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全国晚报看合肥 “创新之旅”饱览科技风采

全国晚报看合肥 “创新之旅”饱览科技风采

12月15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和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主题为“养人之地看发展,创新之都话改革”的“全国晚报看合肥”活动圆满落幕。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来自省内外50余家媒体的社长、总编们走进科学岛、高新区等科技创新聚集地,走访了三十岗乡、非遗园等独具庐州特色的文化胜地。大家在感受合肥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科技魅力。

“人造太阳”,可让1升海水释放出300升汽油的能量

来到绿树成荫的合肥科学岛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东方超环(EAST)控制大厅内,26岁的博士研究生王腾正在给“全国晚报看合肥”采访团的记者们介绍“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核聚变。

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这个“人造太阳”的外形像个“大锅炉”。但可不能小瞧这个“锅炉”,它的内部要做的事情与太阳很像,都是产生核聚变。

“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 王腾说,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大约100亿年。

至于核聚变的另一种原料氚,虽然自然界中存在极微,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另一方面,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且,不同于造成切尔诺贝利及福岛等核辐射事件的核裂变,核聚变几乎没有放射性危害。

不久前,“人造太阳”再次取得重大成果:在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实验成果拓展了适应于聚变堆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式的运行区间,标志着我国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科学岛上,另一个国之重器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它也是采风活动点之一。

在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一行人与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见了面。这才发现朴实无华的实验室背后,该中心承载着多个科技创新的亮点:成功研制了创造世界纪录的系列水冷磁体、国际一流水平的混合磁体及其磁体支撑装备系统;成功研制了国际唯一的高场扫描隧道显微系统,国际独创的组合成像显微系统;国际领先的强磁场、超高压、低温综合极端实验条件。

在离开强磁场科学中心之前,媒体大咖们纷纷被试验墙上的科技工作人员名单表所吸引。这张名单表上,阜阳籍中科院院士谢毅位列其中。

“世外桃源”,吸引大批艺术家入驻

下午三点,大家又转道来到了位于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崔岗村。艺术家工作室、书店、咖啡馆、画廊 …… 沿着乡村公路进入崔岗艺术村,一幕幕文化创意元素将一排排闲置农房装点得生机勃勃。占地2800平方米的崔岗艺术综合体拔地而起,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红砖结合的乡村 “谷仓” 风格,让旧时的青砖老墙与艺术馆的玻璃幕墙相互交映,搭配着老木料的柱子与排架,画面很是唯美。

在一家名为 “瓦房” 的艺术建筑里,晚报“掌舵人”们见到了建设崔岗艺术村第一人谢泽。2012年6月,谢泽第一次前往崔岗踏青,便萌生了想在农家小屋开办工作室的想法,当他在网上把这个想法传递给同行时,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工作者。众多艺术家慕名而来,曾经的“半空心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启了向“文化创意村”的蝶变之路。

在距离崔岗村不远处的王大郢音乐小镇,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音乐小镇上,给整个小镇镀上了一层曼妙的金色。一下车,50多家媒体代表们便被眼前地中海 “圣托里尼式” 式的建筑吸引。

据了解,目前音乐小镇已经依靠自身特色,吸引了各类“文艺范”十足的项目前来争得一席之地,不仅有手工培训、咖啡培训和自然教育的“爱汇堂江豚保护工作室”,还集合了生活馆,图书馆、独立唱片店、迷你电影院和文化沙龙的“草堆民谣馆”。

“未来中心”,诞生多项历史首创科技成果

在合肥高新区,有一幢大楼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从天空俯瞰如“X”造型。这是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综合主楼,命名“未来中心”。其中设有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这里诞生的“新型农业光伏系统”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一种可穿戴式热电发电安全指示系统”和“基于飞秒激光微纳米技术的金属表面蝴蝶结构色研究”分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银奖……

在合肥,类似“未来中心”这样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还有不少。

合肥鼓励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清华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大批高端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安大绿研院、广州能源所、中科大微电子研究院等合作项目正在推进中。

伴随着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推进,合肥科技成果创造率、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其中,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京东方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历史首创科技成果数不胜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