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12月8日,全球橋樑界的目光都投向廣西平南三橋。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架及結構工程分會,中國公路學會橋樑與結構工程分會主辦;廣西大學承辦的世界大跨度拱橋建設技術大會平南三橋項目現場觀摩會舉行。數十位國內外橋樑專家和學者以及交通領域的老領導現場參觀考察了這座在建的世界第一拱橋。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建設中的平南三橋

國家交通運輸部原部長黃鎮東、原副部長鬍希捷,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大學黨委書記劉正東,自治區人民政府原副主席袁鳳蘭,清華大學聶建國、張建民院士,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謝禮立院士、廣西大學鄭皆連院士、林同炎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鄧文中院士,以及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等著名高校的院士、《橋樑》雜誌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出版單位的主編,國際拱橋大會永久性學術委員會主席、院長Bruno Briseghella等德國、克羅地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大學、建築事務所專家等80多人在南岸現場參觀了項目概況及塔架、拱肋吊裝施工工藝,在監控指揮中心瞭解項目信息化建設情況,在北岸現場考察了地連牆及卵石層注漿施工工藝。貴港市副市長農卓松、平南縣長周仕志參加觀摩會。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黃鎮東、胡希捷、劉正東、袁鳳蘭等領導嘉賓、中外專家現場聽取講解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外國專家瞭解平南三橋建設情況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外國專家聽取工作人員介紹

平南三橋全長1035m,主橋為575m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其中引橋為單箱六室預應力連續箱梁。大橋的建設,開創了在不良地質條件下修建大跨徑拱橋的先河,建成後將變成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成為世界拱橋發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及中國橋樑國家新名片。在建設過程中,首次在大跨度拱橋上採用卵石地層注漿加固和圓形地連牆套箍約束的複合性拱座地基方案,充分利用卵石覆蓋地基的地基承載力,解決了北岸基岩埋置較深的難題,減少約6萬方卵石層的開挖以及混凝土的澆築,減少投資2500萬元,為今後在同類型複雜地質修建同類型拱橋提供重要參考。項目採用具有集中控制功能的橫移式纜索起重機等拱圈節段快速安裝技術,實現一天完成一個節段的高效安裝,降低安裝作業風險。塔架位移智能調載糾偏技術解決了200米高全固結吊扣合一塔架的位移問題,實現將塔架位移在纜索起重機吊運過程中控制在20mm以內。過程最優、結果可控的扣索一次張拉技術,實現拱圈安裝過程變形小、索力變化小,合攏松索後線形與目標線形偏差小。
監控指揮中心和混凝土集控中心,具備安全監管、生產調度、智慧辦公、智慧展廳、物料管理五大職能,構建了“兩中心五職能”的信息化管理格局。項目應用鷹眼監控、塔吊監控、深基坑檢測、混凝土智能溫控等系統,對施工現場、物料管理進行全覆蓋、零死角監管;將BIM+技術應用到施工各個環節,形成事先模擬、過程指導、成品檢測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作為科技團隊的帶頭人,鄭皆連院士首創《基於影響矩陣原理的鋼管混凝土斜拉扣掛一次張拉計算理論》,以過程最優、結果可控為目標,有效解決大橋拱圈線型控制難題。他還組織開展了密閉空間內可灌性差的砂卵石層固結灌漿技術研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研究、新型斜拉扣掛纜索吊裝系統設計製造技術研究、C70高性能混凝土製備與灌注、管內混凝土全過程真空輔助四級連續泵送等十餘個科研攻關課題,已經獲得施工纜索吊塔架位移控制系統及使用方法等9項專利。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專家交流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觀摩學習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經驗介紹

專家們對廣西交通投資集團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堅持科研走在施工前,大投入開展《超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的工程材料、設計、施工及裝備的創新與示範》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讚賞;認為項目充分發揮各參建單位創優創新工作的積極性,使整個建設過程始終保持良好發展。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參加觀摩活動的專家集體合影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紅豔的三角梅見證大橋的建設


(文/鍾健 盧昱冰 圖/曾國陽 韋挺松)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吸引了全球橋樑界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