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钟玲半岁时,父亲离世。

在贫穷的贵州威宁县,顶梁柱的倒塌,就像日光阴蔽不见白昼一样可怕。

面对这样的境况,女孩钟玲的母亲表现出出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强的胆识,来对抗未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钟玲回忆说:“她没有倒下。她一个人带着我,没有正式工作,就是在外面打工。”字字血泪,难以抹平。

终于这个女孩成年了,她也用自己的成功回报了母亲:

  • 清华大学学生
  • 获得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有4段海外交流经历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从贫困山区失去父亲的女孩,到优秀的清华学生,到走出国门的女性学者,究竟是什么支撑着钟玲走了这么远?

生活这么苦,只能学习作乐

小时候家境贫困的钟玲,并没有书上所说的那样“门前车马冷清",而是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安慰。

少年时,人能依靠的是大人是父母。母亲是钟玲所有的精神支柱,母亲之外,还有很多“旁人。”邻居家有一个小孩和钟玲同年,他们看钟玲家境不富裕,母亲又辛苦,人心触动出,必有暖意生。

于是给自家孩子买东西时,有时会捎带钟玲一份。

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给幼年的钟玲开了一扇窗,一扇对世界仍有温暖的窗:

“真的特别感谢他们,他们还会带我到游乐园去,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游乐园。他们对我就像对亲生孩子那样。”

钟玲的母亲,在竭尽自己所能的情况下,开始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怎么思索把幼苗扶正了。

虽然母亲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不深,不过对于钟玲的日常管教她总是很严格,甚至接近苛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要早明事理。学习改成命运,钟玲的母亲在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给了孩子这几个字。

比如年幼的钟玲放学之后回到家,不准出去玩。学习完之后再出去玩还会被母亲骂,这是钟玲的所有少年岁月的总结:学习、一直学习、学习改变命运!

在这样的环境下,钟玲身上拥有了自动抗压的生长模式与坚毅的品格。日以继夜的孤独,耗出来想要拔尖的心性,终于在幼年钟玲身上落下了根儿。

此后,山水无数、只爱高处。

在钟玲初中时,在了解钟玲家境情况后。

钟玲的班主任兼副校长帮妈妈申请到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以后三年,钟玲住校,母亲也在学校,母女二人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有时想想,《烛光里的妈妈》那首歌真的很好听,钟玲和母亲也常在灯光下相伴。孩子做作业,妈妈做着手上的活,一眨眼天也黑了,孩子也渐渐大了。

到高中后,各种学习作业压身。无数的考试背后,是教师与父母共同的期待,是学校给予最大能力的试考。

拼搏正在路上!

之后因为家庭原因,钟玲和母亲来到了云南省,由于高考政策的不同,在云南省,英语听力会提前考两次,取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其中第一次考试时间在高三上学期。

自高二起,钟玲就开始蓄力了。找准自己的弱势慢慢弥补。小县城的孩子,在英语方面自然不如城市的孩子,所以钟玲就从英语下手了。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每天六点多起来背单词、看阅读,回想老师读过的课文,自己也在早晨蹩脚地学读。

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在第一次的听力考试上铩羽而归。努力了这么多天的,竟然没有一丝回报,年少的钟玲不甘、失望各种心情五味杂陈。

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路走了,脚疼却也没有任何结果。

“那时候心里压力特别大,开始天天跟老师哭,老师经常找我谈话,谈着谈着就哭。”

努力的人不会被埋没,它自带光芒。由于钟玲的吃苦与努力,学校给了钟玲一次机会——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自主招生。

那是自强计划落实云南的第一年,也是钟玲第一次踏出云南,有幸去看外面的世界。

“当年自强到我们是第一年,我不知道啊,我就以为是自主招生嘛,我说怎么考得上?”她曾经的目标也只是“考不到北京那么远,能考复旦就不错了”。

云南的大山太远了,远到能出来就不奢望太高,偏偏人生有失去就有获得,无人另外!

钟玲对清华的第一映像就是“大”和“冷”。这一趟,太多的第一次,人生的第一次都在这一趟的路上。与蓝天白云亲密的接触、飞往不知名的山头,去往更远的平原,看从未看过的风景,接触从未接触过的人。

那年冬天的北京天气很冷,自强计划正在清华大学,教室里进行面试环节,屋外是风雪逼人的寒意,屋内是个人命运的风口,看似暖人。

面试完的钟玲并未抱太大希望就离开了,回到学校。继续漫长而又艰难的备考,直到班主任告诉她,她面试过了,可以获得降分40分的幸运。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漫长的学习生涯终于有了一道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我当时确实感觉有些意外,开心还是有一点的,但总体还是很淡定。”获得自强计划的名额之后,钟玲开始变得“有信心”。此后更加埋头向前,不分朝夕。

即使有40分降分的鼓励,还有几百分需要自我实力的加持。

对钟玲来说,不可谓不难。

就这样,漫长而又难熬的高三,在一张张试卷和无数个早晨中流走。当年九月,钟玲再次回到清华,而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名清华本科生。

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初到清华的钟玲,内心害怕。带着小地方的懵懂、自卑。

“比如说上网这样简单的事情,只是电脑连网线这样的事情,我就问了好几个人。别人看起来很白痴的问题,我却也什么都不会,完全是那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还是比较痛苦的。”

幸运的是,钟玲总能跨出第一步,去请教别人。这一次仍然一样,钟玲得到了很多身边人的帮助。

刚来清华,钟玲和身边的同学们格格不入。

上课时,老师讲到简单的ppt,她不会。

高数积分,她听不懂。

为此钟玲还打过电话,跟母亲诉说自己压力。母亲只是安慰与鼓励,坚强的钟玲知道,如果一直这样就会被学校抛弃,自己也会白走了高中的路。她想起了考取清华时,当地县长送来的牌匾:“天道酬勤。”

钟玲一下子就被点通了,只要有不懂的,她就追着老师问。

一次不行问两次,坚持不懈。很多身边的人连带着大一两届的学姐们,都被钟玲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主动帮她。

大一结束后,钟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只要交作业,爱学习,并努力探索,在清华是不会被退学的。”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如果你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你千万要走出去,不要害怕,一定要请求他人的帮助。”钟玲如是说。

是的,很多人都迈不开张嘴的那一步,钟玲不怕。不会我就去学,学了再说。带着这样的状态和节奏,钟玲一步步的从全系倒数走到了全校前20名,最后到专业的第一。

“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并不是能力不够,只是我们接触的教育资源不够好,我们能力足够,只要自强不息,终究会天道酬勤。

在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钟玲如是说道。

风雨清华路:幼年丧父,被没文化母亲养大的女孩,成清华优秀学生

她从偏远山村走来,因为自强计划,获得了进入清华的机会,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清华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得主。

此后,越发努力的钟玲在研究与学习期间,曾4次出国进行交流学习。

这一路走来,少年褪去青涩,披上铁甲。此心一如既往,必得逍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