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传正谈历史


三国混战时期其实是有外族入侵现象的,不过魏、蜀、吴三国都能有效应对这些入侵。自古以来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经过两汉虽远必诛的持续打击之下强悍的匈奴已然倒下:北匈奴正在西迁;而南匈奴已逐渐与汉人杂居融合,直到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统一了北中国的曹操军力强大,显然正处于衰败之中的匈奴部族已无法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此时在北方草原上曾被匈奴征服过的鲜卑、乌桓等民族正日益崛起,渐渐有取代匈奴称雄的迹象。已统一北中国的曹操坚持“奉天子以讨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曹魏政权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潜力都在稳步提升。曹魏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外族势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事实上早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就开始计划对乌桓采取军事行动,这时他甚至尚未完全统一北中国。曹操计划打击乌桓始于乌桓对袁绍之子袁尚、袁熙的收留。官渡之战后曹操将统一北中国的形势已日渐明朗,乌桓在此时收留袁尚、袁熙暗含南下与曹魏争锋的意图,对此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主动出击乌桓。当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县),由于正值雨季,道路积水,在当地人田畴的引导下曹军绕道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于八月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距离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不足二百里的地方。乌桓辽西部单于蹋顿与袁尚、袁熙率数万骑兵迎战曹军,曹军将领张辽指挥先锋部队趁乌桓军阵稍动之机发起猛攻,当场斩杀乌桓辽西部单于蹋顿,迫使乌桓及二袁的二十余万部队投降。十一月曹军进至易水,这时乌桓另外两大部族——代郡乌丸和上郡乌丸行的首领已得知辽西部乌桓的首领蹋顿在与曹军的对抗中身死之事,于是遣使前来朝贺,至此乌桓各部均归顺于曹魏政权。

乌桓的势力被压制下去了,然而鲜卑的实力正悄然壮大起来:轲比能本是鲜卑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因为他的部落靠近边塞,因此接纳了很多为躲避中原战祸而逃奔草原的汉人。这些汉人带来更为先进的武器和文明,渐渐地鲜卑军队也学会了用军旗、战鼓作为号令,以使部队做到令行禁止。轲比能早年曾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十一路诸侯时田银、苏伯在河间反叛,轲比能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延康元年(220年)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他因此被魏王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然而随着轲比能的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就把统一鲜卑诸部提上了议事日程,全盛时期的轲比能统领十余万部众。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十余万部众并不算多,可不要忘了此时正值乱世,这就使轲比能认为自己能乱中取利。太和五年(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曹魏,这就使轲比能自我感觉机会来了,于是他兵屯石城坐观成败。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诱使东部鲜卑首领步度根依附,这就使他的势力进一步膨胀。步度根在轲比能的支持下与并州刺史毕轨为敌,毕轨派部将苏尚、董弼等部出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等会战并将其杀死。青龙三年(235年)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曹魏还秉承了两汉开拓西域的既定国策:早在曹丕刚承袭曹操的魏王爵位时就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 曹丕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从此曹魏的西域长史府延续着汉代的西域都护府继续治理西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不过中原地区的战乱还是波及到了西域:位于河西走廊和西域交界处的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因为战乱的缘故竟出现了太守职务空缺二十多年的现象。当地豪门大户强横自大,无人加以约束。曹魏统一北方后尽管仍要面临和蜀、吴两国的战争,不过比起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而言:天下的局势总算安定了不少。在这样的局面下曹魏将在敦煌重新设立太守提上议事日程,但受命任职的这位郡太守惧怕豪强势力,无力改变当地的混乱局面,使曹魏定敦煌以通西域的构想无法实现。公元231年仓慈临危受命被提升为敦煌太守。他上任后一改前任姑息退让的作风,以刚柔并济的手法来对付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有的招降,有的铲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着仓慈又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减免赋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和打击豪强,伸张正义;抚慰各方商旅,许诺一定保护他们的利益。由此豪强势力受到抑制,贫弱的百姓受到救济。从前所属县城的讼诉案件大量堆积,县令不能判决,多数都汇集到郡太守这里。仓慈都亲自去审阅,斟酌挑选轻重,如果不是犯了严重的死罪,只是用鞭或棍责罚后就释放了。一年当中判刑的还不超过十个人。又有一件事是平常西域各族胡人要来中原贡献财物,但各豪门大户多拦路阻断,不准过往。在和胡人买卖贩运的时候,欺骗侮辱轻视,交易是否公平也大多说不清。胡人们对此怨恨,仓慈都慰劳他们。凡是要去洛阳的,就为他们出具过关的凭证并封盖官印;想从敦煌郡返回西域的,官府给他们公平换取钱物。常常用官府现成财物和他们进行交易。还派官吏和百姓在路上护送他们,因此老百姓和各族胡人一起称赞他的品德和恩惠。几年后仓慈死在任内,郡里的官吏和百姓悲伤痛苦好像死了亲属一样。用画图绘制他的形象,怀念他生前的容貌。等到西域的各族胡人听到仓慈的死讯,都共同聚会在主管西域的将军戊己(派驻巡视)校尉和当地官长的驻地举行吊唁活动,胡人放声大哭,有的用刀划破面容,以表明出自内心深处的诚意。还为仓慈建立祠堂,在遥远的西域共同祭祀。

公元238年魏将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家,兴起于汉四郡之一玄菟郡治下的高句丽县的高句丽部族本来承诺与曹魏夹击辽东公孙家,高句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公孙家灭亡后夺取辽东地区,可司马懿直接将辽东并入了魏国版图,一无所得的高句丽发兵袭击了辽东。正始五年(244年)魏将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毌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但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正始六年(245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整个征剿行动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正始六年(245年)五月回师凯旋。(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曹魏在对待外族入侵问题上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而蜀汉和东吴几乎也是一样: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刚一病逝,南中地区就发生叛乱。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在平叛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坚持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策略,最终迫使以孟获为代表的南中豪强心悦诚服归顺于蜀汉。除了平定南中之外蜀汉政权也曾多次击败羌兵。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登陆台湾,由此开启了中国大陆人民开拓台湾的历史。另外东吴政权对于百越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有效控制了百越之地的反叛情势:东吴赤乌十一年(248年)交趾、九真(位于如今的越南中北部)民众起兵反吴,交州刺史陆胤奉东吴朝廷之命平息了这场事件。尽管那个曾发出“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那个曾令四夷宾服,那个曾打通丝绸之路远播国威的大汉王朝已成为历史,尽管三国时代被视为乱世,不过身处乱世的魏、蜀、吴三国尽管忙于彼此间的撕逼大战,但绝不容许四方蛮夷有犯境之举:曹魏征乌桓、蜀汉平南中、东吴通台湾,可以说三国之间虽战火不断,但从未失去中华尺寸土壤于外夷。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原因:

  1,那时候的兵器缺乏,重要的铁材料缺乏,外族的武器也相对落后。

  2,两汉时期,国人没那么软弱无能,被人欺负了还不说话,在当时文臣武将都可以带剑,这是武力的象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3,两汉时期对待外族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一致对外,不管窝里斗多狠,那始终是内部矛盾,岂容外族插手,肆虐我中华大地,肯定是先解决外部矛盾。

ps:

家国天下,我们内部如何乱,我华夏民族也不容外族欺凌,曹操北抗匈奴,孙权出兵南海,刘备西抗羌戎,这一点三位雄主是默契的,中原大地岂容外族染指。

这一点三国时期三位君主先不论功过,但是对得起华夏民族,司马家就不行了,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司马家真的是罪人,五胡乱华差点杀尽我华夏民族,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五胡乱华时代_中国人的千年恶梦。

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五胡乱华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亡国亡种危机。

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五胡乱华”时期的血腥与残暴以及我们汉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难。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吃人现象的存在。

当时摆在汉家子民面前的问题就是一个单项选择题,A被吃掉。B奋起抗争。可惜的是大多数选择了A项。读史至此,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汉人引颈就戮。如果没有冉闵的奋起抗争,是否汉人就会这样被吃光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北方少数民族超过汉族人口。

请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冉闵

民族英雄,中华文明之保护者。为今人所广为人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

这些历史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为在书本上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拓跋宏汉化等等,完全是报喜不报忧,对黑暗面一点也不描写。






我超级酷啦


从东汉末年汉灵帝死亡到三国归晋近百年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为什么四周的异族没有从中原大地占的半分便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中原大地四周有哪些异族呢?

地图上可以看出北方有匈奴和鲜卑,东北有乌丸和高句丽,西部有羌和氐,南方是交州军阀士燮。

三国时期这些异族在干嘛呢?他们到底有没有真火打劫呢?

匈奴

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151年北匈奴被东汉司马达赶到了中亚去吃沙了,没能力回归老家了!

黄巾起义到董卓专权的时期,南匈奴也发生了内乱。老单于羌渠被杀,儿子左贤王於夫罗继位,而杀老单于的人担心报复就另立了单于。於夫罗请求东汉援助,刚好赶上中原大乱,只能待在河东。

南匈奴当然知道趁火打劫,公元195年於夫罗死了,南匈奴南下抢劫,蔡文姬就是这时候被抢走的!此后曹操大胜乌恒,南匈奴被曹操收服,分裂成五部,此后不能威胁中原。

鲜卑

鲜卑统帅柯比能,早期曾带领三千部下,随曹操平叛。此后杀了扶罗韩逐渐强大,和乌丸组成联军企图抢夺中原,曹操儿子曹彰横扫漠北,大败柯比能,柯比能退回塞外。曹操去世后,魏国粱习和田豫又破坏了柯比能统一鲜卑的计划。

诸葛亮北伐曾经试图联合柯比能,但被曹睿所破!此后柯比能被韩龙刺杀身亡!鲜卑大乱,强者远逃,弱者投降!

乌丸也叫乌恒

公孙瓒曾经和乌恒作战,后来乌丸出兵帮袁绍战败公孙瓒。曹操和袁绍争夺河北的时候,袁绍就勾结乌丸,后来袁绍的儿子也逃去了乌丸。袁尚和乌丸单于蹋顿合力攻击曹操,曹操先锋大将张辽在白狼山斩杀蹋顿。乌丸十五万人被杀,五万人投降,投降的人都迁徙到中原,女的为人质,男的从军。残留在故土的被吞并,投降的不是战死就是被融合!

羌族和氐族

汉恒帝和汉灵帝时期,大将段颎先后与羌族大战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平定西羌,灭亡东羌!

羌族首领南宫伯玉曾响应张角黄巾起义,发动叛乱,招揽了边章和韩遂入伙,却遇到了命中克星董卓,被董卓打败,导致内乱,韩遂发动兵变杀了南宫伯玉!

此后羌族又依附马腾父子,马超又被曹操打败,退出凉州。马超后来再次联合氐族攻打凉州,又失败!夏侯渊讨伐韩遂的时候顺手把氐王阿贵给灭了,氐王杨千万打跑。

但是羌族和氐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姜维北伐时候,就有过羌胡判出魏国,不过都没有引起打的波澜!

高句丽

高句丽先是被公孙度讨伐!最狠的是魏明帝时期毋丘俭两征高句丽,几乎灭其国!第一次杀了高句丽东川王两万军队中的一万八千人,破了丸都山城,魏兵屠城!第二次又再次大败东川王,此后四十年高句丽不敢再入辽东!


其他异族

东吴征服山越,交趾降服!蜀国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南蛮。

异族时刻都有趁火打劫的心,不过东汉虽然内乱,但是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每次有入侵都有人击败他们!只能说,中原大地在那个时候人才鼎沸,不是异族可以觊觎中原的!


汉征西大将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有很多外族入侵,但都没有成功。

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的外族不团结,四分五裂。

当时三国时期面临的外族很多,北方主要是乌桓、鲜卑和羌人。

羌人散布在西北地区,分散成无数的部落,不成气候。

这些部落战斗力强悍,但人数不多,而且非常落后,大部分处于奴隶制社会,还互相攻打。

在董卓、马超的部队中都有羌人,说明他们很容易归顺汉朝被利用。

话说回来,马超还有一部分羌人血统。


再说乌桓!

乌桓也差不多。乌桓实力也很强大,是东胡的一支,同鲜卑人血统很接近。

乌桓也是分为无数部落,散居在辽西大小凌河流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乌桓的骑兵肆虐,曾经是汉朝的重大威胁。

然而,乌桓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最终被各个击破。

其实,幸好乌桓是一盘散沙,不然真的很难对付。即便乌桓小部落,也是非常强悍的。


鲜卑是当时最强大的异族,曾经取代匈奴成为大漠的霸主。

不过,自从匈奴领袖檀石槐死后,鲜卑就分裂了,分成无数部落。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每个集团有分为无数部落。

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

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


第二,三国军阀实力强大,不惧怕外族。

羌人就不提了,

对于强大的乌桓,三国时期北方诸侯都是坚决打击的。

比如辽东的公孙家族,公孙瓒,袁绍,后来的曹操都是对抗乌桓的高手。

以公孙瓒为例,虽然是拙劣的政治家,失败的军阀,但确实对抗乌桓的优秀军人。

公孙瓒以骑兵破骑兵,以强大的骑射以更好地防护力,打败乌桓的轻骑兵。


曹操几次重创乌桓,他的儿子曹彰也就是通过讨伐乌桓出名的。自然,也是有代价的,曹操第一谋士郭嘉就是讨伐乌桓路上死的。

曹操几次远征乌桓,给予乌桓毁灭性打击。随后乌桓很多内迁和汉人融合,其他则被鲜卑人吞并。

至于鲜卑,曹操则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将他摧垮。

233年,轲比能统一漠南鲜卑,具有很强的实力,随时准备南下。

然而,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轲比能死后,鲜卑立即分裂,甚至互相攻打。

由此,整个三国时期,鲜卑不构成威胁。


萨沙


三国时期虽然战火频发,但是并没有乱套,魏蜀吴三国鼎立分治,国内情况还是很稳定的,乱的只是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对于当时没有外族入侵,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作为东汉的延续,三国时期的外族力量根本不成气候。作为中原政权主要的外敌匈奴,经过西汉、东汉的持续打击,或融入,或远遁,已经不具备染指中原的实力。

说到外族,最大的一股是位于曹魏北方的乌桓,蜀国西南部的彝族孟获,而东吴面对的古越族,经过秦汉时期的开拓,已经基本融合,不称之外族了。而西北边境的羌族氐族,也有甘凉的马腾韩遂镇守,后被曹魏接管。



二、对于偶发性的外族问题,各个国家也能及时得力的解决掉。袁绍力量被曹操击溃后,其子袁尚、袁谭逃遁,勾结乌桓以图复辟,但被曹操于207年,白狼山大战一举消灭,胡汉二十多万归顺,消除了北方的隐患。由此也能看出,乌桓力量并不强大,如无袁尚等人撺掇,甚至都没有进攻曹魏的念想。

至于蜀国西南部的孟获力量,一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著名的“七擒七纵”虽有演义的渲染,但久经战阵的蜀国正规军,对付他们还是游刃有余的。



三、三国时期的胡族并未大规模内迁中原,而且各国井然有序,也就没有了祸乱的根源。这与后来西晋时“五胡乱华”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该时期起于八王内乱,元气大伤,随后内迁各胡族方有机会轰然而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外族大动乱。


史海寻踪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



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

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

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

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

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

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

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

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

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

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

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

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

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

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

决战之初,魏军失利。但是很快魏军便重整激士气,杀的三韩土著哭爹喊娘。最终大破三韩联军,韩族遂向曹魏臣服。

于是,朝鲜半岛至西汉灭亡后,再次整体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丽的大将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刻石纪功。这个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至于逃亡的高句丽东川王,他在逃亡中惊恐不安,很快就抑郁而亡了。


再说说魏国平鲜卑王柯比能。其实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无后顾之忧的统一了鲜卑部落。

但是后来,轲比能的势力太强,曹魏不想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其他鲜卑族的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不仅下令宣布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的意图。

大约在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草原上对他威胁最大的步度根击败,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

眼看鲜卑将要实质上被轲比能统一。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于是曹魏的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魏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至此,当年那个依附袁绍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对他进行制约,谁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昔日匈奴冒顿单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决定对柯比能进行打击。他看穿了鲜卑人观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结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

于是刚刚统一的鲜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

从曹魏对付高句丽和柯比能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国上下,对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蛮夷稍稍冒个头,立即就会调大军进行打击,不让蛮夷做大做强。



说完了曹魏,再说蜀汉和东吴。

蜀汉的外族压力主要是南中蛮夷。当年刘备兵败夷陵时,南蛮三郡叛乱。后来诸葛亮花了一个秋天平定了叛乱,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说,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当时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越嶲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都不服从成都的号令。

诸葛亮忙于北伐,对南蛮以安抚为主。结果就导致南蛮多是半独立,或者事实上就是独立的状态。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当时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认为不能继续放任南蛮不管了,便于公元235 年,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蛮夷的行动中。

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到了240 年,蜀汉庲降都督马忠派遣大将张嶷带兵杀向越嶲,汉军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死伤惨重。三年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蛮邛都县。

随后,张嶷又对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进行绞杀,(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并在当地设置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他发现兵不够用,又向中央申请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等部队。将南中蛮夷杀的服服帖帖,不敢对蜀汉再起二心。

但是,蜀汉南征政策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到了姜维任大将军时期,蜀汉的所有兵力均被调往北线,于是对南中的蛮夷也就渐渐放松了军事打压。



不过总体而言,一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在南中都是一种高压政策,蛮夷对蜀汉的态度比较谦恭,不敢造次。

相比于蜀汉,东吴的外敌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国。另外东吴内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蛮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东吴的中央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具体怎么打压的,就不细说了。总之结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蛮时叛时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时叛时降,一直到西晋灭东吴时,吴主孙皓仍然在对交趾用兵。(正好让西晋逮了一个吴国兵力空虚的机会)


Mer86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蜂拥,诸侯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此时正是少数民族政权进攻中原的好机会,而史实却是,东汉末期一直到西晋初期(包括整个三国时期)竟没有特别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侵中原。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三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太强悍了,曹操兵精粮足,袁绍亦不是等闲之辈,就是比较弱小的公孙瓒也能吊打乌桓。

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北击匈奴,歼敌一万三千,俘虏无数。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匈奴元气大伤,北匈奴远循,南匈奴内迁,逐渐融合与华夏民族。匈奴势力大大缩小。当时比较厉害的少数民族政权就是乌桓了。

首先是乌桓和凉州的边章一起起兵造反,这时守北方是北平太守公孙瓒。得到边章起兵的消息后,公孙瓒带三千人就出发了,乌恒的首领丘力居想趁火打劫,纠结乌恒势力阻截公孙瓒。公孙瓒在三国时期能力并不强,只是特别勇猛,人也非常狠辣,凭着三千人杀了丘力居,然后又平定了边章,乌恒族想报仇,但清楚打不过公孙瓒,暂时不敢起兵。

后这一年,乌恒的代北王又叛乱了,曹操的儿子曹彰前去围剿,过幽州时,军队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可乌恒军却有数千人前来攻打。曹彰亲自带队冲锋,身中三箭也毫然不觉,乌恒军被打退后还追了上去。

袁绍两个儿子投奔乌桓,曹操亲自带兵直扑乌桓腹地,一举击败了辽西白狼山附近的乌桓骑兵。建安十二年七月,郭嘉提议曹操丢弃辎重,率部千里奇袭。由田畴带领下,曹操大军从卢龙塞出关,一路遇山开山遇水搭桥。终于到了平冈。八月曹操一直急行军到白狼山附近,此时距离柳城不到二百里。袁绍两个儿子和乌桓首领们才仓皇集结军队迎敌。曹操的优势在于出奇兵,又看到敌方仓皇集结的军队军阵不整。便命令张辽、张郃二人为前锋直冲敌阵,数万骑兵大混战,战斗十分惨烈。这次战斗,曹操出其不意,以少胜多。最终平定乌桓,彻底打败了袁绍势力的残余。

东北方向当时有个高句丽政权,从其首领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建安十四年(209年),辽东太守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西部的羌人也不足为患,当时讨伐韩遂的姜叙向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求助,希望能帮他平定韩遂。夏侯渊也很有谋略,他没有去支援姜叙,而是直接去掀了羌人的老家,杀了不少人,从此以后羌人也老实了。

南中一带就是孟获了,诸葛亮为了北伐有个稳定的后方,用恩威兼施的方法七擒七纵蛮人首领孟获,使其心悦诚服。

对于东吴孙权来说,现在越南北部亦为其领土,并派舰队都已经到达夷州,现在台湾。而且南方也没有什么有实力的少数民族政权。


相逢一笑醉春风


在三国时期,周围的外族主要有匈奴、乌丸、鲜卑、羌、山越和南蛮。尽管是在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下,各国不管是君主还是文臣武将们都对外族抱着警惕的态度,生怕异族坐大,威胁到汉人政权。三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都采取了征服行动,其中魏国征匈奴、乌丸、鲜卑、羌;蜀汉讨伐南蛮;东吴则围剿、同化华南地区的山越部族。

首先是匈奴,他们内部发生内乱于是一分为二。南匈奴与东汉关系密切,归附于汉朝并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为大汉镇守边疆,抵御北方的其他异族。但是后来,曹操见其变得逐渐难以控制,于是剥夺了他们的自治权,彻底消除了隐患。而北匈奴在汉军,南匈奴以及鲜卑人的联合打击下被迫西迁,流窜至欧洲等地,为祸一方。

而乌丸一族,在东汉年间活动频繁,时常进入汉人领地烧杀劫掠。后袁绍与乌丸首领蹋顿结盟共同对抗曹操,但不久后袁绍就败于曹操,袁绍子嗣逃入乌丸领地寻求庇护。曹操派出张辽进攻乌丸,大获全胜,将蹋顿与袁绍余孽斩杀殆尽。

而乌丸残党则向曹操俯首称臣,成为了曹操军中的一支精锐骑兵,后逐渐融入汉族与鲜卑。

鲜卑原来是被匈奴欺压的对象,但自从匈奴衰落并部分西迁后,鲜卑就占据了匈奴原来的领地开始逐渐壮大。曹操开始对这一来自北方的威胁担忧,于是发动了平鲜卑之战,将鲜卑一族打的元气大伤,但却并没有彻底消灭他们。后来一个叫轲比能的统一了鲜卑各部族,于是野心又开始膨胀,但嘲讽的是,这样一个草原霸主却被幽州刺史派出的一个叫韩龙的小刺客刺杀而死。随后,鲜卑迅速衰落,变成一盘散沙,或是归附曹操,或是逃窜至别地。

羌人是在东汉时期趁乱进入凉州并定居的,他们与汉人相处较为融洽,大多数时候都能和平相处并学习汉人的习俗和礼节。凉州当地的豪强与羌族联手对抗曹操,而羌人的领袖正是马腾父子。但随着战争的失败,羌人受到重大的打击,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而在蜀汉的外交策略中,与羌人保持良好关系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所以羌族与蜀汉一直来往密切,关系融洽。

山越是定居在今天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异族,他们隔三岔五就袭击汉人领地。后来孙权派陆逊对其进行镇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山越族人治的服服帖帖。吴国又从山越抽调了大量人口补充兵力,加速了山越的分化与没落。

南蛮在东汉时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他们在刘备死后爆发叛乱。其中最大的一个部族就是孟获所领导的南蛮族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孟获投降于蜀汉之后,其余南蛮诸部便也相继投降。

三国时期,虽然处于内战状态但是士兵都是百战之士,加之那个时期诸多的优秀军事将领,所以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周边异族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大部分的异族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刚一有苗头就被掐灭,最终或是被抓壮丁或是被分化并融入汉族,但之后晋朝时期,汉人势力在数百年来的战争中衰弱,周围的外族就纷纷入侵,拉开了十六国乱世的序幕。


古今历史观文


很确切的说,三国时期都有外族趁火打劫,只是那时的外族实力不够强大。比如占据北方的曹操,不仅仅打败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还降服南匈奴和乌桓两股强大的外族势力。公元202年,袁绍病死以后,两个儿子发生内讧,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曹操发兵援救打败了袁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

其实,在这一年曹操还有一个动作。当时的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趁曹操攻打袁尚时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他联合袁尚部将高干和郭援,进攻河东,掠取关中。曹操任命凉州军阀马超为司隶校尉,率部征伐呼厨泉。马超是三国出了名的猛将,呼厨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匈奴单于呼厨泉见势不妙,赶紧向曹操投降。曹操为了彻底瓦解匈奴,将呼厨泉留在许昌为内侍,让匈奴贵族右贤王管理朝政。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即左、右、南、北、中),每部分选出一个领导人,由汉人担任司马,并对其进行监督,匈奴单于的权力被分散,名存实亡,后来全部被瓦解。

袁绍被打败以后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曹操降服了南匈奴以后,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同时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威胁中原安全问题,决定远征乌桓。207年曹操命张辽为先锋,在白狼山将乌桓军打败,乌桓单于蹋顿也被临阵斩杀。曹军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获全胜,投降者达20余万人。所以,曹操对北方两股强大的外族势力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并将其瓦解。

在《三国演义》当中大家应该听说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这个在《三国志》当中也有记载。孟获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公元225年,孟获起兵反叛蜀国,被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吴国的孙权在当时占据南方地区,当时的南方并没有叛乱。东汉末年,中原大乱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区连杀死东汉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建立林邑国,并与东汉以顺化为界。吴国建立以后也派使者到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且吴国孙权在当时派卫温到达了台湾。其实,中原历代王朝最大的威胁还是在北方。但是,当时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不强大,所以不是曹操的对手。不过,“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由于内乱无力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国历史上遂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


谋士说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我想把这个问题展开来说。读过历史的人就知道,很多朝代,分裂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都打不进来,反而是国家统一了,少数民族政权反而打进来,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打的热火朝天,北方匈奴虽然不断骚扰,但是并没有打进来,

二,最经典案例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后分裂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依然没有打进来。西晋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但是没多久就被北方无胡狂掠,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北方先后打进来,建立了前秦,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等少数民族政权。

三,五代十国时期,大唐陷入了节度使混战,每个藩镇割据一方,但是契丹,女真,蒙古并未崛起。反倒是大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后,开始了大南北朝时代,先后出现辽,西夏,金,蒙古,大理,土蕃等各族政权并立。



四,清廷覆灭以后,就进入了北洋军阀时代,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各地军阀也是互相独立,分裂一方,这时候,外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侵略,最多就是签订了奇耻大辱的日本二十一条,反而是蒋介石统一全国以后,国家统一了,日本就开始了疯狂的入侵。

表面上看,我们得出结论,国家分裂,外族不易入侵,国家统一,反而外族入侵不断。

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西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引致北方打进来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内部出现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的内部混战不亚于三国纷争。再比如,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看,国家统一了,其实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我们知道,各系军阀一样在统一以后继续混战,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还有同时,南方闽赣地区,一支红色政权也在崛起。



所以,很多政权看似统一,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