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農村這些講究你知道多少?

屯中瑣事


又到一年年底,相信很多人已經買到或者正準備買回家的車票,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一個人每一戶人家都會用心對待,明天就是臘八節了,農村人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過後很多農村人都忙碌起來了,準備置辦年貨。

年前的臘月和年後的正月,都可以算作春節期間,這段時間農村最為熱鬧,小孩犯錯,大人也不會打罵,頂多說一兩句,畢竟過年了,大家都要高高興興,歡歡喜喜,不過正因為臘月代表一年的結尾,正月表示一年的開始,為了明年能過得平平安安,農村人在這兩個重要的月份裡,有很多規矩,或者說習俗、避諱。

以前進入臘月後,要是誰家準備搬新家,家中的老人就會說“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用這句農村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來勸說不要搬家,等到臘月過後再搬,不過這句話有什麼來歷?又有什麼意思在裡面呢?

“臘月不搬家”其實有很多原因的,首先從天氣方面考慮,臘月裡往往天氣寒冷,搬家少不了到處走動,寒冬臘月人在外面跑來跑去,很容易感冒生病的,尤其是老人,要是搬家磕到連年都過不好;其次關於“臘月不搬家”還有一種原因,是人們覺得不吉利,俗話說“人搬窮,火搬熄”,因為即將過年,家中的祖先或者灶王爺可能會對新家不太熟,會對家庭的福運產生影響。

至於這“正月不理髮”應該很多人都聽過,農村老人常說小孩到了正月不能剃頭,因為“正月剃頭死舅舅”,所以農村的小孩往往會在臘月裡把頭髮剪了,畢竟接下來的一個月是不能剃頭的,所以每年進入臘月和2月的時候,農村的理髮店往往是人滿為患。不過關於這個正月剃頭死舅其實算是誤讀了。

根據歷史記載,清兵入關後,強制百姓剪頭,而且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措施,大概在1644年,清政府頒佈剃髮令的前後出現了“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人們為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就有了“思舊”的說法,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訛傳為音相似的“死舅”。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喜洋洋,祝願大家都能有一個快樂的新年,不知道大家那裡有沒有什麼關於新年的習俗?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山農老兵


這句話既是俗語,也是一種習俗,要分兩層來理解,分別說一下。


正月不理髮

正月不理髮是為了舅舅考慮,因為正月剃頭死舅舅嘛,我家小外甥正月要理髮,我就愣是不同意他去,我的命多金貴啊是吧。不過獨生子女這一代不用擔心了,盡情剪頭,反正也沒有舅舅。

這個說法,實際上是個訛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在清朝入關之後,為了控制漢人的思想,作出了一系列強制措施,主要體現在剃髮易服。大家看古裝劇都知道,清朝以前,漢族男人的髮型還是很帥的,清朝男人就不一樣,同意留辮子。

為了讓漢人剃髮,清廷出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措施,意思是:頭髮和小命,你只能留一個。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當然是小命重要,但是畢竟是臣服於另一個新朝廷的統治,很多前朝遺老對明朝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在這種強烈的感情趨勢下,人們又不能公開與朝廷作對,於是達成了一個共識——在正月這一個月不理髮,以此表達思念明朝的感情。

後來在習俗的流傳過程中,思舊就成了死舅,讓人哭笑不得,讓舅舅提心吊膽。

臘月不搬家

臘月不搬家主要還是圖個吉利,在中國古代,搬家不像現在,隨時想搬就搬,那時候搬家很有講究,為此有一整套理論體系:

《移徙法》曰:‘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論衡·難歲篇》

上面引用這段話,雖然跟“臘月不搬家”沒有直接聯繫,但是我們也可從中看出古人對搬家這件事兒的重視程度。

又有俗話說“人搬窮,火搬熄”,臘月離過年就不遠了,大家自然希望家裡紅紅火火,這一搬,把家裡火搬熄了,多不吉利啊。

再者,在傳統中,過年前是天上的各路神仙到家裡視察的時候,比如臘月二十三就講究送灶神,你把灶神送走,然後搬家了,等老爺子回來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多尷尬,而且灶神爺蠻小心眼的,他記著仇來年到玉皇大帝面前就不會“上天言好事”了,多不吉利啊。

另外,過年前後大家都會忙著走親戚,中國有注重家族的傳統,親戚之間是要多走動的,古代通信又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可能這一搬家就把親戚搬沒了。



也可自話


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這話只是過去比較愚昧的時期裡,大家的窮講究而已。現代社會已經沒有那麼多禁忌了。

比如臘月不搬家,在現代社會就不成立了,要知道搬家公司最忙的時期,就是臘月了。因為,很多人在年底時辭職了,或者換工作了,或者從城市回農村創業去,都會找搬家公司幫忙去搬家的。

又比如正月不理髮,在現代社會也沒有太大意義了。基本上,每年春運期間,理髮店的生意都特別好。好到要漲價來控制客流量。像我這邊,春節期間理髮店,基本上漲價50%。

那麼,按現在社會的現狀來看,是不是這話就是亂說的呢?其實不是的,這話在過去比較講究的年代裡,還是很多人認可的。

在過去時代,對於過年是特別講究的。一般從臘月初八吃完臘八粥,就開始算過年了。當然了,從臘八到除夕夜,這個過程屬於準備過年階段。家家戶戶都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

比如,臘月初九到臘月十五,是處理年豬,做粉條,去收借出去的錢的時期。臘月23前,是買春聯辦年貨時期。臘月23送灶王爺上去。臘月24,25搞衛生,後面幾天是準備年糕,準備除夕扣肉,餃子等之類的。


基本上,整個臘月都是在準備過年中,大家都是比較忙的。在過去農村,像處理年豬,做粉條等很多工作是無法一家人自己搞定的,是需要別人協作完成的。有些人害怕大家幫了別人後,別人搬走後就不幫大家了。於是,就有人提出臘月不搬家的約定。

而一些債主們臘月去討錢時,也最怕借錢的臘月搬家,都不知道去哪裡討債了。債主們,為了好掏錢,就到處說臘月搬家的都是窮人。後來,說多了,慢慢地就變成了臘月搬家會變窮的說法。


正月不理髮。其實,最開始在清時期,都是要在正月剃頭的,這是滿人的習俗。可是我們漢人,可不這麼認為了。他們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牴觸他們。於是,就流傳了正月理髮會死舅的說法。其實,正月不理髮,就是一種思舊,思念漢人的天下。這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是一種精神上對滿人的不滿。

現在時代,已經沒有那麼多講究了。基本上,臘月搬家都是常事,正月理髮也很普遍。甚至臘月搬家,正月理髮生意會更好。

這話用在現代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大家聽聽就好,不用在意。


村哥小凡


農村有著很多風俗習慣,而“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幾乎是人人都知道而且都比較遵守的一種風俗,但是農村為什麼會有這些風俗講究?人們又為什麼會一直遵守著這些風俗呢?咱們今天來聊一聊!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

正月不理髮:人們都說“正月剪頭死舅舅”,其實這種說法顯然是迷信的,真正的說法是“思舊”,這個風俗還是來源於清軍入關,清軍入關之後為了表現出“削平四周, 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就施行剃髮的政策,但受到了人們的強烈抵抗,絕不剃頭。

但為了施行這種政策,清政府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措施,在威壓之下,人們只能服從,但是卻“正月不剃頭”這種行為表示是明王朝的思念,所以“死舅”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罷了。只不過這種說法被人們流傳下來!

臘月不搬家:臘月不搬家是因為臘月即將過年,除了因為過年的時候灶王爺或者家中祖先不認識新家位置,對家庭的福運不吉利的迷信說法之外,還是因為搬得新家沒有人煙氣,周邊的鄰居也不認識,沒有過年時的熱鬧氛圍。而且陌生的地址也給前來拜年親朋多增加一些麻煩。


和諧幸福曉路


“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農村的春節老話兒,都有什麼講究?

春節源於古代一個驅趕野獸“年”的傳說,是咱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從臘月初一炒豆子開始,這個過年的內容就正始開始了!接下來有臘月初八喝粥,然後“過了臘八就是年”,到臘月23(南方臘月24)小年,打發灶爺也上了天......

早前的人們從臘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廿五都屬於過年的區間,有著諸多的講究和說辭,“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就是其中的一句。



臘月不搬家

農村人傳統上認為臘月裡是不宜搬家的,一方面因為寒冬臘月是年中最冷的日子,搬遷新家以後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讓住房溫暖起來,這樣消耗大,人也容易感冒。另一方面,老人們認為,臘月裡是人*gui*神三界交流最頻繁,如果在臘月裡搬了家,逝去的祖先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準備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有可能因為搬家的吵鬧,而動了肝火!而躲開臘這個時間,從前的過往也就一筆勾銷了。所以人們是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來降吉祥”的!



正月不理髮

相對於臘月,正月裡的講究更多。人們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又說,“二月二,龍抬頭”,為的都是躲開正月這個時間去理髮。民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的頭髮來自於母親,而舅舅代表的是母親的根基之處,所以人們認為理髮的時間對舅舅的影響最大,小孩子在13歲以前理髮,後面都要留一撮舅舅毛呢。



此外民間還有正月理髮會死舅舅的說法,這個雖然不可信,但卻與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十分吻合。“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這一天理髮,叫的是理龍頭。如果在正月理了發,那在二月二就沒發可理了!



綜上,正是因為人們對春節的重視,才有了這麼些習俗交織在一起,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雖然現在的人們對這些幾乎摒棄不顧了,但這些所有的存在,起碼錶達了過去時代的種種,我們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來了解和對待。

至於生活中的搬家和理髮,那自然是咱認為什麼時候合適都是可以的!沒必要因為這句俗語而糾結於心。

祝新年快樂!一切如意!


村姑說村事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應該分開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正月不理髮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正月不能理髮”這一習俗,因為正月理髮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不少地區,也發展出一些“訛人”小段子,臘月之後,小朋友就可以以此討紅包,“舅舅,你看我這綹頭髮長得像不像一百塊錢的大紅包?”,那些做舅舅的便不得不為此買單!其實,也在提醒人們,春節節前把頭髮理了,可以以新的形象示人。

為此,我們專門進行了一些古籍文獻的查證,發現“正月理髮死舅舅”這一說法有來歷,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以及逐漸安定的盛世之治,剃髮政策得以正常實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頭可斷髮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

正月不理髮的傳統觀念影響之下,人們往往喜歡選擇農曆二月初二剪頭,因為二月二又叫春龍節,龍頭節或青龍節。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流傳著理髮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理髮,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

臘月不搬家

“臘月不搬家”所要考慮的原因很多,比如氣候,臘月裡往往天寒地凍,寒冬臘月搬家很容易感冒生病,尤其是老人更是不便。為了搬家磕到連年都過不好顯然不符合民間風俗。

另外,還考慮到春節在即,此時搬家可能不吉利,俗話說“人搬窮,火搬熄”,因為即將過年,家中的祖先或者灶王爺可能會對新家不太熟,會對家庭的福運產生影響。

從風水上說,臘月裡偏寒,如果臘月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從生活上考慮,“臘月不能動遷搬家”的說法,其實也是考慮到新房的溫度都偏低,家人住進去對可能對身體不好。臘月本是一年結尾,辛苦了一年,本該好好休息,享受一年的辛勞所得,臘月再搬家預示明年一年不得安寧。

估計也有迷信方面的原因,民間認為,灶王爺在臘月要回天庭,各路神仙也進入年終總結階段了,如果選擇這個季節搬家,灶王爺就找不到迴路了,這意味著新家有可能請不到灶王爺了。

往遠了講,古人的搬家和我們現在的搬家不一樣,不僅是遠距離搬遷,還得連同家禽家眷一起搬離,極寒的月份搬家顯然不利於成行,那麼不僅古人自己受不了,而且大多數家禽更是會在長途跋涉中凍壞。

綜合來看,“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都有其民俗傳統方面的考量。


三立視界


傳統認為,臘月搬家,祭祀新神,玩恩負義;正月理髮,與明清朝代更迭有關,正月剃頭死舊,其諧音“死舅”。

“臘月不搬家”

是一項傳統習俗,其淵源是神道信仰。古人講究的是“門閭臘先祖五祀”,即祭祀先祖和門、戶、天窗、灶君、土地五位尊神,感謝本年的庇佑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闔家安康。這是古人一種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敬畏自然“知恩圖報”的認識吧。因為臘月是祭祀戶內尊神的時節,搬家,祭祀前戶尊神,新家來年沒有保障;祭祀新房尊神,忘恩負義,必有禍患。所以,乾脆就不搬家,結了今年的“舊賬”!

“正月不剃頭”

據說與清朝強迫漢人剃髮有關。正月是一年的開始,剃髮可以說是新的開始。但一些人為了表達心中對少數民族入主的不滿,故以“思舊”(可以理解為去年,也可以理解為前朝)為念,諧音正是“死舅”,表達不屈的行為,就這樣演變成為一項習俗。


歡迎關注“四時農諺”,探討更多鄉村話題!


四時農諺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凳不離三的意思是指:板凳的長度最後一定要帶個“三”,取自“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意思就是說坐在這同一個長凳上的人都是好朋友或者是好兄弟。

門不離五的意思是指:門的長寬最後尾數是“五”,代表著五福臨門,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這五福,也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

床不離七的意思是指:木匠在做床的時候,尺寸上會以七來結尾,比如說三尺七、四尺七、五尺七。“七”與“妻”諧音,代表夫妻之間同床偕老的意思。換算成現在買的成品床的尺寸就是一米二、一米五、一米八。

棺不離八的意思是指:原來農村的老人到了歲數之後,就會給自己提前準備好棺材,雖然說是上葬用品,但是“棺”和“官”是諧音,合在一起就是“升官(棺)發(八)財”的意思,也是老人希望自己走了以後保佑子孫能夠升官發財,有一個美好富裕的生活。

桌不離九的意思是指:以前農村家裡吃飯用的大多數是八仙桌,長度和高度上都是為“九”,這是因為中國人講究吃團圓飯,又有長長久久之意。

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

字面上的意思上看是指:即使再貧窮也不要賣掉看家護院的狗,富裕起來了也不能宰殺耕地的牛。這句話不光是在農村,就是在城市裡也很是流行。這句話就是要告訴大家無論自己是大富大貴或是窮困潦倒,都不能出賣和自己一起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朋友和親人,這樣才算是有良心。

寧嫁老頭,不嫁小猴

這句話其實是告誡姑娘們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寧願選擇比自己年長的男人也不去選擇比自己年齡小的男人,因為年齡比自己大的男人,一般都會成熟穩重些,而年齡比自己小的男人大多不太懂事,年輕氣盛。想要生活過得幸福,就要找年齡大的男人過。

凹坑葬墳,拜孝缺人

在農村,喪葬習俗有很多的“規矩”,尤其是在對墳地的選址上講究更多,“凹坑葬墳,拜孝缺人”的含義用農村俗話說就是“前有照,後有靠”,前有水聚,後有來龍,預示著子孫繁盛。而凹坑葬墳的不妥之處在於處於低窪地勢,下雨容易遭水漫,棺材進水對先人不好,影響子孫。


東籬梧桐雨


民間習俗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約定成俗的東西能夠代代相傳,有兩個要件不可少,一是利好,無論是事實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你不循規蹈矩的遵守,沒人懲罰,但人們會認為你不懂事兒,嚴重一些的有傷風敗俗之嫌,輕一些的也多讓人取笑或不屑。一是多數人認同,你要是非認死理去討個究竟,也不是沒有說辭,只是一萬個版本的因由隨你挑,你認了就隨俗,不認也由著你,落得個個色而已。

至於伴隨民俗而存在的忌諱、禮數、帶些儀式感的行為甚至迷信的色彩,其實只要不那麼令人不悅、嚴重的不合時宜甚至有違法之嫌,大可不必過於挑剔。十里不同興、百里不同俗,影響習俗的因素實在是太過繁雜。可能你都追不出個源頭,隨著除舊佈新逐漸的演化,面目全非也不稀奇。

臘月不搬家,你可以從天氣的寒冷,破家萬貫不禁折騰的角度,有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但臨近年關,了結一年的債權債務也是個習俗。你這時候搬家,最讓人懷疑的是賴賬。即便對你是沒影兒的事,你哪裡有那個機會去做個解釋呢?莫名的招來對人品的質疑,這就是不守習俗的代價。

正月推頭死舅舅,也可以尋得多個似乎有鼻子有眼兒的解釋。其實這裡邊蘊含的意思,更是透著國人的性情。一年到頭要乾淨利落的過個年,收拾家裡是臘月二十三小年該乾的事,把人特別是孩子收拾利索也得有個說辭,不然到二月二龍抬頭,相隔一個多月就刺了毛了。這個任務讓當爹的操心,未免太過於嚴重,於是自然輪到當孃的頭上。舅舅可是實實在在的孃家人,把孩子推頭與否與孃家舅舅的命數綁定,哪個當孃的敢怠慢。簡直是黑色幽默哈!

過年都圖個吉利,就祝點看的各位大吉大利吧!


田家大院田老大


農村的春節老話確實很多,比如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等等,這些農村春節的老話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有很多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總結。

臘月不搬家,主要就是因為臘月裡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也就是寒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搬入長期沒有人居住的新家,因為因為寒氣過重,人就容易得病,還有就是臘月裡都是忙活過年準備年貨的時候,家家都會忙各自家裡的事情,忙完自己的事,就清閒的等著過年了,尤其是在農村這個時候最好是別找人麻煩了,再說了一年裡哪個日子搬家不好,非要選在臘月這個又冷,又是準備過年的時候呢,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破壞了風水,但這都是迷信的說法,但只要搬家就扔些舊的東西,俗話說破家值萬貫,也是告誡人們輕易不要搬家。除非有什麼不得不搬家的理由,那沒辦法了!

正月不理髮,有很多人,尤其是在農村都流傳著正月剃頭死舅舅,這是一種誤傳,說得是思舊,因為諧音就被人們誤解為死舅一直流傳下來,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有很多人知道其中的緣由,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禁忌了,尤其在城市裡面,很多的理髮店在正月裡也還在營業也有顧客去理髮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更多的人選擇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個日子,選擇去理髮,主要就是圖個吉利,因為傳下來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理髮的人特別多,所以這天理髮店都是人滿為患!

總之,很多的農村老話反應出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處於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管是否迷信也好,都是為了在過年的時候能夠討個好兆頭!

大家那裡都有什麼樣的老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