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买文具去哪?供销社!

买日用百货去哪?供销社!

买生产资料去哪?供销社!

对,现在很多专业商店干的事情,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末,大家采购东西只能去一个地点,供销社。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供销社主要是为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商业机构,负责销售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收购农副产品,连接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是新中国政权在农村推行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大合作”运动的产物。其前身是1950年立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 1954年7月,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由此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遍布全国村镇,覆盖8亿农民的生活圈。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小编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最向往的地方就是村里的代销点了,这个代销点就是乡镇一级供销社向村庄延伸的末梢。现在看来并不算十分丰富的商品,对小编的吸引力却是十分巨大的,帮大人打醋打酱油的时候剩个几分钱买个糖块解解馋,买个玻璃球玩玩。不光是小编,当时的供销社、代销点的,对老一辈来说也相当于现在的“购物中心”了,吃穿行用都离不开它,在当时的商品缺少的时期,这种独一无二的角色,成就了供销社的辉煌繁荣时期。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小编的母亲在供销系统工作,但对于当时的一个小孩子来说,很难弄清母亲工作的油棉加工厂跟供销社、代销点的关系,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整明白。

馆陶的供销系统,起源于民国38年(1949年)初,南馆陶“聚丰货栈”和北馆陶的“兴华货”合并,建立生产推进社。建国后,在生产推进社的基础上组建县供销合作社,1951年又改称供销合作联合社。

供销社创建初期,按照行政区划设立了区社(基层供销社),全县共有八个区社,每个区社设5~7个村联社。供销社实行单独核算,民主管理,向农民供应日用百货、生产资料,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收购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县区级供销社普遍设有批发部,村联社实行挑担送货下乡的方式,向农民供应日用百货、食盐、煤油等。1956年建成东马头油棉加工厂,1959年上轧花车68部,141型脱绒机7台,年收购加工籽棉400万公斤(小编的母亲当年就在这里工作哦,下面三图是今年国庆节期间母亲重访故地时拍的,上图为棉厂会议室,中间为食堂,下图是我们当时的家)。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1958年又建成南陶、柴堡、魏僧寨、房寨油棉加工厂,方便了棉农交售。同年10月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成为公社商业科,基层供销社的人员、资产和业务管理权归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7月1日,县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分设,1964年随着河北、山东省界的调整,县保留建制,县供销社辖4个区基层供销社。1973年实行“以社建社”,全县21个人民公社建立起了21个基层供销社,一些小集镇和几个大队的中心村建立了中心店,各村都建立了代购代销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销社逐渐恢复了基层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1993年县供销社组建供销企业集团。

其实自改革开放后,商品物资都十分丰富了,受供销系统体制的制约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供销社昔日的荣光一去不复反,供销社作为市场流通销售主渠道的使命也结束了!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