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走进《血染的风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力量感动你我?

近日,中部战区空军某装训基地组织开展了“红色文化进军营”读书汇活动。在启动仪式上,《血染的风采》作者、一等战功荣立者、陆军某部研究员胡国桥大校向基地领导赠送《血染的风采》,并讲述了一些书里书外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1500多名新兵:

走进《血染的风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力量感动你我?

今天在这里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一直在感动着。既被以朱德总司令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代英雄、一代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而感动,同时,也看到了我们新一代军人的风貌,也想到了我身边的战友。我看到大家都是今年的新兵,而且都剃了光头,这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当年,拉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军曾在西南边境进行的那场保卫祖国的战斗中。

在我大学毕业前夕,老山之战打响,后来我有机会参加了这场作战。当时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只能在报纸上、在电台里听到英模报告,我被老山战场上战斗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其实,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梦来自红色基因。我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的美术本上画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有王成,他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向我开炮!”的一位战斗英雄。电影最后,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向美军,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镜头印刻在我脑海中,至今历历在目。

可以说,这些战斗英雄影响了我的一生。但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为感动的还是我身边的英雄。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报名参军到石家庄陆军学校进行了一年的军事训练。军校毕业后,我们奔赴了云南老山前线。当时总部决定选派部分优秀学员去前线代职见习,一般学员不主动申请可以不去。但是我和许多同学坚决要求上前线,而且要求到前线最危险的阵地。

出发的时候跟你们现在一样全都剃了光头,很多战友写下了血书,写下了遗书。我在战区最前沿的阵地坚守了70多天。所在连队打退了敌人上百次的偷袭和进攻,被授予老山“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涌现了许多英雄。有名的、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很多人都了解,但是更多的战士还不被世人所知,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血染的风采》这本书里只选择性地记述了26位我相对熟悉的战斗英雄。这些战斗英雄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中国军人,这跟我们老一辈的英雄,包括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甚至是抗美援朝这一代的军人还不太一样。这些英雄他们没有生活上的“饥寒交迫”,没有“杀父之仇”,没有迫不得已的“揭竿而起”,他们上战场就是为了履行一个军人神圣的使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奔向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英雄,他们最鲜活,跟我们这个时代最契合,与我们新一代的军人更贴近。我军今后还要打仗,这些战斗英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于2016年申请了一个课题“老山精神研究”,被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项。经费虽然很少,但是我把这个课题当作一种情怀,当作一项事业,几乎投入了我所有的精力,基本上在这几年期间没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包括星期六、星期天,甚至让我的爱人、我的女儿一起参加。这只是第一本书,后来我们又出了第二本《血染的答卷》,第三本是课题研究成果稿,正在上报结题,就是《老山精神研究》著作,近40万字,800多页纸,500多幅图片。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创办了“英雄旗帜”微信公众号,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开展了许多相关活动。

走进《血染的风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力量感动你我?

有人说,为了一个“小”课题,你们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值不值?我觉得特别值!书中有被习主席点赞“为了胜利不惜血染战旗”的血性勇士王建川,有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钢铁战士”史光柱,有“孤胆英雄”陈洪远,有“滚雷英雄”安忠文。还有著名战斗英雄韦昌进,他就是我们当年67军的战友,建军90周年时韦昌进荣获“八一勋章”,被誉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去年年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他被评为“改革先锋”。习主席亲自给他戴上了八一勋章,亲自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荣誉,我们感到特别自豪。

这些战斗英雄大家可能耳熟能详,《血染的风采》书里面还讲述了些很多人不知道的故事。比如,对越作战“年龄最小”的烈士,牺牲的时候还不到17岁。他叫李庆轩。1985年9月23日,我们所在部队组织了一次突击行动,拔掉敌人在我们阵地前面的一个“钉子”。李庆轩是突击队员,出发之前,他写下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同时留下了两元钱。入党申请书上写着,我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请组织上在这次作战中考验我,如果我牺牲了,这两元钱就是最后一次,也是终生的一次党费。后来他的入党申请书和那两元钱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文物展出。他在战斗中勇敢、机智,用火箭筒摧毁了敌人3个火力点。他的战友汪海洋突然负伤,在他去抢救汪海洋的时候,敌人又投来了3颗手榴弹,他壮烈牺牲了。牺牲时很惨烈……

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他的携行包里有一个红纸包着的6块巧克力,这是专门发给突击队员的,他一块都没舍得吃。还有两包烟,大重九烟,这是当时在云南最好的烟。我们在前线打仗,云南的老百姓都把最好的烟给前线的战士送过去。这两包烟李庆轩也没有动过,用红纸包着,里面还留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谢谢您来收拾我的东西,请抽烟。”这个小战士在他出发之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而且走得是那么坦然,那么坚决,还想到他牺牲之后会有人来帮他收拾东西,还要感谢一下帮他收拾东西的战友。

这几年我们多次重返老山战区,现在老山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那里的人民对我们还是那么好。我们每次去,老乡还会给我们送东西,送我们喜欢的大重九烟。那种战友的情谊,那种军民的鱼水情谊,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印刻在老区人民心里,这些都是红色的基因,这就是传承。

这本书的最后,讲的是对越作战“最后的烈士”,他的名字叫董玉香,是我在石家庄陆军学校同期学习的校友。他是侦察兵,1986年到前线主要担负侦察作战任务,几十次的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好,他先后两次荣立了战功。在1987年8月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抓到了一个敌军的俘虏,他在后撤途中不幸踩上了地雷,双腿高位截肢,头部负了重伤。后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因脑神经严重受损,他从此丧失了意识,静静地躺在北京卫戍区医院外科的病床上。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他被授予少校军衔。年仅26岁被授予少校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当时是最年轻的一位少校。但那副崭新的少校军衔肩章他生前从来没有戴过。1991年4月7日,虽经过多方救治,董玉香还是无声地走了。那时,边境作战已经结束,再没有牺牲和战斗了,所以他是最后一个在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或者说是迄今为止,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一位因作战而牺牲的烈士。在董玉香烈士遗体告别的时候,那副金光闪闪的少校肩章才戴在他的肩上。董玉香牺牲前,战友们曾把他扶起来,照了最后一张相。那张照片很令人感动,董玉香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面带着笑容,但其实我们的英雄此时此刻已经在床上失忆三年多了,他看不到鲜花,看不懂人们对他的问候,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我在这篇故事的最后写上了这样几句话:“董玉香是自卫还击作战最后的烈士,但不是中国军人最后的牺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多年的光辉历史中,有无数像董玉香这样的优秀军人为中国革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默默奉献,英勇捐躯,他们是祖国人民优秀的儿子,是共和国忠诚的战士。他们豪气英武、铮铮铁骨,面对危险冲锋在前,用鲜血写就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永恒!”

《血染的风采》这本书由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的编辑日夜加班,在建军90周年的时候正式出版了。这本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国少年军校把这本书作为英模进校园丛书,发到了全国上百个少年军校;多个单位和学校都把这本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女职工委员会,筹集资金和物品对书中多位烈士的母亲进行了走访慰问;董玉香烈士的家乡梁山县的当地领导看到英雄的故事,很快为烈士的父母翻盖了新房;《对越作战“最后的烈士”》在网上大量转载,英烈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被评为“百篇网络正能量优秀作品”,等等。这些都是共同宣传英雄、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带来的正能量。

走进《血染的风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力量感动你我?

我从一个地方大学生入伍参军、上前线,当兵已经快四十年。这么多年,我的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身边的英雄故事和我的感受体会多讲一些给战友们。这几年,组织上经常安排我到部队和地方讲课,每到一处都感到很高兴,我被战友们激发出的那种激情、那种血性所感染。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个战友心里也都会有一个当英雄的梦想,都有红色的基因,但需要火种把它点燃。

这次你们举办的“红色文化进军营”活动,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我想这会是一粒红色的种子,会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期望新战友们把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发扬下去,把英雄的旗帜扛下去。在这里,我特别想对新战友们说的是:心中有了榜样,前进就有了方向,奋斗就有了力量。当你有一个英雄的追求,有你有一个当英雄的梦想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所有的困难在你们的脚下、在你们的手里可能都变得可以战胜。

衷心地希望新战友们能够迈好你们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在火红的军营中,像英雄一样有理想、有血性、有本事,敢于拼搏、敢于吃苦、不怕牺牲。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你们也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勇敢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