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人说:古瓷片是开启瓷器收藏的金钥匙?

老知青183633304


这话说得有理!

学习古陶瓷,除了深入理解制瓷原理和器物时代背景外,必须对古瓷器的实物烂熟于心,达到准确区分新与老、优与劣,艺术程度的高低。而古瓷片正是获得对古瓷各个方面具体特征深切体会的有效途径。

要想提高古陶瓷的鉴赏能力,必须尽可能多地上手、感受真品,明确各年代、各窑口、各品种的特征和异同,也要弄清楚瓷片表象后的工艺特点。古今瓷器的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工艺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除直观方面如器型、纹饰等外,有些方面往往随工艺而发生变化,如胎釉配方、成型技术、装烧工艺等等,会从细部表现出差别。收藏者经常说的上手,就是对局部的细致观察,对不同工艺在器物表面的呈现,会作出正确的判确。古代文献和一些学术著作上的描述要能够与实物对上号。比如什么是天青色,什么是梅子青,分别在多大的呈色区间? 石灰釉和石灰碱釉的区別? 不同窑口支钉的差异? 非常多的理论问题,对应上实物,便能获得更多的体会,更深的理解。

玩瓷片的朋友都知道,历史遗存的瓷片种类大大多于残件,残件的种类也远较整器丰富。玩瓷片能使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瓷器种类,这样可以大大拓展我们对古瓷了解的广度。接触多了,通过建立标本资料库,进行相关性的排比,会深化相同品种的纵向演进关系,以及同时代不同品种有机联系的认识。从而从个别跨向整体,找出瓷器演变的规律,揭示历史的客观和器物的真实面目。

假如我们没有能够大量接触真实的器物和标本,只是简单地按图索骥,忽略了细部特征,那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会产生本质上的差别,收藏古陶瓷就失去了真实的底线。

所以说,古瓷片是开启瓷器收藏的金钥匙!

最后还想强调一下:古瓷片一定要求真,千万不要低估了仿赝者的能力,还要提防"苦肉计",木头钥匙是开启不了收藏之门的!

2012年12月,在澳门中信拍卖会中,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瓷片拍出了2875万元


瓷海一叶


为什么有人说:古瓷片是开启瓷器收藏的金钥匙?同样是学习,为什么不从真实的残片开始?


所有说“古瓷片是开启瓷器收藏的金钥匙”的人都很难成为“瓷器收藏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瓷片收藏家”而已,因为“古瓷片”那点信息量对古瓷器而言,既微不足道,又驴唇不对马嘴,不但难有正面价值,负面作用会很大,往往得不偿失。


“古瓷片”的来源之一,无外乎是最有把握的“古窑遗址”的第一手亲自采集“古瓷片”。


即使是这样的“古瓷片”,由于它们全部都是残次品摔成的碎片,无论是釉色、釉质、釉层还是釉面也都与成品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以这些残次品作为标本去找寻完整器,无异于“刻舟求剑”与“缘木求鱼”。


更何况古窑址保存环境与传世器、窖藏器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几百上千年过去,这些“古瓷片”的真正的参考价值和参照意义已几乎微不可闻,你拿着这样的垃圾一样的“古瓷片”,除了幻想着能够“按图索骥”地碰到“千里马”之外,还能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古瓷片”的来源之二,就是所谓的其它出土或传世破碎的了。毫无疑问,这样的“古瓷片”本身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有你考证瓷片真伪的功夫,哪如直接上手完整瓷器来得干脆爽利呢?毕竟玩瓷片与玩瓷器也相差无几,何必多此一举非要先玩瓷片再玩瓷器呢?


毕竟在瓷器收藏中,瓷器的完整性是第一位的,再好的瓷器只要稍有破损,价值立即万不存一,现在硬生生出现了一大批专玩残、破、片的一个新生行业,实在是瓷器收藏行业的一股逆势浊流,虽很汹涌,然无后市,缘无价值,必套无疑。


所以奉劝提问者:“为什么有人说:古瓷片是开启瓷器收藏的金钥匙?同样是学习,为什么不从真实的残片开始?”那是因为有人想转嫁瓷片危机给你,而你所开始的瓷片学习之旅也未必都是真实的,更何况即使都是真实的,也对“瓷器收藏”毫无裨益和好处的呢?


但愿我的忠告能对想一心一意靠残、破、片的“奇思妙想”、“另辟蹊径”和“独门秘笈”发财致富者有一点唤醒意义,不至于“鬼迷心窍”、渐行渐远、消失无踪。一家之言,不足为信,终究何为,一念可绝。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以瓷惠友


关于古瓷片的问题之前曾简单回答过,既然再次提出,就再次探讨一下。

称古瓷片为开启瓷器收藏之门的金钥匙,言过其实。

如果这样强调,容易走极端,一叶障目。未曾用过这枚金钥匙,在瓷器收藏领域登堂入室,卓有成效者,比比皆是。相反,还真没听说过哪位瓷器收藏大家是单靠看瓷片成名成家的。如果有,那也只是瓷片收藏家,而非瓷器收藏家。

勿庸置疑,古瓷片是学习了解瓷器的宝贵教材,但只是学瓷初级阶段的教材。在学习分析古瓷片的过程中,从古瓷片断面了解胎骨、釉层、烧结状况,比看整器更有效,更直观,更易切入要点。但在掌握了这些古瓷特征之后,鉴赏注意力应集中到器型、纹饰等。此外,除非是在窑址出土、年代层次明确的瓷片,否则古瓷片的断代及窑口也非金科玉律,有时甚至更难。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些特征,古瓷片就已经失去了教材的作用,保留的意义不大。

现今古瓷片成了收藏品,而瓷片族也有了颇具规模的群体。但这只是古瓷爱好者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很多名瓷,整器为天价,大多数人只能望瓷兴叹。有件名瓷瓷片保存,作个念想,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所有的名瓷片都收,这样家里宛如垃圾分拣室,毫无美感可言。有人开办古瓷片博物馆,也属极端之举。瓷片进了展柜,不能上手,就失去了作为教材的作用,还不如办瓷片学习班,培训藏友。

玩瓷的老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放在今日,有些过份,但不无道理。瓷器之美,来自造型、釉色、纹饰诸多方面,有缺失,就有遗憾。引进西方的缺陷美的概念,并不能掩饰得不到完整器的失落。众所周知,维纳斯残像很美,但如果当初发现的维纳斯没有缺胳膊少腿,还会有人不遗余力地宣扬缺陷美吗?

古瓷片可收不宜藏。既然比喻为钥匙,入门之后,便失去了作用,交给别人,使更多人能开启收藏之门,方为正道。如果做成吊墜,挂胸前别腰间,何如找块好点的古玉来佩戴,既有品位,又能把玩,说不定还能保值升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卓然堂


瓷片与完整器不一样的。


在路上2760890543587


对于在博物馆瓷器部工作的人员,整天和完整的古瓷器打交道,其他人是没有多少这样的机会,作为一个古瓷器爱好者,通过捡瓷片,学习,买古瓷器已不会上当,由于眼光的提高,目前已不会轻易买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