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山河肇慶

—— 南粵山河多錦繡·肇慶

山要遮攔,江欲奔流。

山與江之間的肇慶,有著看似不同的兩面。

安土重遷的情懷開放的文化稟賦相融合,造就了獨特的肇慶氣質

沿著西江一路探索,在山和江之間,你會驚訝於這座城市的新顏璀璨、舊夢輝煌。

I

從地圖上看,肇慶的西邊是兩廣邊界,東邊又直抵珠三角,其間,一條清晰的脈絡——西江,幾乎從最西邊延綿至最東邊。

肇慶在哪?這個問題很大部分等同於,廣東的西江在哪?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下轄三區四縣一市,這些區域多屬於西江流域。製圖@這和那

西江是中國第四大河流,全長2214千米,水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

西江沿線城市眾多,而肇慶或是其中與西江最為親密的城市

來到廣東之前,西江已經在滇黔桂接納無數支流。不同的河段名字也各不同,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西江自雲南省霑益縣馬雄山發源,一路穿州過省、奔流至海。西江的廣東段大部分為肇慶段。製圖@這和那

進入廣西梧州後,西江才真正名為“西江”。這是入海前的最後一段奔騰,也是最大氣磅礴的一段。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西江自古繁忙,從日出到日落,西江上船舶往來不斷。攝影@這和那(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西江通山達海。

被山封閉的肇慶,自古便擁有進出的大通道。也因為西江,兩岸的平地被潤澤成為沃土。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西江是沿線城市的飲水之源、母親之河、進出之通道,而肇慶的大地則深受西江的恩澤。攝影@這和那

羚羊峽是西江的最後一個峽谷。

衝出羚羊峽,前路再無大山遮攔,也就來到了廣闊的珠江三角洲。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羚羊峽是肇慶西江三峽之一,江面在此突然變得侷促,它橫切南北山脈,向東流去。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西江和大山的合力作用,使得肇慶裡有大量的山水秘境。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除了西江之外,肇慶的東邊和北邊地區屬於北江流域。圖為肇慶廣寧縣,綏江兩岸的竹海。攝影@這和那

如果說,壯闊的大江大河代表了肇慶的生猛和外放,

那麼,七星巖鼎湖山則象徵著肇慶的優雅和內斂。

很多人的小學課文都曾出現過七星巖,它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與奇秀的喀斯特山峰共同組成的巨型山水盆景,安然地擺放在城市的中間。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夜幕下的七星巖,兼得山秀與水美,有道是“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

肇慶城區的東北方向的鼎湖山由10多座山組成,主峰是珠三角的最高峰,被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鼎湖山斷裂帶橫穿山地中部,與北嶺斷裂帶相接,為形成山地中的瀑布奇景和險峻山勢提供了良好條件。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鼎湖山斷裂帶橫穿山地中部,與北嶺斷裂帶相接,為形成山地中的瀑布奇景和險峻山勢提供了良好條件。

II

肇慶是珠三角城市群九城之一 。不過從地圖上看,肇慶並不臨海,山地多而平地少,處在珠三角的邊緣地帶。

然而,正是這個地方,歷史上作為嶺南門戶的歷史,不輸於廣州。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嶺南並設南海等三郡,肇慶四會是南海郡初轄四縣之一。

如今,我們認定廣州是嶺南的中樞,但由漢至清的漫長曆史中,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明清兩代,作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2年。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時間在肇慶留下持久的痕跡,它們現在成了這座城市的寶貴遺產。圖為肇慶宋城牆。

不過,肇慶曆史上最光輝的時刻或許是在北宋。那時中國迎來了經濟文化的高峰。

端州(肇慶舊稱)是宋徽宗的封地。原本奪嫡無望的趙佶卻擁有皇位,於是,一個邊緣的王子與一座遠在南方的城市開啟了全新的征程。

公元1118年 ,宋徽宗將端州升級為肇慶府——肇慶意為開始吉慶之意,並斥巨資在這個他從未踏足的城市興建城牆。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的宋城牆有3公里長,始建於宋徽宗年間,歷史上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均未改變。

但“肇慶”的更名無助於扭轉北宋的羸弱。

金兵南下、徽宗成為靖康之恥的男主角,而“肇慶”二字像是來自北宋的意外遺產被一直繼承下來。

如今,端州成為肇慶市的一個區。端州區內還留著現今嶺南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牆,它還在繼續講述著這座城市的北宋往事。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宋城牆上的披雲樓的明月夜,此情此景,不知與千年前又有多大區別。攝影@這和那

III

除了寬廣的江面,西江兩岸的棧道、陸路,自古也是人們交通往來的重要通道。羚羊峽岸邊至今還有古時的棧道。

西江代表了開放、溝通、流動、孕育,這條流域是廣府民系的重要分佈區,而做為西江入粵起頭的肇慶,也被認為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位於兩廣交界的封開縣,通用粵語,並且和200多公里外的珠三角有著一致的廣府村落。

從高要城區往東南十幾公里,就來到了黎槎村。

這是一個典型的“八卦村”。讓人驚歎於廣府鄉村社會關係的規範有序以及傳統建築風水的嚴謹和規整。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八卦村是中國風水建築的一種,在沒有“靠山”的平地上,通過房屋佈局組建了自己的風水系統。攝影@這和那

黎槎村不算大,在它附近還有一個更大的八卦村——蜆崗八卦村。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蜆崗八卦村面積巨大,看似規整,外人卻很容易迷路。在百米高空俯視下,八卦的格局一覽無餘。攝影@這和那

如果說,“八卦村”是廣府人追求生活安穩可靠的隱喻,那麼 ,端硯則連接著學而優則仕的人生夢想。

石質細膩、發墨快、不損筆毫,來自嶺南的端硯如同特殊的使者,藉由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之手將嶺南的文化帶至北方和全國。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在古代,無數讀書人夢想著擁有一方端硯,陪伴自己的“十年寒窗”。攝影@這和那

端硯始於唐、盛於宋、精於明清。北宋名臣包拯曾任端州知州三年,留下“不持一硯歸”的佳話。端硯的名貴,印證了包拯的清廉。

肇慶西江邊有個白石村,村裡的匠人是做硯高手,端硯的雕刻技藝世代相傳,在村裡徜徉常可見埋頭雕刻的藝人。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端硯製作技藝傳承人蔡三洪。端硯是廣東最驕傲的文化符號之一。攝影@這和那

IV

世人皆知廣府人好(第四聲)吃,但“什麼都吃”這樣的標籤實在是對廣府飲食的偏見。

廣府美食的基本要義,對原汁原味的執著。具體到西江邊的肇慶人,則突出表現為對生猛河鮮的偏愛。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像羚羊峽這樣的地方,江水流速快,長年打魚的漁民清楚,這種地方才有最生猛的河鮮。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城郊的西江,小漁村的疍家人,仍繼續著泛舟捕魚的方式。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入秋以後,原本潛在深處的魚兒上升至水淺處,漁民迎來豐收時節。攝影@這和那

除去對新鮮食材的追求,肇慶美食的另一個要義是濃濃的人情。

在肇慶的一個古村落,我們趕上一場婚宴,那同時也是一場鄉間美食的盛宴:蒸得剛剛好的生猛河鮮、香脆而不膩的燒豬、肥美入味的滷鵝……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燒豬是廣府菜系裡的“大菜”,各類慶典裡,缺了它都覺得禮數不夠大。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廣府人對雞、鴨、鵝的處理,都很有一手。攝影@這和那

你很容易就會發現,廣府人對美食的熱愛不僅在於味蕾的享受,更在這人間煙火裡的人情。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本村大廚上陣,幾個小時之內,他們就張羅出上百人的餐桌,一切看似忙亂,但又井井有條。攝影@這和那

地道的美食塑造著一個族群共同的口味,也成為情感溝通的日常紐帶。與之相比,傳統的節慶、古老的儀式,則是讓生活沸騰的催化劑。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的傳統村落通常有一棵或數棵古榕,古榕繁茂,寓意村落人丁興旺,繁榮昌盛。攝影@這和那

在肇慶的鄉間,傳統的習俗仍在代代相傳,構建著個人與族群的文化認同。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的一個村子,村民們提前壘好磚塔,待到中秋之夜,燒起紅紅火火的番塔,寄望宗族興旺。攝影@這和那


肇慶:沒想到!宋徽宗一生未曾踏足的城市,卻意外繼承了他的遺產

肇慶的一個村子,村民們提前壘好磚塔,待到中秋之夜,燒起紅紅火火的番塔,寄望宗族興旺。攝影@這和那

我們很難想象,在求新求變的時代,在以現代都市聞名的珠三角,肇慶還留存著豐富的故事,它們古老卻生動。你會發現,廣府的生猛不只在美食的新鮮更,在文化的鮮活。


出品 | 廣東省文旅廳、這和那文化

策劃 | 許偉明

撰文 | 李亞蟬

攝影 | 這和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