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封面图|洪承畴担任大明蓟辽总督时画像

文|大秦之歌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十四日,多尔衮正式任命洪承畴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让他全权负责招抚江南一带的抗清势力。八月初,洪承畴走马上任来到南京,正式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清军攻占南京之前,这里有一个短命的南明皇帝,叫弘光皇帝,也叫弘光政权。这个政权是在大明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之后,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发起成立的。崇祯皇帝死后,国家没有皇帝就等于没有主人,大家惊慌失措之时,也不忘赶紧给自己弄一个新主子。

在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中,史可法选中了年轻有为、贤明勤奋的潞王,准备让这个人登基当皇帝,领着大家一起抗击满清。但就在他打算实施时,凤阳总督马士英逃到南京。这个人是个大太监,职务略比史可法高一些。而且大明的太监,都比较擅长权谋,他认为史可法选的这个潞王虽然贤明,但不靠谱,跟崇祯皇帝的血脉关系离得太远,不适合当皇帝。实际上在他心里,早有一个理想人选,这个人就是福王朱由崧。福王朱由崧确实和崇祯皇帝血缘关系很近,而且是个享受型的人,容易驾驭。马士英选择他有自己的私心,就是要找一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他才能享受至高权力带来的快乐。

可想而知,这种太监控制的朝廷有多么腐败和无能。没有一年时间,十万清军就兵临南京城下,福王逃走,马士英也早早开溜,剩下的大批明朝官吏高高兴兴地开门投降,薙发换服装,摇身一变成了大清的忠臣。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1|陈之遴影视照

陈之遴当时不在南京,所以没赶上投降清军这么大的场面。他是公元1645年5月加入福王弘光政权的,刚一上任,就被弘光帝朱由崧派到福建,去掌管主持福建的乡试工作,为国家选拔人才。就在他刚走不久,清军就来到南京城下,南京城换了新主人。陈之遴听到消息后,急忙跑回海宁老家躲了起来,担心这战火燃烧到自己身上。

过了一年,当他看到很多明朝的同行,降清以后日子过得比以前还滋润,自己也萌生了投降清朝的想法。他找到当时大清的闽浙总督张存仁,表达了自己想投降的想法。张存仁一听心里很高兴,陈之遴的才华在明末有目共睹,而且他也是崇祯十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才华横溢。最关键的是,大清此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抚人心,安抚地方。陈之遴来的真好,可以起个好头。

张存仁又把陈之遴推荐给自己的上级江南总督洪承畴,洪承畴也在百忙之中约见了陈之遴。按照规定,所有的大明故吏一旦投降,都要去北京向大清皇帝承认罪过,要求豁免,然后才正式加入大清,成为清朝的官吏。陈之遴也不例外。所以洪承畴也格外重视,在他去北京之前,作为江南总督,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对这个人进行例行公事的考验。

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陈之遴准备进京朝见顺治皇帝,走之前,他来到洪承畴的办公室,两个人认认真真地谈了很多话题。洪承畴要比陈之遴大十三岁,职务也要比陈之遴大很多。谈着谈着,陈之遴突然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当泄尽明朝秀气。”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2|南明弘光政权的马士英和史可法影视照

不清楚陈之遴是一时兴起,还是在脑子里已经将此事酝酿了很久。也不知道他到底出于何种居心,是试探还是急着表忠心,总之他这句话让洪承畴大吃一惊。

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修建时间长达30年,在大明臣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有近300年的历史。对于陈之遴这种大胆的建议,洪承畴内心震惊,但他并未答应这种荒唐的请求。

那么,为何陈之遴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大明王朝如此恨之入骨呢?他让洪承畴掘了朱元璋的孝陵,到底是处于私情发泄?还是想为自己的新主子表忠心呢?

在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掘坟挖墓是一件要遭万人唾骂道德沦丧的事情,更何况陈之遴还是一个读书人,这么个浅显的道理他应该明白。此外,历史上王朝更替,也很少有新王朝的皇帝命人去掘先朝皇帝的陵墓,相反的,他们会派人继续修缮,精心保护,表达对过去王朝的敬意。远的不说,就拿最近的顺治皇帝来说,他进入北京之后,不但下令对崇祯皇帝、皇后进行了妥善安葬,举办了帝王葬礼。还下令对明朝十三陵进行保护。顺治此举,赢得了北京城很多人的尊敬,大家对满清也顺从了很多。

顺治皇帝尚能善待故明皇帝,陈之遴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掘了朱元璋的孝陵,难道他就不怕背负千古骂名吗?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3|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影视照

要了解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泄尽明朝秀气的这件事,我们还要从陈之遴的家世说起。陈之遴是浙江海宁人,就是“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海宁名门陈氏。陈之遴的父亲叫陈祖苞,当时是顺天巡抚,陈之遴是个标准的“官二代”。

崇祯十年,他以一甲二进士中榜,成为大明帝国人才储备库里的优等生,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他春风得意,准备施展拳脚,好好奋斗一番。但此时的大明朝摇摇欲坠,屋漏偏逢连阴雨。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带领大批清军越过长城,兵临北京城下,朝野震动。陈之遴的父亲成了这件事情的“替罪羊”,崇祯皇帝以“守备不足,坐失城池”之罪,将陈祖苞缉拿问罪,逮捕入狱。

陈祖苞入狱后,作为儿子的陈之遴四处活动,拉关系找熟人,请客送礼,忙活了好一阵子,希望能把父亲从刑部大牢里抢救出来。但此时的崇祯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猜忌大臣,而且手段残忍,动不动就对犯了错误的官员执行死刑,大明很多有才能的官员因此而丢了性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袁崇焕了。

因此,陈之遴四处活动没有丝毫效果,白白枉费了心机和钱财。到最后,他自己也受了牵连,从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被革职,永不录用,等于判了死刑。他的父亲陈祖苞在受冤蒙羞压力之下,也得了抑郁症,自己寻了短见,一命呜呼。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4|洪承畴担任大明蓟辽总督时画像

有野史记载,是陈之遴为了不让判了死罪的父亲连累自己,在得知崇祯皇帝不打算赦免父亲之后,于是起了和父亲划清界限的心思。为了不让坐牢的父亲影响自己的仕途,他打着探监的名义,来到刑部大牢,在狱卒不备时,偷偷地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放入父亲的食物之中,丧尽天良的将父亲毒死在刑部大牢中。

关于陈之遴毒杀父亲这件事情的真伪,正史无从考证,只能似信非信而已。但如果真有其事,那么他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当尽泄大明秀气”这件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此姑且不表。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件事情之后,陈之遴对崇祯皇帝多少应该有点记恨,毕竟是崇祯皇帝搞得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逼得他做出了一些有违人伦的事情。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候会付出很大的代价,陈之遴的成长,可以说是父亲陈祖苞用性命换来的。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5|大清多尔衮摄政王影视照

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陈之遴对大明王朝充满的仇恨,所以当机会来临之时,他便有了“掘孝陵”这样的想法,这是私情。另外,陈之遴作为一个读书人,对当时朝廷内部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也应该有所耳闻。中榜之后,他做了翰林院编修,成天跟大明各种文书打交道,又行走在官府衙门之中,对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耳闻目睹的比较多,朋党勾心斗角,政治腐败,流寇四起,兵祸连年,辽东动荡等等,这一切事情毫无好转,反倒愈演愈烈,表现出朝廷的无能,这让陈之遴非常失望,这应该是愤慨,也可以理解为公仇,私仇公愤加在一起,是陈之遴对朝廷充满仇恨。

但这些只能理解为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尽泄大明秀气”的原因之一。从他敢于对洪承畴提出这条建议来看,也有向清朝当权者表示忠心的意愿在里面。洪承畴当时食江南总督,满清坐镇江南的头号封疆大吏。

陈之遴在没有去北京之前,洪承畴是他见到的满清政府最高级别的官员。但他不知道,尽管洪承畴位高权重,对于“掘孝陵”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说,只怕他还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权利。

先不说“尽泄大明秀气”这样的后果,单说“掘孝陵”这事,弄不好跟大清的“薙发令”一样,一旦实施,势必会造成明朝故人大规模的反叛,对他招抚江南的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如果接受了陈之遴的建议,无疑是自寻死路。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图6|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影视照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很多南京城的老百姓也知道了陈之遴力劝洪承畴“掘孝陵,尽泄大明秀气”这件事,大家认为陈之遴不但人坏了,连心也坏了。对洪承畴的评价就很高,认为他“犹有人心”,是个好官。也通过这件事情,陈之遴在史书上落下了“贰臣”的骂名,即使同朝为官的人,都对他的人品大为怀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