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韩江”考辨

韩江,广东第二大河流,是粤东人民的母亲河,流域包括广东、福建两省二千多万人口地区。但是,对于韩江名称、源头、长度以及流域面积等的记述,有关志书、辞书说法不一。作为较具权威的《潮州市志》、《潮州市水利志》与《辞海》,其说法既不一致,也同样都不见得准确,使读者难信谁是,无可适从。现摘录如次,对照分析考辨,以求能得到较正确的答案。

 《潮州市志》(1995年版):

韩江古称员水,是潮州的主要河道。韩江上游为梅江和汀江。梅江主流发源于陆丰县七星山,从七星山至南琴江处汇合琴江,向东北经水寨汇合五华河,至水口与兴宁河汇合称梅江。至三河坝与汀江汇合。梅江全长305公里,流域面积14000平方公里。汀江发源于福建长汀县上坪,至峰市汇入永定河,经大埔汇合樟溪水、梅潭河,至三河坝与梅江汇合。汀江全长323公里,流域面积11800平方公里。从三河坝至潮州湘子桥为中游,全长110公里,在潮州境内47公里,集雨面积1073平方公里。潮州河段在湘子桥下分东、西、北溪三溪分流入海。(北溪)长30公里,(东溪)38公里,(西溪)长42公里。若以潮州市界为起点计:干流韩江(入市境至北溪口,长31.4公里;西溪33.6公里;东溪13.1公里,北溪17.9公里。四流合计总长96公里。(第184页)

“韩江”考辨

《潮州市水利志》(1998年版):

韩江,为纪念韩愈而得名。东晋至隋称员水;唐至北宋称恶溪;南宋称韩江,也称鳄溪;元明称鳄溪,也叫韩江;至清才定称为韩江。

韩江发源于紫金与陆丰(现为陆河)两县交界的乌凸山七星岽,向北流至水寨河口与五华河相汇称琴江,过兴宁县水口与宁江汇合后称梅江,抵达三河后,与源出福建长汀经上杭、大埔而下的汀江汇合后形成韩江。直至潮安水文站止,流长427公里,集水面积29077平方公里。三河坝至潮州竹竿山一段为韩江中游,竹竿山以下为韩江下游,至潮州湘子桥下游的涸溪塔边,分叉成东溪、西溪、北溪三条水道注入南海,而以东溪为主流。韩江干流全长470公里,流域总面积30112平方公里。北溪长30公里,东溪长38公里,西溪长42公里。(第40页)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

韩江,在广东省东部。北源汀江出福建省长汀县北部武夷山南麓,南源梅江出广东省紫金县白山岽,在大埔县三河汇合后称韩江,南流到汕头市附近入南海。(第2396页)

梅江,韩江支流,在广东省东部。上源琴江,出紫金县白山岽,东北流到梅县松口折向东南,在大埔三河和汀江合为韩江。长约180公里。

汀江,韩江上游,在福建省西南部,源出长汀县上坪山,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和梅江汇合为韩江,长260公里。

韩江之称谓,并非《潮州市水利志》所说那元明习才有称韩江。据饶宗颐教授《韩江得名考》,潮州历史名人刘昉《赠梅州刺史丘君与》诗,有“名德重韩江”之句,则韩江之名,北宋已著称矣。

韩江古称员水,别称除《潮州市水利志》所载的,还有“恶水”、“意溪”(见饶宗颐《恶溪考》)、“东江”(见雍正《广东通志•水利志》)。

韩江源头为南源梅江与北源汀江的说法,似也欠妥。据康熙《潮州府志•山川》载:“韩江,源发汀赣循梅,会为三河。”《古今图书集成》第1333卷载:“三河,在府城西北三百里,其源有三:自汀曰大河,自程曰小河,自漳曰清远河,合流入于海。”

“韩江”考辨

“韩江”考辨

旧志所谓“源发汀赣循梅”,即指福建汀州与广东循州、梅州。“大河”应是今之汀江,“小河”应是今之梅江,清远河应是今之梅潭河。即韩江除北源汀江、南源梅江外,还有一源头来自梅潭河。

《梅州市志》(1999年版)载:“汀江,发源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宁化县的木马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峰市进入大埔县青溪乡的石下坝……达三河与梅潭河和梅江汇为韩江。”(第289页)

这就说明韩江上游有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条河流汇于三河,才有三河坝的地名。三河坝是上游终点、中游起点。

但为何《潮州市志》对韩江源头记述与潮州旧志有异,仅记北源汀江与南源梅江呢?从《梅州市志》中能找到答案。

《梅州市志》载:“梅潭河(古称清远河),发源福建平和县葛竹山和南靖象湖山。原在三河坝汇入汀江后流入韩江,但在三河汇东改河后,直接流入韩江,成为一级支流。”(第289页)

这就明白了:韩江原来“其源有三”,后因梅潭河改道,使其在三河坝上游仅有梅江与汀江两大源流。

但为使人明瞭,为使志书在记述上与前志不矛盾。事物的变化要写清楚。新编志书对韩江源头的变化应有交代,但《潮州市志》在这点上欠缺了。

加以校核可见,《辞海》的记述虽简洁,但很不准确。《潮州市志》与《潮州市水利志》也有一些记述不明了或不准确之处。

请看《潮州市志》记述之误:

第一,没有列出韩江除原称员水之外的别名。作为志书,不把本市最重要的江河古时别称引述出来,是一种缺憾。

第二,没把韩江的源流古今变化讲清楚。旧志已指出韩江古有三源,因而才有三河坝的地名,但后因梅潭河改道而仅存南源、北源,新编志书应说明清楚,才不会与前志有矛盾之处。

第三,没有准确写出韩江源头地点。既然众多志书、辞书对梅江、汀江发源地记述不一,就应讨论考证。或同存数说;或引一较准确说法,比如梅州市有关书刊记述应更切合实际。

第四,长度记述有错,并自相矛盾。一说“从三河坝至潮州湘子桥为中游,全长110公里,在潮州市境47公里”。即干流入市境至湘子桥为47公里。另一却说“干流韩江(入市境至北溪口)长31.4公里”。两个不同数字,最少有一是错的。

第五,一些地名也不一定准确,如“至南琴江处汇合琴江”,《梅州市志》的记述是在北琴江,尚有待考证。

终上所述,我们能否简要地这样记述韩江:

韩江,广东省第二大河流,粤东人民的母亲河,潮州的最主要河道,干流总长 470公里,流域面积30112平方公里。

韩江古称员水,历代有恶溪、鳄溪、意溪、恶水、韩水和东江等别称。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潮州刺史韩愈,宋代始有韩江之称,至明清才定此称。

韩江上游原有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条源流。梅江发源于陆河县与紫金县交界的乌凸山七星岽,全长305公里;梅潭河发源于福建省平和县葛竹山和南靖县象湖山,全长137公里;汀江发源于福建武夷山南麓宁化县的木马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峰市进入大埔县青溪乡的古下坝,再达三河坝与梅潭河和梅江汇合为韩江,全长323公里。因梅潭河在三河汇东改河后直接流入韩江,降为一级支流,故现韩江源流应认定为北源汀江与南源梅江。韩江自三河坝至竹竿山潮安水文站为中游,全长110公里,潮州境内有31.4公里。韩江下游至涸溪塔边,分叉成东溪、西溪、北溪三条水道注入南海,而以东溪为主流。东溪长38公里,其中潮州市境长13.1公里;西溪长42公里,其中潮州市境长33.6公里;北溪长30公里,其中潮州市境长 17.9公里。

以上记述是否准确,有待行家评价。但从志书、辞书对“韩江”的不一致、不确切记述中,使笔者有所感悟:志书的纂修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应认真负责。资料要广征博采,志稿要推敲校核,不能仅由某一方面提供素材就依样抄录。具有权威性的志书如记述不确切,会贻误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