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時,你將面臨哪些風險及併發症?

很多患者一進手術室就會特別緊張、焦慮,導致血壓飆升,尤其是高血壓患者,血壓甚至可以達到220/130mmHg以上,導致腦出血風險明顯增加,只能暫停手術。說到做手術,有多少人能處之泰然、面無懼色呢?當你躺在冰冷的手術檯上,世界一下變得安靜了,幾乎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面對著一個個身穿綠色手術衣,頭戴帽子,面戴口罩,看不到表情的醫生、護士,說著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操作著各種不知名的醫療器械,你除了緊張、焦慮和恐慌,是否想過,接下來可能會發生哪些風險及併發症呢?

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時,你將面臨哪些風險及併發症?

手術室

一、麻醉風險

1.麻藥過敏:雖然麻藥的作用是讓人失去感覺,不像抗生素一樣需要做皮試,但也有患者會對麻藥產生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瘙癢、皮疹,重者出現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誤吸:全麻和椎管內麻醉位置較高的患者,容易因為胃內容物反流,導致誤吸,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難,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所以術前,無論是醫生、護士還是麻醉師,強調最多的是要禁飲食,包括任何食物及液體。

3.噁心、嘔吐:麻醉的一個常見副作用就是胃腸道反應,由於呼吸抑制引起嘔吐中樞興奮、迷走神經亢進引起胃腸道蠕動增加、腹部手術牽拉腸管以及患者對輔助用藥敏感等原因,都會引起術後噁心、嘔吐。

4.頭暈、頭痛:由於全麻藥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麻醉甦醒後,會產生一些頭暈、頭痛以及遺忘等症狀。而椎管內麻醉的患者因為腦脊液漏出,易致顱內壓下降,出現頭暈、頭痛症狀,所以術後6小時內應嚴格去枕平臥。

5.尿瀦留:不論是全麻還是椎管內麻醉,都容易引起膀胱排尿反射抑制,部分患者術後會出現尿瀦留,尤其多見於中老年男性,需要留置導尿。

6.其他:全麻插管時可導致牙齒脫落、口腔、氣管黏膜損傷,引起咽喉部不適;椎管內麻醉可能出現穿刺針斷裂、背痛、損傷脊髓等風險。

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時,你將面臨哪些風險及併發症?

氣管插管

二、手術風險:

1.傷口感染、延遲癒合:術後導致傷口感染的原因很多,詳見: 。

2.術中、術後出血:手術時難免會傷及血管,導致出血。比如,伸開你的一隻手,仔細觀察手背,有的人血管清晰可見,有的人卻什麼也看不見。能辨別的血管手術時會盡量避開,但不能辨別的血管很容易被切斷導致出血。血管誤傷後,對不重要的血管會直接電凝封閉或者在損傷兩端進行結紮止血;而對重要的血管會進行吻合,恢復運血功能。血管具有彈性,一旦切斷就會回縮,增加止血難度。此外,有些出血點被結紮後,由於受麻醉的影響,血壓較低,表面看上去血已止住,但是當麻醉效果逐漸消退或者患者逐漸恢復活動能力時,會因為血壓增加,導致再次出血,細小的血管可通過自身的凝血功能逐漸止血,而較粗的血管則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止血。

很多常規手術一般出血較少,所以不會輸血。而對於一些重大的手術或者術中出血較多的手術,則需要輸血,當然有關輸血的風險,也比較多,在此不詳細敘述。

3.重要組織器官損傷:雖然正常人體的五臟六腑清晰可辨,但其供血血管及神經支配卻隱藏在周圍組織中,再加上疾病的影響,很容易導致病變部位與周圍組織器官的粘連,這時就容易造成誤傷,如膽囊切除術易傷及膽總管引起膽漏,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易傷及膀胱及輸尿管引起排尿困難,乳腺癌手術易傷及腋動脈及腋神經引起同側上肢功能障礙。所有這些誤傷都可能會為患者造成額外的損害,有時甚至超過原有疾病本身。

4.心腦血管意外:我們常常聽說,XX鄰居很長時間沒見,被發現時已在家去世多時,或者是XX在打麻將時,因為胡牌情緒激動突然猝死,還有就是長期加班、過度勞累導致猝死,上述情況的發生多半與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有關,如腦出血、心肌梗死等。所以說,對正常的人來說,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出現心腦血管意外也是比較常見的事。而對於即將手術的患者,由於緊張、焦慮,再加上本身的疾病,以及術中的刺激,雖然由於麻醉的影響,感覺不到疼痛,但手術刺激依然在影響著人體,這就導致在住院手術期間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大大增加。你可能會說,我就在醫院,出現這種情況,難道還會怕嗎?事實上,症狀輕的可能不怕,但症狀重的,如腦幹出血、大面積心梗,可即使在醫院,醫務人員也無能為力。

5.肺部感染:手術後,某些患者可能因為長期臥床或者體質虛弱,導致排痰無力,痰液不能排出,淤積在肺內,增加細菌入侵和肺炎的易感性。嚴重的肺部感染也是引起術後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術前讓患者多練習吹氣球,術後協助患者吐痰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

6.腸梗阻:對於全麻和椎管內麻醉的患者,尤其是腹部手術患者,醫生都會囑咐患者儘早下床活動,有時家屬不理解,就會問患者做完手術很虛弱、一動傷口就痛,為什麼還要讓多活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促進胃腸蠕動,防止形成粘連性腸梗阻。因為長期臥床、禁飲食,會導致胃腸蠕動減慢,再加上腹部手術時牽拉腸管以及術區滲血、滲液,會導致局部炎症,易形成粘連,繼而發展成腸梗阻,出現腹脹、腹痛症狀,影響患者正常康復。

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時,你將面臨哪些風險及併發症?

腸梗阻X線片表現

7.泌尿系感染:有些患者因為麻醉致排尿反射抑制、傷口疼痛引起膀胱及尿道括約肌痙攣以及不習慣於床上排尿等,容易引起尿瀦留,需留置導尿。部分中老年男性,由於伴有前列腺增生,可能需要長時間通過導尿管協助排尿,而長期留置導尿患者尿道粘膜防禦功能下降,尿液沖刷作用消失,容易導致細菌生長繁殖進而引發感 染。

8.應激性潰瘍:很多人不理解,我明明做的是腦部或結直腸手術,為什麼會出現胃出血?人體具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在重大手術創傷及低血流灌注的情況下,會重新分派血液,優先保護重要器官如腦、心臟,增加其血液供應,而胃腸道及皮膚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胃粘膜供血減少,會導致胃粘膜防禦功能降低,而胃酸分泌的增加,會持續刺激胃腸粘膜,最終引起胃粘膜損傷、糜爛,等胃血流恢復時,就會引起胃出血。

9.靜脈血栓形成:經常會從網上或電視上看到這樣的報道,患者入院時一般情況可,手術很順利,術後恢復良好,為什麼上廁所或準備出院時人就突然出事了呢?這種情況的出現多數是由血栓引起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小心被銳器劃傷出血了,只要傷口不深,很快局部會形成血凝塊,出血停止。這是因為傷口出血時,損傷的血管收縮、人體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增強凝血功能,局部形成血栓,防止出血。同理,在手術過程中,會有很多出血點,勢必會增強機體凝血功能,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增加。

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時,你將面臨哪些風險及併發症?

血栓堵塞血管示意圖

此外,部分手術患者由於各種原因不能早期下床活動,長時間臥床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慢。大家都知道,水流慢的河段容易積沙子,而水流快的河段不容易積沙子。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人體血管,下肢因為不能活動導致血流減慢,再加上手術時造成的高凝狀態或者某些疾病引起的血液粘稠度增加,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如果下肢局部形成血栓,在活動時可能會掉落,跟隨靜脈會流入心臟,在通過心臟泵出後,沿著動脈血管進入肺、心、腦等器官,堵塞相應的血管,引起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嚴重時危及生命。

10.發熱:發熱是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多數患者體溫不超過38℃,可不予處理;體溫在38.5℃以上,出現不適症狀時可予以物理降溫、退燒藥等對症處理。原則上體溫低於38.5℃,不建議使用藥物退燒。若短期內出現高熱(>39℃)或長時間高熱不退,要考慮細菌感染可能,須予以抗生素治療。

以上是與手術有關的比較常見的一些風險及併發症,在手術前,主管醫生都會向患者及家屬告知。一方面履行患者的知情權利,另一方面手術風險不可避免,萬一出現風險希望能取得患者的諒解。雖然我們不能做到徹底避免手術風險的發生,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儘量降低手術風險的發生。畢竟,而對於有些疾病,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我們有必要去冒這個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