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這些年來,由於筆者屢屢在 “遙控器爭奪戰”中落敗,以致與不計其數的熱播劇都失之交臂。然而,正所謂“塞翁失馬”,一些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影視作品卻也因此在筆者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其中之一例,便是那部在十年前曾引爆銀屏的《亮劍》。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的抗戰大劇,老版《亮劍》裡通過考究的道具和對細節的把握,藝術般地再現瞭解放軍戰史上多場經典戰鬥。

但本文所要談的,則是其中的“李家坡之戰”!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劇中,日軍指揮官山崎大隊長率部突襲八路軍兵工廠之後,遭到了凌厲的反擊。憑藉快速的反應和兵力的優勢,八路軍將日軍壓縮在“李家坡”這個地方,並輪番發起了進攻。沒想到的是,這一切似乎早已在日本士官學校“高材生”山崎的意料之中。憑藉堅固的環形陣地和不時的小範圍反衝擊,日軍不但化解八路軍的多次攻勢,還造成了其重大傷亡。

關鍵時刻,上級領導想起了那個正在後方“罵娘”的李雲龍……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形勢雖然嚴峻,但李雲龍還是認真分析了戰友們在此前戰鬥中的成功與失誤。他調整戰術思路,他告訴主攻營營長張大彪,用以土工作業的方式靠近被圍日軍。李雲龍的新戰術很快收到了效果,在八路軍戰士的傷亡大大降低的同時,兩軍陣地間的距離被壓縮到了不到30米。

更精彩的還在後頭!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突擊行動開始後,在這個“娘兒們都能夠得到的地方”,八路軍戰士用3600顆手榴彈足足地下了一陣“手榴彈雨”不說,還稍上了那個差點兒就達成“中心開花”戰術意圖的山崎老命。還沒等參與日本兵回過神來,張大彪營的戰士就已經衝了上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李雲龍給這些突擊隊員配備了最好的武器。參與到第一輪 攻擊中的很多人都配備了“捷克式”機槍,他們用這種八路軍最好的火器狂掃殘留在陣地中的敵人。跟在突擊隊後邊的是包括伙伕和騎兵在內的獨立團全部力量。李雲龍又成功了!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毫不誇張地說,單憑這場精彩的戰鬥就足以奠定《亮劍》軍旅大劇的地位。其影響甚至遠遠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圍,因為在解放軍的戰史上確實能找到這一戰的歷史原型——百團大戰期間的關家堖之戰。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遺憾的是,歷史與藝術之間還是存在這一定的差距!

在八路軍戰史上,關家堖之戰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具體戰鬥過程中,八路軍參戰部隊雖然給日軍以相當的殺傷,但並未達到全殲的作戰意圖。究其原因,固然是進攻部隊因戰況緊急而在不利的地形條件下向被圍日軍發起仰攻,結果因自身裝備太差無法壓制日軍火力而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究其深層原因,則與八路軍在前一階段擴充太快,各部隊缺乏足夠的裝備和訓練有很大關係。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關家堖之戰的後果就是,八路軍在整個抗戰後期再沒打過類似的攻堅戰!不是不想打,而是沒那個條件。

如此尷尬局面,直到幾年後的解放戰爭期間才得以扭轉。而解放軍能夠做到這點,除了炮兵建設大大增強之外,還與那個“四組一隊”的戰術有關。

所謂“四組一隊”,最早由林彪提出。它是指組織城市攻堅或進攻堅固防禦之敵時,將突擊隊編成四個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和支援組,爾後再實施突擊。如此,使得進攻部隊的火力、衝鋒、爆破和支援在戰鬥過程中有機地結合,既增強突擊力,又有效的減少傷亡。

在圍毆鬼子山崎大隊時,李雲龍那3600顆手榴彈起到了什麼作用?

顯然,抗戰時期是李雲龍不可能有機會聆聽林彪對於攻堅戰術的講解。但他在李家坡之戰中的打法卻“提前”詮釋了“四組一隊”的戰術理念:首先,他以土工作業的方式逼近日軍以實現“短促突擊”之效果;而那陣由3600顆手榴彈所形成的“手榴彈雨”事實上就是進攻戰鬥實施前的火力準備;在那個配備了“好多”捷克式的主攻營迅速打開突破口之後,全團壓上以儘快擴張戰果。如此種種,配合得多好!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在藝術作品中,李雲龍通過自己的指揮與勇氣達成了真實歷史中八路軍將士想要達到而未能達到的戰術意圖,但我們不能說這是編劇的“意淫”。因為就在幾年之後,隨著“四組一隊”戰術的普及和裝備的改善,在解放軍中湧現了無數的“李雲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