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些年来,由于笔者屡屡在 “遥控器争夺战”中落败,以致与不计其数的热播剧都失之交臂。然而,正所谓“塞翁失马”,一些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影视作品却也因此在笔者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其中之一例,便是那部在十年前曾引爆银屏的《亮剑》。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抗战大剧,老版《亮剑》里通过考究的道具和对细节的把握,艺术般地再现了解放军战史上多场经典战斗。

但本文所要谈的,则是其中的“李家坡之战”!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剧中,日军指挥官山崎大队长率部突袭八路军兵工厂之后,遭到了凌厉的反击。凭借快速的反应和兵力的优势,八路军将日军压缩在“李家坡”这个地方,并轮番发起了进攻。没想到的是,这一切似乎早已在日本士官学校“高材生”山崎的意料之中。凭借坚固的环形阵地和不时的小范围反冲击,日军不但化解八路军的多次攻势,还造成了其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上级领导想起了那个正在后方“骂娘”的李云龙……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形势虽然严峻,但李云龙还是认真分析了战友们在此前战斗中的成功与失误。他调整战术思路,他告诉主攻营营长张大彪,用以土工作业的方式靠近被围日军。李云龙的新战术很快收到了效果,在八路军战士的伤亡大大降低的同时,两军阵地间的距离被压缩到了不到30米。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突击行动开始后,在这个“娘儿们都能够得到的地方”,八路军战士用3600颗手榴弹足足地下了一阵“手榴弹雨”不说,还稍上了那个差点儿就达成“中心开花”战术意图的山崎老命。还没等参与日本兵回过神来,张大彪营的战士就已经冲了上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李云龙给这些突击队员配备了最好的武器。参与到第一轮 攻击中的很多人都配备了“捷克式”机枪,他们用这种八路军最好的火器狂扫残留在阵地中的敌人。跟在突击队后边的是包括伙夫和骑兵在内的独立团全部力量。李云龙又成功了!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单凭这场精彩的战斗就足以奠定《亮剑》军旅大剧的地位。其影响甚至远远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围,因为在解放军的战史上确实能找到这一战的历史原型——百团大战期间的关家垴之战。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遗憾的是,历史与艺术之间还是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在八路军战史上,关家垴之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具体战斗过程中,八路军参战部队虽然给日军以相当的杀伤,但并未达到全歼的作战意图。究其原因,固然是进攻部队因战况紧急而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向被围日军发起仰攻,结果因自身装备太差无法压制日军火力而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究其深层原因,则与八路军在前一阶段扩充太快,各部队缺乏足够的装备和训练有很大关系。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家垴之战的后果就是,八路军在整个抗战后期再没打过类似的攻坚战!不是不想打,而是没那个条件。

如此尴尬局面,直到几年后的解放战争期间才得以扭转。而解放军能够做到这点,除了炮兵建设大大增强之外,还与那个“四组一队”的战术有关。

所谓“四组一队”,最早由林彪提出。它是指组织城市攻坚或进攻坚固防御之敌时,将突击队编成四个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和支援组,尔后再实施突击。如此,使得进攻部队的火力、冲锋、爆破和支援在战斗过程中有机地结合,既增强突击力,又有效的减少伤亡。

在围殴鬼子山崎大队时,李云龙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显然,抗战时期是李云龙不可能有机会聆听林彪对于攻坚战术的讲解。但他在李家坡之战中的打法却“提前”诠释了“四组一队”的战术理念:首先,他以土工作业的方式逼近日军以实现“短促突击”之效果;而那阵由3600颗手榴弹所形成的“手榴弹雨”事实上就是进攻战斗实施前的火力准备;在那个配备了“好多”捷克式的主攻营迅速打开突破口之后,全团压上以尽快扩张战果。如此种种,配合得多好!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艺术作品中,李云龙通过自己的指挥与勇气达成了真实历史中八路军将士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战术意图,但我们不能说这是编剧的“意淫”。因为就在几年之后,随着“四组一队”战术的普及和装备的改善,在解放军中涌现了无数的“李云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