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所矜式。”

中國報業自民國以來,執筆為槍的英雄無數,但稱得上巨頭的卻鮮少,而能尊為宗師的就更加稀有,僅僅只有一位。那就是張季鸞先生。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圖 | 張季鸞

人生多喪

張季鸞的人生可謂是充滿了苦難,似乎他的人生從起點就應證了那句“屋漏偏逢連夜雨。”張季鸞出生在山東濟南,祖籍陝北榆林,他的父親張楚林是榆林的傳奇人物,文武雙全,還曾在山東曲阜、鄒平、寧陽等地做過縣令,為官清正,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

可惜的是,在張季鸞13歲的時候,張楚林就不幸去世。由於他為官清廉,所以死後並沒有給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留下什麼,父親去世後,張季鸞成為家中唯一的男丁,身上的擔子自然沉重。由於家中貧困,張季鸞很長時間無錢上學,好在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兆璜相助,他才可以繼續學業。

然而,命運的苦難卻一波又一波地向張季鸞湧來。1902年,他的三妹去世;1903年,他的老師劉古愚去世;1904年,他的母親去世。短短三年之間,張季鸞便承受著親人好友相繼離去的痛苦,而當時的張季鸞不過17歲。後來他在日記中回憶道:“這尤是我終天大恨,三十年來,時時想起,不由感到無可如何的悲哀。”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投入報業

在母親去世後,張季鸞的家庭更為窘迫了。雖然人生充滿了艱難,但張季鸞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變得更加刻苦努力。1905年,張季鸞被推薦作為官費留學生去往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張季鸞經常夜以繼日地學習,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都稱他為“會背日本的百科全書”。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張季鸞回到中國,受到于右任先生的邀請,在上海擔任《民立報》的編輯,1912年,張季鸞參與起草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文稿。

張季鸞筆鋒犀利,做人不畏強權,在他筆下經常能夠做出“驚人之舉”,以筆為武器,揭露真相。1913年初,袁世凱與英、法、德等五國簽訂了出賣主權的《善後借款合同》。張季鸞得知後,立即在《民立報》揭露了袁世凱賣國的骯髒交易。由於張季鸞筆風勇猛,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而這也成為了“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袁世凱事後憤懣不已,立即下令查封《民立報》,逮捕了張季鸞,後來在朋友的營救下張季鸞才得以出獄。出獄後的張季鸞並沒有就此收斂變老實,在段祺瑞當政執掌北京政府的時候,他又發文揭露段祺瑞的卑劣行徑,結果被拘押了半個多月。好在後來民眾抗議,張季鸞才得以出獄。

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執政期間,全國就有60多名記者被捕,24人被殺。然而,即使環境如此惡劣,張季鸞卻始終不放下他身為報人的風骨。“報館不封門,不是好報館;主筆不入獄,不是好主筆。”側面稱讚了張季鸞不畏強權的精神。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圖 | 胡政之(右二)、張季鸞(右三)1939年合影

中年大成,成為報業巨頭

在張季鸞步入報界生涯後,他的人生依舊像他年少的命運那樣充滿了曲折坦坷。1913年,他所在的《民立報》被袁世凱查封;1917年,在北京《中華新報》工作的張季鸞再次失業。窮困潦倒的張季鸞甚至到了典賣家當維持生計的地步;1924年出任上海《中華新報》總編輯的張季鸞因《中華民報》經營不善再次失業。此後張季鸞一直過著漂泊不定,經濟困頓的生活。不過37歲的他已經是斑斑白髮,為此他給自己起了筆名叫“少白”。

1926年,38歲張季鸞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從這一年開始,他的人生彷彿脫胎換骨一般,開始變得輝煌起來。在這一年裡,他和胡政之、吳鼎昌合夥開辦了新記大公報公司。新報大公報出版後,因其報人不畏強權,敢於揭露真相而受到大眾歡迎。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大婚,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說:“餘確信餘今日與宋女士結婚以後,餘之革命工作必有進步,餘能安心盡革命之責任,即今日始也。”

蔣新婚第二日,張季鸞便在大公報上寫下了社評,斥責蔣“累累河邊之骨,悽悽夢裡之人,兵士徇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點。”由於文章字字犀利,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應,一躍成為民國最好的報紙,日發行量超過五萬份。每月光是宣傳業務收入就超過萬元。胡適為此稱讚道:“期望他打破中國最好報紙的記錄,在世界最好的報紙中佔據榮譽地位。”而張季鸞也因其不畏強權,筆鋒犀利成為了民國報界的一代宗師。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圖 | 張季鸞出席大公報號滑翔機在珊瑚壩機場的飛行

堅守四不主義,三罵社論驚動全國

在張季鸞主持《大公報》期間,他所在的大公報便堅持“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思想,被國人稱之為“四不主義”。即是“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輔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人入股股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他們只為人民而寫,只為真實而寫。而大公報中撰時評論大多都是由張季鸞一人承包,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他的“三罵”社論。一罵吳佩孚,二罵汪精衛,三罵蔣介石。此三人都是民國時期手握重權的人物,可是張季鸞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地位就畏懼他們。而張季鸞也因不偏不倚,不畏強權而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他筆下所披露的,是背棄國家,背棄人民的人。他筆下傳揚的是民族大義,而不是自己。國民政府曾出錢十五萬元收買他為政府效命,他都不為所動,他總是說:“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圖 | 張季鸞與大公報同仁合影

淡泊名利,高風亮節

在張季鸞執筆的一生中,他從來都是敢於直言,為的從來都不是自己,而是國家,是人民。他總是說:“新聞記者不為威脅易,不為利誘易,惟不畏名惑最難。”他寫文章概不署名,從來不為了名利,只是為了民族大義。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敬佩不已。

1937年,張季鸞老來得子。某些高層要員贈送了很多貴重的金銀飾物作為賀禮相送。張季鸞推辭不得,便全部封存。他說:“抗戰期間,前方將士為國灑熱血犧牲,後方民眾死於炮火或家破人亡者不知幾萬家,我張某不能為得一子而收此巨禮。”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1939年,張季鸞慷慨解囊,將之前封存的所有金銀首飾全部捐出,以作抗戰所用,妻子本想留下一兩件作為紀念,也被他直言拒絕。

1941年6月,張季鸞在重慶病逝,享年53歲。臨終前他的身上只有10元錢,他一生從來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積蓄,一生所賺的錢財悉數都捐給了國家。在他死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為他送行,就連曾被他痛罵的蔣介石都十分敬重他,為他弔唁道:“季鸞先生,一代論宗,精誠愛國,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斯人不作,天下所悲。”

少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入獄,38歲功成名就,53歲窮得只剩10元

1942年9月5日,陝西為張季鸞舉行了公祭大會,蔣介石親臨大會至祭,西安全市下半旗為他志哀。

一生為良知鞠躬盡瘁,報界一代宗師,非張季鸞莫屬。

文丨鹿無為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