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诗意山乡美如画 莆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点亮”幸福生活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景,精致的,苍茫的,婉约的,壮阔的......而乡村的美景有些不一样,它有一种日常的“普通美”,恬静的美好让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居身后,希望的田野上,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现如今,行走在莆田的乡村,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荒地上建起休闲公园,农家院里笑语欢声......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奋斗中,勾勒出一幅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图景。

  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木兰溪怀里的“文化绿洲”

诗意山乡美如画 莆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点亮”幸福生活

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民居

木兰溪绵延莆仙大地,孕育了灿烂的莆仙文化。沿岸星罗棋布的村庄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显得低调而又耀眼——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它原是一个位于溪心的“岛村”,后又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半岛”,山清水秀而又人文荟萃,被誉为“文化绿洲”。

园头村全村面积只有4.8平方公里。木兰溪流经该村时,环抱村里的两座小石山绕弯而过,使得村庄形成依山傍水的半圆形半岛。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锦煜介绍,木兰溪流经园头村境内约2公里,木兰溪防洪工程仍在施工建设当中。

张锦煜告诉记者,很早以前,园头村是一个“溪心岛”,那时溪水沿着村庄南侧流淌,后来湍流朝北往后山村方向又冲出一条溪道,过园头村到下游处河道又合二为一,如此将村庄置以溪心以致成“岛村”。“后来北面河道渐渐成了主河道,堤坝修筑后,木兰溪水便完全沿着现在的走向往下游流淌,村庄于是就成了一个半岛。”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前村民进出村庄基本走水路,摆渡船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张锦煜说,后来在华侨的捐助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终于在木兰溪上修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园头桥,村里的交通这才有了改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拱桥又遇到了交通瓶颈,于是前些年在石拱桥旁又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一旧一新两座大桥平行横跨在木兰溪之上,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成为时代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而张锦煜口中所说的木兰溪古时旧河道所处位置的土地,早些年在勤劳的村民们的开垦利用下成为了田地,如今又成了推动园头村发展的“聚宝盆”和一张新“名片”——一块面积达上千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据了解,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2012年开始,利农集团莆田公司在园头村创建了1100亩土地面积的利农现代农业综合园区,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生产优质绿色蔬菜,是华亭地区目前唯一的蔬菜生产基地。

在园区旁边,一片统一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楼房外白色墙壁上的彩绘画增添了人文气息。张锦煜介绍,园头村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村、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联排别墅房屋42套,以及勤廉广场和新建区广场,新修了侨乡路、幸福路和环村路。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道路两旁的绿化显得简约而有韵味。

眼前的一切——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画卷。“园头村几经历史沧桑,这些年随着木兰溪的综合治理,增添了木兰溪景观带和田园风光,木兰溪怀里的这块绿洲将更加绿得醉人!”张锦煜说。

据了解,园头村现有户籍人口3000多人、900余户,龚、陈、黄、曾、张、许为主要姓氏。“园头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分散在国内各省市户籍的乡里人,其人数不亚于留守本村的常住人口,因此素有‘三个园头村’之说。”张锦煜说。

“文化”是园头村最耀眼夺目的一张“名片”。张锦煜介绍,园头村文化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五代,龚氏迁居园头村,繁衍生息。宋绍兴八年(1138),龚茂良登进士第,以年十八誉称“榜幼”,后官拜参知政事并代行宰相职。到了明代,园头村境内便聚集了十多个姓氏“先民”。古时,园头村内讲学之风盛行,人文荟萃,流传下“一家四贡元”“一门五俊秀”等官宦才俊的佳话。

到了现当代,园头村依旧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科技界、文学界、军政界等领域的名人辈出。”张锦煜说,至今全村走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界名人百余人,如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原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云里风(笔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曾朝煌等。

此外,园头村境内还保存有众多的文化古迹,被列入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8座近百年历史的古厝被列为莆田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加以保护。

科举文化、华侨文化、古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正是因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园头村享有“文化绿洲”的美誉,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夸赞。原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教授在《木兰溪怀里的绿洲》一文中对园头大加赞扬:这里绿洲,不仅是因地处溪心、绿树成荫大自然的绿洲,而且含有“文化之意”的绿洲,一个小村竟能培养出如此多出众人才,且璀璨夺目,确是太阳底下一块引人注目的绿洲。

宛若童话世界!湄洲岛近万平米3D彩绘即将呈现…

诗意山乡美如画 莆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点亮”幸福生活

湄洲岛景区内的3D墙绘

逼真的海底世界,唯妙唯俏的山水画,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这几天,国家旅游区湄洲岛不少景区建筑及民宿出现了大型3D墙绘,成为岛上一处新的靓丽风景线,引得游客和岛民纷纷合影留念。

据湄洲岛共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湄洲岛对外形象,丰富湄洲岛城市色彩,近期,湄洲岛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着力打造岛上3D彩绘新景点,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尝试。此次彩绘工程充分利用三佛山、相思岭隧道以及东环路莲池段部分临街民宿的地理优势,邀请莆田市油画产业协会专业人士设计创作,共绘制墙体画3面,面积约1000平方米;隧道2条,面积8600多平方米,预计投入107万元。彩绘工程采用3D绘画,结合湄洲岛海岛特色,勾勒出湄洲“美丽乡村”建设蓝图,为湄洲岛增添“人在画中行”的彩绘新景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近年来,湄洲岛通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打造“人文景区”品牌,不断提升艺术品位。目前,岛上建筑立面彩绘工程尚在施工当中,但已经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专门来湄洲岛写生或摄影的游客,都被这一新的风景线深深吸引。

仙游开了一家"乡愁记忆馆" 近千老物件成稀罕货

诗意山乡美如画 莆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点亮”幸福生活

仙游“乡愁记忆馆”中收藏的老物件

近日,由仙游县书峰乡西黄村精心打造、供公众免费参观的仙游县首个乡愁记忆博物馆——“四黄乡愁记忆馆”甫一试开放,就吸引不少人前往探访。四黄村村民黄建忠乐呵呵地说:“住进了四黄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区里联排气派的新家,家里传了几代人的农具老物件舍不得丢,又搬不进新居。这次乡村联手开了个乡愁博物馆,这些老物件有了去处,得以留住过往的记忆。”

“留住乡愁,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此次乡村引导村民建成乡愁博物馆,就是为了留住乡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书峰乡党委书记张春志介绍,在村民们集中入住现代化的社区型新村时,许多村民家中的老物件不便带入新居又舍不得丢弃。因此,乡里和村两委干部因势利导,集中安置的吾田自然村村民自愿无偿把修葺一新、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百年集体祖厝贡献出来,用以打造以传承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四黄乡愁博物馆”。

四黄村村主任黄镜平介绍,全村群众相当踊跃,特别是留守老人纷纷捐献老物件,一个传一个,不断搬出来。现在收藏的老物件中不乏上百年历史的古书、古钱币、木质水车、老式手动纺车、石磨、犁耙、摇篮等。

78岁的大爷黄元尾拿出了年轻时亲手制作的斗笠。他说:“这是当年我跑到山上砍回竹子编的。小小斗笠是过去种田必不可少的随身物,现在派不上用场,但这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它见证的艰苦生活值得好好回味!”

黄大娘主动捐献了已有近80年历史的织布机。曾经有人出高价购买,她一口回绝。她说:“这个织布机承载了男耕女织时代的苦难、欢乐等记忆,我要将它捐给村里,让它成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见证。”

古色古香的乡愁记忆博物馆位于四黄村部附近,馆内设有古乐器区、陶艺用品区、传统生活、农业生产四个区域,抬脚进馆宛如时光穿梭,近千件展品真实再现了山民村居的生活场景。特别是青黛印染体验馆,将旧物展览和动手体验结合起来,巧妙地将村里最具特色的青黛产业发展和印染展示、体验结合起来,勤劳的老四黄人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勾起无数记忆。来自仙游县城关的游客谢艳莉激动地说:“这个乡愁博物馆连接了那些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老地方,仿佛失去的时光被冻结,我在这里找到了幼时的家的感觉。”(稿件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莆田文明网综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