计,加上赵普胜本人也经产公开宣称自己有恩于陈,导致了陈友谅的不满和怀疑,最终这名骁将被陈友谅杀死。

此前由于陈友谅杀死了徐寿辉的叛将,二人关系不错。1360年徐寿辉决定迁都,经过陈友谅地盘时,被假意欢迎,陈友谅将徐的部下一律消灭,把徐寿辉当作人质,然后自称汉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来与朱元璋太平军的战斗中,陈友谅令士兵爬过城墙进入城内,攻克了太平军,然后杀死了徐寿辉。徐寿辉一死,陈友谅正式称帝,国号汉。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即位典礼上由于狂风大作,百官只能在沙滩上祝贺。

接下来就是与朱元璋的决战了。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想直接攻下应天府,朱元璋更害怕他和张士诚联合,于是谋士刘基献出一计策,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骗他,陈友谅中计,率水师东下,和朱元璋战于龙湾,陈友谅大败。此后面对朱元璋的进攻几乎全是败绩,部下多有投降。

终于,鄱阳湖上,双方进行了决战。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但由于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风向,陈友谅并没有占到便宜,而且还折损了弟弟陈有仁。数日之后,陈友谅的部队被困,部下将领也多有投降。但是陈友谅依然不想投降,在粮食断绝的时候,铤而走险冒失突围,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头颅,当场死去。

陈友谅作为元末的枭雄之一,从杀死倪文俊开始展露头角,最终与朱元璋分庭抗礼公正天下。他在发家的过程中凶狠而阴险,杀伐果断。但这也导致手下多有叛变,《明史·陈友谅传》中有一句评价:“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历史阿Q


真实的陈友谅可不是金庸大师笔下那个阴险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势力,地盘最广,手下最多。估计当时世人都以为他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说这人啊,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陈友谅性格怎么样?心黑手狠,骨头很硬,自尊自傲,具备了一切当皇帝的素质!可惜命里注定有朱元璋这个克星,或者说关键时候,上天选择了朱元璋。

公元1320年,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普通渔家,家庭条件比朱元璋好点儿,至少吃穿不愁,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当红巾军老大徐寿辉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阳时(现在的湖北仙桃市),他投了倪文俊,以军功升到了元帅,独立一军。

为啥说陈友谅心狠?因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这两个人:倪文俊和徐寿辉,都是死在他手里!而且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死的。

倪文俊是想谋害徐寿辉自己上位,没成功,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去投奔陈友谅。能在危难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时私交应该也不错,陈友谅笑脸相迎,然后杀之,吞并了他的人马。

杀徐寿辉是为啥呢?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叫“天完”,本来的国都在蕲水(现在的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当陈友谅打下龙兴(现在的江西南昌)之后,徐就想要将都城迁到龙兴去,陈友谅不想迁,两人意见相左。

想也知道陈友谅为什么不想迁都,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地盘,哪有白送别人的道理?

徐寿辉也早发现他有异心,于是他越不同意越要迁都,勉强的下场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被陈友谅给弄死了。

通过这两次坑上级,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来越多,人也就膨胀了,觉得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汉”这个字在中国是什么含义?正统!“大义”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意思很直白:我是光明正大的汉之正统!占据大义!所有起义军都该听我的!

但他可以自说自话,别人也可以不承认啊。像张士诚、朱元璋等人就绝对不会俯首称臣。

接下来就是那场决定命运的鄱阳湖大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载入史册!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当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伙子有两把刷子,硬是把城给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马呢?六万!也就是,陈友谅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这给朱小哥点赞!

硬打了八十多天,没打下来!此时他的一生之敌朱元璋率大军来救,于是陈友谅退到鄱阳湖,决定在此一决胜负,确定谁才是中原霸主!

刚开始的时候,陈友谅是占着上风的,毕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双方战争设备的对比就像现在的航空母舰对渔船。

然后,朱元璋的神助攻来了!湖上刮起了东北风,而且风很大。还记得吗?陈友谅的大船是锁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断下令火攻,陈军就这么被烧了!

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看了他的经历,大家会发现陈友谅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一个是弄死两个上级太容易,让他产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错觉;二是不看《三国志》。

要是看过《三国志》,他就会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而他比曹操更惨一点,曹操有重来的机会,他没有。


缥缈峰下一粒沙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依靠战功升至元帅。



陈友谅是湖北渔民家出身,在家排行老三,当时的渔民大多数衣食住行都在船上,既很少与外界交流,有一次一位江湖术士看到他,对他家里人说,这个孩子以后会大富大贵,随着元末各门各派的的农民起义的爆发,陈友谅便参加了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

不过陈友谅做了统帅以后,在其人情味上,显得很无情无义,也许主要因为幼年遭受贫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经历让陈友谅留下了阴影,也给他带来了异乎常人的出人头地的渴望。于是,在这种渴望下,人情味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那些阴影中,他不难对这个给他冷眼、嘲笑的世界采取无情的态度,这种思想,也是造成众叛亲离,自取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被陈杀),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

在鄱阳湖上与朱元璋决战时,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但由于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风向,陈友谅并没有占到便宜,处处挨打被动。



数日之后,陈友谅的部队被困,部下将领也多有投降。但是陈友谅依然不想投降,铤而走险冒死突围,结果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头颅,当场死去。

陈友谅作为元末的枭雄之一,从杀死倪文俊(一位背叛主子,投奔陈友谅的将军)开始展露头角,最终与朱元璋分庭抗礼公正天下。他在发家的过程中凶狠而阴险,杀伐果断。但这也导致手下多有叛变,《明史·陈友谅传》中有一句评价:“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野史官人


历史上的陈友谅,性情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都是强硬多疑、好弄权术之人。为政,在湖广地区,政绩不错,严厉打击豪绅、贪官污吏,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军事上,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文化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湖广地区兴起沔阳三蒸文化。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刻,陈友谅在长江以南大力发展势力,成为唯一可以与朱元璋对抗的枭雄。而陈友谅本人,性格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朱元璋治理天下有一套,把老百姓管的服服帖帖的,而陈友谅也是如此,因而至今、在湖北地区仍有陈友谅的遗址。

但陈友谅的权术、相较于朱元璋又是差了些,性格多疑、暴躁的程度又比朱元璋更为猛烈。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这就直接导致陈友谅最终兵败。

自立为汉王

起初,陈友谅跟着徐寿辉抗元,建立了天完政权。这陈友谅也很有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实力渐渐超过了老大。陈友谅是个有野心的人,想要自立称王,干掉徐寿辉。但徐寿辉毕竟是老大,支持的人众多,而自己也只能等待时机。

徐寿辉手下有一个悍将赵普胜,人称“双刀赵”。这赵普胜战功赫赫,为天完政权的建立、发展壮大贡献了许多力量,而且忠于徐寿辉。在陈友谅看来,这赵普胜会是自己登上帝位的一个重要障碍。

恰巧,赵普胜驻扎在安庆,经常骚扰朱元璋的地盘,搞的朱元璋头很大。朱元璋左思右想,想了一个离间计,准备借陈友谅之手干掉赵普胜。于是,就引诱陈友谅的人,让他们告诉陈友谅:赵普胜想要归顺朱元璋,意图叛乱。

陈友谅一听,顿时起了疑心。而这时的赵普胜也是大意,总觉得自己帮了陈友谅大忙,自己功高无量,对陈友谅露出了傲慢的情绪。陈友谅的疑心更加重了,最终设计杀掉了赵普胜。

这样,在登基称帝的路上就少了一个障碍,而朱元璋也很开心、应天府终于少了个对手。接着,徐寿辉基于自身考虑,准备迁都龙兴,陈友谅极其反对。

但徐寿辉坚持迁都,并临时驻扎在陈友谅的地盘、江州。这下,陈友谅感觉时机成熟了,老大在自己的地盘,这不是羊入虎口吗?于是,假意逢迎老大,直接把徐寿辉的部队干掉了,做起了曹操的行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

过了没多久,陈友谅感觉要自己当皇帝。这天天借着别人的名义干活,有啥意思,不如自己直接当皇帝得了,名正言顺。很快,陈友谅找了机会,让几个壮汉把徐寿辉的脑袋敲碎了,自己在采石五通庙顺利登基,成为汉王。经过了这么多波折,陈友谅的帝王梦想终于实现了。

与朱元璋斗争:中计大败

元末时期,在长江流域,分布着天下最强的三大势力。长江上游陈友谅,下游张士诚。而朱元璋恰恰在中间,上下游面临强敌,周围也是面临其他割据势力。陈友谅审视着天下局势,想出了一个干掉朱元璋的好计策。

陈友谅联合张士诚,上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的应天府必然沦陷。朱元璋听此消息,文武百官顿时惊慌无措,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实力最强的两股武装,如今合力反抗朱元璋,恐怕应天府(南京)是保不住了啊。

朱元璋也是心急如焚,这时看到刘基沉默寡言,似乎有什么对策,马上请教刘基。刘基说,这陈友谅自立为王,把天完政权的人搞了个遍,自然内部势力已经削弱,所以我们应该极力攻击陈友谅,干掉他,那么东边的张士诚就不是问题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还是老基说的对啊。于是,让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去江东桥,接着用伏兵干掉陈友谅。

陈友谅接到老友康茂才的亲笔信,心中大喜,这老康知道自己的实力啊,要帮我干掉朱元璋。接着,带兵直接赶去江东桥,但一去,却看见江东桥是石桥,不是木桥;陈友谅大声呼唤好友,也没人答应。

一向老谋深算的陈友谅,终于知道自己上当了,中了朱元璋的伏兵,最终大败。朱元璋乘机进攻大汉政权,一举攻破安庆。直达江州。

与朱元璋斗争:大战鄱阳湖

面对接连的败仗,陈友谅气急败坏,想当初自己反抗元朝时百战百胜,实力远强于朱元璋,但如今朱元璋这么猖狂,快把自己的大汉疆土吃完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六十万精锐大军,进攻南昌,给朱元璋点颜色瞧瞧。

这南昌小小地方,面对六十万军队,硬是撑了三个月,最后朱元璋率军支援才解了南昌之战。陈友谅撤出部队,准备向鄱阳湖进军,最终于朱元璋的大军相遇,拉开了鄱阳湖大战的序幕。

陈友谅的水军,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部队,战舰巨大,在鄱阳湖上游刃有余。而朱元璋都是些小船,难以匹敌。几番下来,朱元璋军队损伤极大。

正在朱元璋情绪低落的时候,鄱阳湖刮起了东北风,这让朱元璋想起了三国里面的火杀赤壁。而陈友谅也是大意了,竟将自己的所有巨舰都用铁索连起来,所有船都连成了一片,这不正是曹操的做法吗?

朱元璋哈哈一笑,立即火烧陈友谅,最终陈友谅惨遭失败,自己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了。自此一战,陈友谅自己也丧气了,军队士气也随之大跌,便决定坚守不出,打防守战。

打防守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草不足。几十万大军天天蹲在鄱阳湖,一天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粮草,时间久了,陈友谅也守不住了,准备商量着、突围鄱阳湖。

本来开个会,大家相互讨论也挺正常的,但哪知这一讨论,竟然把陈友谅的两位大将左、右金吾将军弄走了,直接投降朱元璋了。陈友谅的军队士气更加低落了,最终决定奋死一搏。

于是,汉军与朱元璋的部队在泾江口发生战斗,大战了一天都没有摆脱朱元璋的围剿。陈友谅急不可耐,就亲自出来指挥军队。这陈友谅也是火气背,头刚一伸出,就被飞箭射中。陈友谅一死,汉军立马土崩瓦解,大汉国也就随之没落。

结语

陈友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有不俗成绩的。但作为统治者,他也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多疑的性格让他在多次战役中,错失战机,最终敗于朱元璋。

从客观上来说,陈友谅的才能、帝王术,是跟朱元璋差不多的。假如陈友谅没有遇到朱元璋,那么元末的天下应该会是陈友谅的,毕竟在当时的势力来说,就只有陈友谅能跟朱元璋抗战,而胜出的人,自然就会是将来的天下帝王。


岁七夸父


陈友谅是朱元璋的劲敌,朱元璋起初有个带数字的名字叫朱重八,他也有个带数字的名字叫陈九四。他比朱元璋大8岁,湖北沔阳打渔出身;本来是谢姓家族,因其祖父陈千一当了陈家的上门女婿,从此以后姓陈。他和朱元璋都崇拜刘邦,却崇拜汉高祖(汉太祖,陈友谅的庙号也是汉高祖),建国号为汉。可最终他成了元末的项羽,朱元璋成了元末的刘邦!



出身贫苦,喜好学习,有远大志向

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出身遭遇很相似。但陈友谅从小就有志气,而且比朱元璋家有钱。他小时候以打鱼为生,经常待在渔船上,一身的鱼腥味儿,常常被人厌弃嘲笑。他因为贫穷,遭受周围人的冷眼,形成孤僻的性格, 几近陷入绝境的人生更加让他渴望出人头地。

据记载,陈友谅自幼刻苦,爱好读书,善于兵法。因为是学霸、武侠他还做了元朝的公务员。他有一个特长,就是力气大的惊人,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习武,有远大志向。

陈友亮勇猛心狠手辣,性格强硬多疑。

1、杀上司倪文俊

1351年,卖布的帅哥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本义是盖过大元一头,结果却是天要你完的悲剧。陈友谅曾投靠徐寿辉的手下倪文俊,倪文俊从小跟陈友谅都是同行——渔夫。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想搞掉徐寿辉,结果被徐寿辉撵的没法,只有投靠了自己的小老弟陈友谅。陈友谅却趁火打劫,要他的命夺了他的兵。说自己杀倪文俊,是勤王,替皇帝徐寿辉平叛,并自称宣慰使。

2、多疑害死赵普胜

从此,陈友谅霸气勇猛扫荡元军,得两湖望两广,天下群雄唯陈友谅最强。朱元璋看到陈友谅那么强,就玩起了反间套路。说陈友谅的铁哥们要投靠朱元璋。陈友谅这人猜忌心强,又特凶猛阴险。上了朱元璋的当,给自己的兄弟亮了个大招。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假借会师的名义,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去找赵普胜,赵普胜准备鸡鸭鱼肉,还有烧羊迎接陈友谅。结果这个“双刀赵”刚一上船,就被陈友亮一刀劈,连个鸿门宴也没混上。

3、杀顶头上司徐寿辉

陈友谅看不起徐寿辉,颜值高就当皇帝,这让实力派的陈友谅咬牙切齿。陈友谅就想做曹操,让徐寿辉当汉献帝。在徐寿辉迁都龙兴,他命士兵埋伏在徐寿辉的必经地江州城外。然后装模作样将徐寿辉迎入城中。从此,陈友谅“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汉王,利用徐寿辉的招牌,攻占大片城池。徐寿辉没有利用价值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汇报,又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他立刻称帝,立国号汉,改元大义。

徐寿辉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刚愎自用,不听猛将兼发小张定边的建议,几乎全军覆没

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铁,后来兵败朱元璋。老朱让他假投降坑陈友谅。结果,陈友谅信老铁。张定边怎么说,陈友谅就是不听,致遭江东桥之惨败。

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仅以身免,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行宫,张定边哭谏不纳,而分兵令其攻安庆而无功。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以少胜多战胜了陈友谅。按照正史记载双方兵力60万:20万。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人制作高几层的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60万。学习曹操将船舰相连,于是朱元璋就学了诸葛亮——火攻。他听信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的诈降,不知敌方为缓兵之计。围城85日,坐等敌人20万援兵到来,当敌人兵临城下,只好撤围而入鄱阳湖,朱元璋之兵早已等候他多时了。张定边拼死突围,无奈身负重伤,陈友谅被箭射的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