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占地不到1亩 黄升镇孙家村祠堂40多年存放400位过世老人骨灰盒

沾化区黄升镇孙家村位于徒骇河南岸,全村现有人口921人,耕地1360亩,党员24名,是全区有名的冬枣专业村。因为从1978年建成村祠堂存放过世老人骨灰盒四十一年,节约了大片农田,引领了当地移风易俗新风受到上级关注,省市区各新闻媒体多次来采访。当地群众说:建成村祠堂并能坚持四十多年,这都是连任五届区人大代表和30年村支部书记侯全利的引领坚持呀!

占地不到1亩 黄升镇孙家村祠堂40多年存放400位过世老人骨灰盒

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荣春介绍祠堂情况。

1950年出生的侯全利,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担任村干部,全程参与了1978年的孙家村祠堂筹建,原来在村子西南角,是土垒的,里面用秫秸和泥分成小格子,从哪开始村中有老人去世火化后,将骨灰盒分别存放在各小格子里。当时也有一些传统思想老人不同意,村支部就安排侯全利去解释劝解,后由于节约了土地,又方便了耕种和祭祖活动,逐渐受到了村民的认可。

占地不到1亩 黄升镇孙家村祠堂40多年存放400位过世老人骨灰盒

村民在祠堂安放去世老人骨灰盒。

占地不到1亩 黄升镇孙家村祠堂40多年存放400位过世老人骨灰盒

村中有条砖石路直通祠堂。

由于工作出色,1989年侯全利被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并连续当选五届区人大代表。他任职之初,孙家村集体经济很不景气,百姓生活也不富裕。他深深地感到,不把村民带富,就有愧于村民的信任,不干出一番事业,就有负于人民的重托,他带领群众大修水利,粮食单产一直在全镇前列。1998年春天,镇党委政府号召发展冬枣生产,他立即抓住这一遇,大力推广冬枣种植,群众经济收入逐渐上升,但管理技术参差不齐的弊病也显现出来,2005年,他注册成立了全利果品有限公司,依托企业品牌使孙家村冬枣走上规模化道路。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一些攀比思想就开始露头,有的群众说日子好了,老人过世要风风光光的操办一下,修个好坟墓,这都在侯全利及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党员会和开村民代表大会下给于否决,坚持住了村内不管谁家经济好坏,都用骨灰祠堂的决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95年,原先的祠堂因地势比较矮,房子也是破旧不堪,经村民大会同意,又在村北一块盐碱地面朝徒骇河重新建设了一砖到顶新祠堂,里面存放骨灰盒的小格子也全部用砖衬砌,并把原先祠堂门口写着的“纪念堂”三个字重新粘到新祠堂门口。后来由于祠堂内存放骨灰盒越来越多,有村民要求将过世老人入土为安,当时村“两委”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在2007年和2012年分两次,在祠堂前统一划定区域,统一安葬,根据合葬情况分别立碑,总共四百余去世老人埋葬后,总占地不到一亩,这样防止了因攀比造成浪费,也方便了清明、春节祭祖,杜绝了火灾的发生。

占地不到1亩 黄升镇孙家村祠堂40多年存放400位过世老人骨灰盒

侯全利介绍徒骇河修桥建议和监督情况(右一为侯全利)。

近两年为倡导文明节俭婚丧新风,深化文明行动,孙家村倡导厚养薄葬新风,成立了5人红白理事会,特别是白事上,村中出资5000元购置了灵棚、音响等,由红白理事会组织一切活动,不收群众一分钱。丧事一切从简,不封鞋不摆席待客,一般当天完事,杜绝了过去吹吹打打大操大办现象,现在去世一名老人办丧事,比过去节省2000元左右。

孙家村自2009年开始,就以“沾化全利冬枣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沃尔玛超市成功对接,开创了农超对接新模式,建立了1200亩直采基地,并在2016年建成冬枣出口基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5000元,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丰收。该村也带动了全镇其他34个村的移风易俗新风,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观念,提倡老人在世时子女多尽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丧事从俭、文明祭奠。

侯全利作为区人大代表,忠实履行代表职责,通过走访选民了解民情民意,多次在区人代会上建言献策受到重视。黄升镇跨徒骇河生产桥建于1969年,因年久失修被列为危桥后极大阻碍了两岸群众生产生活,侯全利作为区人大代表,向区人大提出了维修生产桥的建议并被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列为2018年区人大重点督办建议,通过招投标,由区镇两级政府列支1320余万元进行危桥维修和修建“便桥”,目前钢结构“便桥”安装完毕投入使用,生产桥维修也在进行中,预计2019年7月重新通车使用,该建议的落实极大方便了徒骇河两岸黄升镇2.8万群众生产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