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館陶知多少」在館陶供銷社、代銷點買過東西的速來看了

「館陶知多少」在館陶供銷社、代銷點買過東西的速來看了

買文具去哪?供銷社!

買日用百貨去哪?供銷社!

買生產資料去哪?供銷社!

對,現在很多專業商店乾的事情,在上個世紀50——70年代末,大家採購東西只能去一個地點,供銷社。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供銷社主要是為滿足農村生產和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一個商業機構,負責銷售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收購農副產品,連接了農業與工業、城市與農村、生產與消費,是新中國政權在農村推行的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大合作”運動的產物。其前身是1950年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 1954年7月,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由此建立,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遍佈全國村鎮,覆蓋8億農民的生活圈。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小編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最嚮往的地方就是村裡的代銷點了,這個代銷點就是鄉鎮一級供銷社向村莊延伸的末梢。現在看來並不算十分豐富的商品,對小編的吸引力卻是十分巨大的,幫大人打醋打醬油的時候剩個幾分錢買個糖塊解解饞,買個玻璃球玩玩。不光是小編,當時的供銷社、代銷點的,對老一輩來說也相當於現在的“購物中心”了,吃穿行用都離不開它,在當時的商品缺少的時期,這種獨一無二的角色,成就了供銷社的輝煌繁榮時期。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小編的母親在供銷系統工作,但對於當時的一個小孩子來說,很難弄清母親工作的油棉加工廠跟供銷社、代銷點的關係,直到參加工作之後才整明白。

館陶的供銷系統,起源於民國38年(1949年)初,南館陶“聚豐貨棧”和北館陶的“興華貨”合併,建立生產推進社。建國後,在生產推進社的基礎上組建縣供銷合作社,1951年又改稱供銷合作聯合社。

供銷社創建初期,按照行政區劃設立了區社(基層供銷社),全縣共有八個區社,每個區社設5~7個村聯社。供銷社實行單獨核算,民主管理,向農民供應日用百貨、生產資料,同時,接受國家委託,收購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縣區級供銷社普遍設有批發部,村聯社實行挑擔送貨下鄉的方式,向農民供應日用百貨、食鹽、煤油等。1956年建成東馬頭油棉加工廠,1959年上軋花車68部,141型脫絨機7臺,年收購加工籽棉400萬公斤(小編的母親當年就在這裡工作哦,下面三圖是今年國慶節期間母親重訪故地時拍的,上圖為棉廠會議室,中間為食堂,下圖是我們當時的家)。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1958年又建成南陶、柴堡、魏僧寨、房寨油棉加工廠,方便了棉農交售。同年10月縣供銷社與商業局合併,農村基層供銷社下放人民公社,成為公社商業科,基層供銷社的人員、資產和業務管理權歸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7月1日,縣商業局、縣供銷合作社分設,1964年隨著河北、山東省界的調整,縣保留建制,縣供銷社轄4個區基層供銷社。1973年實行“以社建社”,全縣21個人民公社建立起了21個基層供銷社,一些小集鎮和幾個大隊的中心村建立了中心店,各村都建立了代購代銷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供銷社逐漸恢復了基層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

1993年縣供銷社組建供銷企業集團。

其實自改革開放後,商品物資都十分豐富了,受供銷系統體制的制約以及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供銷社昔日的榮光一去不復反,供銷社作為市場流通銷售主渠道的使命也結束了!

「馆陶知多少」在馆陶供销社、代销点买过东西的速来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