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西安是一座极具历史感的城市,曾经有十多个王朝都在此前后建都,而到了唐朝时期,繁华的长安城更是闻名于世界。虽然在岁月洪流的不断冲击下,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长安已经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环,但是如今的西安依然有很多沉淀着历史文化的地方,那种沧桑而又厚重的气息,正是古都西安的独特魅力。在我看来,西安的一切好像都和历史相关,不仅仅是史书上的文字和这些比较出名的名胜古迹,甚至在一些阡陌交通的巷道,都深藏着一段历史故事,今天我和小姐妹去探寻的就是和平门附近的一条古街巷——下马陵。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下马陵全长是800多米,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而且“下马陵”这个街道名字跟西汉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着莫大的渊源,它就是董仲舒了。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它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理论。公元前104年病逝于家中,葬于此处,汉武帝为了为了表彰它对汉王朝的贡献,有一次路过它的墓地时,特地下马致意。从此之后,官吏军民不论是骑马还是坐轿,每行至此,特意下马,以示崇敬,所以就有了今天的“下马陵”。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我们沿着城墙从文昌门往和平门方向走,导航显示我们已经到达了下马陵,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城墙根下的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街巷,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出现了一个疑惑:我们不会来错地方了吧?怀揣着疑惑,我们继续往街巷深处走,终于看到了“下马陵”的路标,原来我们到的地方真的是下马陵,只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散发着古韵而是显得很普通。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虽然并没有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但是下马陵的环境却非常清幽,街道旁生长着很多茂盛的树木,把阳光都遮挡了起来,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浓浓的绿荫也会为人们遮挡住火辣辣的太阳。此处的居民楼外面的墙上也爬满了花枝和藤蔓,藤蔓青青,花枝娇艳,微风吹动着绿色,有一种岁月静好的美,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想必也是非常幸福吧!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在这清幽的街巷中,还坐落着一些特色小店,为这里增添了文艺的气息,比如这家紧闭的店门,屋檐下挂着三个小小的红灯笼,店的门匾上写着四个古典的大字,无奈我们才疏学浅,只依稀觉得最后一个字是“馆”,并没有认出店的名字,不知道哪位学识渊博的人能否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字吗?在这家店的旁边,有一个很清新的咖啡店,店门外有一株葡萄树,门前的地上则铺着绿色的地毯,另一侧还放着两张桌子和几张椅子,让那些逛累了的人可以稍作休息,或者约上三五个好友,来这里谈天说地。点一杯咖啡慢慢地品味,欣赏着城墙下来往的人群,让你忙碌的身影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有所放松。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再继续走,有一家很有意思的店,名为“猫矛昴茂”,这家店看起来像是一家猫咖,我们在窗户里看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猫,不过它盯着我们的眼神有点凶,是怕我们偷它家的东西吗?猫咖之后有一家名为“下马陵二号”的店,我们还以为这是可以参观的博物馆之类的,结果走到门口才发现,这其实是一家饭店,于是赶紧尴尬地走开了。不得不说,虽然下马陵的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它的历史底蕴,却还是存在的,这里的店铺风格和店铺名字,都多多少少带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红色大门前,上面的红色木匾上写着“长乐村”,看来这些居民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是长乐村了,大门昔日的“芳华”已经褪去,如今显得有些老旧,无奈感慨“谁也逃不过岁月的惩罚”。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随后我们向东走了一小段后,抬头望到了一个景色很美的院子,院子内的竹子和树木已经爬出了墙外,院墙也是古香古色的,我正感叹这是什么地方,怎么可以这么美!小姐妹说这就是董仲舒墓。走过去后,果然发现一块白色的石碑上写着“董仲舒墓”。董仲舒墓应该就在这个院子内,但是可惜的是,因为董仲舒墓位于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内,长期被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做摄影室,所以不对游人开放。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院子的红色小门看起来斑驳沧桑,有些地方甚至都褪色掉漆了,门上还有灰尘的痕迹,看起来已经很久没人管理了,抬头望去,屋顶的绘画也已经开始褪去了昔日的亮丽光环,虽然看着似乎有些苍凉孤寂的感觉,不过从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历史年轮下所沉淀出来的厚重和古韵之美。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从门缝中看到的景色并不详致,只隐约看到一个古典的房屋被掩映在茂盛的树木中,房屋的中间还挂着一个大红色的灯笼,要是能进去的话,真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也希望这样的地方能够得到妥善管理,因为从外面的情况来看,这个地方好像真的被遗忘或者遗弃了,可能因为西安的古墓遗址太多了吧,这些不出名的没有被重视起来。这时候有一位路过的老奶奶看我们趴在门缝上看,也跟着过来趴在门缝上向里望了一眼。这样的遗址,显然已经成为老西安的生活里最珍贵的城市记忆。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再往前走,就到了和平门,这条充满历史故事的路就走完了,在这里随手拍一张照片,都可以拿来当壁纸,茂盛的树枝横跨在街道上方,宛如一个清凉的绿色长廊,沧桑的烟灰色城墙和绿意盎然的枝叶交织在一起,有一种历史和文艺相结合的独特之美。我想,要是能和喜欢的人牵手漫步在这样清幽、雅静的街道中,肯定是非常舒适浪漫的。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关于下马陵,其实我们在高中的语文的课本上也有学过,只是当时语文老师没有重点去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我想很多人都有印象,大诗人白居易在这首长篇乐府诗中,竟然把下马陵写成了“蛤蟆陵”。那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的诗句我现在都还历历在目,其实这里的“虾”通“蛤”。原文的意思是白居易曾遇到了一位住在长安城的女子,女子告诉白居易,她的家是在“下马陵”,而陕西话的“下马陵”和“蛤蟆陵”同音,白居易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地名,便写为了“虾蟆陵”。

从这以后,虾蟆陵便闻名遐迩,明代时期这里还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留恋的地方之一,而几经流传以后,“下马陵”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就渐渐变成了有点降格的“蛤蟆陵”。当然了,作为陕西人,我还是很喜欢我们本地方言,而“蛤蟆陵”这个有意思的名气,也就成了我们陕西人才懂的梗。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汉武帝曾步行的西安老街,名字原本高大上,却因陕西话被“降格”

而今天的下马陵,白天虽然没什么人,但是晚上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里聚集了各色美食和许多有情调的咖啡小店以及不少高颜值的小酒吧,晚上来这里逛,食肆美食飘香,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你的食欲,小酒吧里墙面上的小隔架放着各种精致的美酒, 这样的格调对于不喝酒的人都是一种诱惑。酒吧里散发出来的灯光和与厚重的城墙相映,这座老城的记忆就像在眼前闪过。随着古城的兴衰更替,而下马陵的故事自然也会一直讲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