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哪些因素有關?

楊楣


科學技術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本主要是明治維新引入西方列強先進技術和製造工藝裝備,所以日本到現在國民科技素質比較高。而我國清朝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加上列強侵略者侵略我國和內戰~落後捱打其勢然也...新中國🇨🇳成立後,所幸毛主席周總理總攪全局,從歐美留學回歸祖國的五千炎黃子孫科技帥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研發成功《二彈一星》~絕不屈服任何侵略者!所以科技研發的根源在歐美這是現實,當今世界科技研發中心是美國🇺🇸。投巨資吧中國🇨🇳政府建設大批國家基礎科技研發實驗室,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真才實學的科技帥才,建設強大的科技中國🇨🇳!!!僅供參考。


BUGATTIChir231104364


(本庶佑)

日本在18年裡有18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南部陽一郎和中村修二,日籍獲得諾獎的只有16位,但是這也已經足夠驚人了。相比我國兩位獲得諾獎的莫言和屠呦呦,他們兩個人的爭議在獲獎之後就沒有停止過,也就是說很難服眾。再加上屠呦呦獲獎還是因為中醫,就更加讓人感覺底氣不足了。反觀日本的科學家,他們的獲獎名至實歸,並無太多爭議,這說明18塊諾獎金牌確實代表了當今世界頂尖的科研和技術水平,無論我們多麼討厭和仇恨日本人,在科技領域,我們必須承認兩國差距太大。那麼日本採取了哪些神功秘籍,能夠讓他們在2001年就敢喊出“50年獲諾獎30人”口號呢?當年被嘲笑是痴心妄想,現在時間未過半,獲獎數量已經過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有原因,但是並不神秘!只是人家這種科研製度,要想在我國推廣下去,實在是難度不小。

【原因之一:政府主導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

要知道,日本在2000年,白川英樹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距離上一次利根川進獲得生理醫學獎已經13年之久。這13年時間,日本政府並沒有等待,而是在制定“科技基本計劃”。日本政府制定並實施的《第一期科技基本計劃(1996 年~2000)年》提出“將積極振興基礎研究作為推進研發的基本方向“;在《第二期科技基本計劃(2001年~2005年)》中提出“將推進基礎研究作為科技戰略重點”;在《第三期科技基本計劃(2006年~2010年)》中提出“確保多樣性和持續性,切實推進基礎研究”;在《第四期科技基本計劃草案(2011 年~)》中提出“立足於獨創性和多樣性,加強基礎研究”。

從上面這四個計劃我們可以看出來,“基礎研究”一直是日本政府不斷強調的核心因素,而諾獎恰恰是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成績(不包括純理論性研究)。有政府主導,有計劃做依託,諾獎才有了基礎。總是搞一些急功近利的實用性研究,總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是不可能獲得諾獎的。

【原因之二:不斷加大的科研經費投入】

搞科研,沒錢怎麼能行?日本在這方面可是真大方,根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自20 世紀80 年代末以來日本基礎研究的費用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至2009年,較1987 年已增長82.7%。當然了,進入21世紀之後,日本政府對科研的投入一直處於增加態勢,即使如今日本科技界一直流傳著科技研發衰落的言論,但是我們不能信以為真,日本人很狡猾,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去麻痺別人也未可知,真信了才是真蠢。根據統計,日本的科研經費佔據全國GDP總量的3%,比美國的2.8%還要高,貨真價實的世界第一。另外,2015年,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佈全球全球創新企業100強中,日本的企業佔了40家,美國是35家,法國10家……中國呢?〇家!不服不行。

【原因之三:科研經費的使用是科研說了算】

日本在科研上投入這麼大,怎麼去用呢?是將花不完的科研經費變成出差報銷?變成變相的遊山玩水?或者將科研經費掌握在某些人手中,變成他們打壓別人的工具?NO!NO!絕不會這樣的。日本的科研經費使用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取,即通過競爭性撥款方式來建立重點大學、重點研究所、重點學科、重點方向,以達到向重點傾斜的目的,使經費的使用能行之有效。另一種方式是將經費對科研工作者均等頒發。“均等頒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那些無法通過競爭手段獲取經費的科研人員,都可以無條件的使用經費搞自己的科研課題,根本不用申請。對比一下,讓我想起我一位讀博的同學,因為申請經費耗時耗力的無奈,就知道兩者科研的差距在哪裡了。

【原因之四:推行真正的學術自由】

日本的科學界很崇尚自由學術氛圍,並且絕非是說說而已。不同於國內高校的急功近利,日本高校給予學者足夠寬裕的時間使之能安心於學術研究。除了充足的時間,日本高校自由的學術氛圍還在“講座制”上得到充分體現。講座制是日本在1993年從德國引進來的學術交流方式,其特點在於成員地位的永久性,即教授、副教授身份是終身的,基本原則是自主性和不受外部干涉。講座制在日本高校內所展現的彈性與活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是日本高校自由寬鬆學術氛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因之五:廣泛國際科研交流與合作】

科研活動不能閉門造車,想要提高效率獲得進展必然要與外部交流,而日本學者就個人而言,非常重視國際交流,這種交流給科研創新帶來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日本學術團隊的負責人能夠把握國際前沿課題,帶領整個團隊與國際接軌。這種從個人到集體都重視與外界合作的積極態度大大地促進了日本基礎研究的進程,能夠讓他們在18年中獲得18個諾獎變成了事實。

【原因之六:寬容科學家特立獨行的個性】

很多有才的科學家也有個性,能不能給予寬容和支持就能看出一個國家對科研人員的重視程度,是找一群庸碌無為的俯首帖耳的庸才,還是帶領一群個性十足的天才?是一個不難選擇的問題,但是在很多科研單位,這恰恰就成了問題。就拿日本獲獎的科學家而言,很大一部分人有著各種怪癖,卻無一例外精於學術,如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白川英樹是一個典型的性格完美主義者,2002年獲得諾貝爾獎化學獎的田中耕一則具有一種較強的內向型個性和按照自己所想來處理事務的習慣,這些怪癖的特性卻是他們創新思維的源泉。所以說日本18年拿18個諾獎並非天上掉餡餅,而是有著極大的投入和優越的制度保證,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借鑑。


科普集結號


今天白天還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一個圖片,國內某報在多年前發的,大概內容是日本揚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

我想當時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個笑話,但是如今看來,日本做出這番豪言壯語似乎並非只是說說而已,看來他們動了真格的。

那麼日本在拿諾獎方面成果豐碩,到底是哪些因素或者說他們做了哪些方面的投入呢?

首先來說,是他們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他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或者只是重視實用研究。諾獎也幾乎是頒發給基礎研究領域的。可以說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視是他們厚積薄發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廣泛的基礎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就是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了,比如他們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拒斥。當年小保方晴子事件也可見一斑了,而反觀我們,韓春雨事件經過長時間的調查,也只是給出了沒有主觀造假的結論。

第三,也有國家的大規模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比如日本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而設立的五年制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正是在第二期中,日本提出了“50年30人得諾獎”的計劃。同時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經費支持,比如2012年的諾獎得主山中伸彌在iPS細胞開發方面就從該機構獲得過3億日元的支持。

所以,日本的科研人員能獲得諾獎,得益於很多因素的綜合,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近年來不斷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國家也出臺政策支持基礎研究,那麼中國人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獎也是值得期待的。

讓我們為中國的科學研究鼓勁加油,也期盼中國科學家早日摘得諾獎桂冠。


WANG論科普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哪些因素有關?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應該是指日本在進入新世紀後的18年拿到了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如此偉大的成就成為了一種令人震撼的現象。

震撼之餘,我們不僅要問一句,這是為什麼?

根源

追根溯源,需要上溯到上上個世紀由西方列強挾高科技的堅船利炮加諸中日等“未開化”國家的那場民族危亡的危機。

俗話說,危機是危也是機。

危機面前,日本化危為機,一場以“脫亞入歐”為主旨的明治維新引領日本從各個方面全面“西化”,尤其是社會制度、思想、教育、產業等方面。

當時,“全面西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締造者,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其《文明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除了改寫了日本的進程,明治維新最深刻的烙印印在了作為鄰邦的中華民族身上,形式上是最深重的屈辱。

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及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小”日本在短短的不到40年內,從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一舉蛻變成一個西方強國。

這種脫變除了顯見的工業化,更在於思想上的全面西化。

反觀,我們稍晚的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閹割掉了最亟需的思想解放,成為了一場註定失敗的半吊子資本主義產業化改良,社會還是那個“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封建社會,甚至直到今天。

權本位的消除

權本位主義是我們民族國家幾千年來最根深蒂固的弊端,人的社會價值幾乎全部體現在“官位”與“權力”。

日本明治維新政治改革上的君主立憲制,此後政治家僅僅是一種並不是那麼被人尊崇的一般性職業,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權本位存在的基礎。

只有權本位這種痼疾被清除,人才能真正的“安居樂業”。

對於科學家來說,“業”當然是科學研究,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科學研究主業上的成就獲得足夠的社會地位和聲譽,而不需要“出賣”科學成果換取“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權位”來體現社會價值。

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

新世紀18年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僅僅是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最集中的體現。

其實,這種體現早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的工業化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也正是崛起養大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導致日本在二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

但是,由於日本已經從思想和政體上完全西化,可以說早已完全“脫胎換骨”。有了這個基礎,再轉入和平建設和經濟發展後,從19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能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也就不奇怪了。

基於從明治維新建立起來的全面西化的教育體系,加上經濟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上世紀70~90年代經濟繁榮期極大的加大了科學研究的投入。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的獎勵項目通常是被時間驗證具有極大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

日本新世紀獲得諾獎的科學成果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達到產物。

換句話說,新世紀,日本科學家18年獲19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日本百餘年各種積累的“變現”。


掙脫枷鎖的囚徒


日本拿諾貝爾獎到了拿到手軟的地步,本世紀在諾獎上僅次於美國,這並不是日本本世紀的成就,而是日本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像剛剛分享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的獲獎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在1992年獲得突破的。

日本科學家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有很多因素,我覺得最主要的在於人,在於幾代日本科學家在國外短期留學後能夠回到日本,並且長期地兢兢業業地從此科學研究。這是日本的傳統,19世紀末期,北里柴三郎謝絕了微生物學大師科赫的挽留,歸國效力,可以說因此失去了共享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機會。一路上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賓州大學均以教授職位相邀,他不為所動。這個傳統一百多年來一直被日本科學家繼承著,包括本庶佑。

我以前那些日本同事,大多數都返回日本,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合適的位置,過得去的待遇就可以了,並沒有和美國的條件相比。

中國科學家也曾如此,從留美幼童開始,學成後為祖國報效是中國科學家的傳統。現在也有很多人回來,但或者是在海外找不到工作了,或者是圖著回去包二奶騙科研經費,或者兩頭都霸著。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雖然日本也有在科學上造假事件,但大部分日本科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具有科學世界觀和思維,具有科學家的品德和職業道德,這是日本在科學領域飛躍的基礎。

反觀中國,不管是土生的還是海派的,在這方面非常不合格,就說給中醫站臺的有多少是海歸海半歸?在知識上和時代接軌了,但在思想上落後於時代,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二。

謀事在人,持之以恆,是日本在諾獎上成功的主要因素。


京虎子


日本這個國家自2000年開始至2017年,已有十多人獲諾貝爾物理獎,世界近代歷史已經證明:哪個國家的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同一時期該國家的科技實力就強大,你看看現代的諾貝爾物理獎基本上都由美日兩國獲得,就可明白美日兩國為什麼科技實力遠遠領先其它國家了。有人說:學英語可以翻譯外國資料學習呀,從近期中興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你使用具有外國知識產權的東西是需要交費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即使你願意交費使用,美國也不一定願意讓你用,由此可見:知識產權是多麼重要,而知識產權的獲得,只靠學英語去翻譯能行嗎?這樣看來,物理取代英語成為主科,對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的確有重大戰略意義。浙江和上海、江蘇等地的新高考,其實質是降低了物理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學生選學物理的數量大量減少。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物理象語文數學一樣列為必考科目且總分150分呢?不知道日本是不是象中國一樣,在高考中把英語列為必考科目,而且總分150分?


眾裡尋他千1146400073


日本的做法是踐行實事求是,讓科學家主導科學研究,融入國際科學界大家庭。

年初讀過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小柴昌俊的自傳,小柴昌俊做了在礦井深處探測中微子性質的實驗,三代項目出了師徒三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可謂是風光無限。然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他講的科學工作本身,而是他對於科學研究的態度,以及日本著名學者們對科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極其重視傳統的社會,上下尊卑界限十分嚴格。剛看到一個笑說說,兩位日本女生在中國留學,兩人吵了個架,其中一位說,“tmd,你說話還帶著那麼多敬語,我們到中國來不就是為了呼吸自由空氣嘛”。小柴昌俊作為高材生,自然也熟悉這些,他還利用比乙方經理大一天的“優勢”,壓低採購價格,為國家節約科研經費,因為那是納稅人的錢,一分錢也不能亂花。

然而小柴自己感到非常驕傲的事兒之一,是推動日本科學家們在開學術會議的時候,打破日本傳統的尊卑觀念,對主講人,哪怕是身份更高的主講人,都要勇敢地當面提出質疑。因為他注意到,在美國人,如果主講人講錯誤,在座的其他人,尤其是主講人的學生們不指出來,人們會嘲笑主講人是個傻瓜。因此他要求學生們在聽學術報告的時候,必須提出一個有質量的懷疑。他的做法得到了日本幾位著名科學家的支持,令日本學術界的風氣逐漸為之改變。

這種“放棄日本傳統,融入國際標準”的做法,實際上正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因為科學創新需要獨立思考,尤其是需要批評前人的錯誤。如果你在前人錯誤的基礎上繼續工作,那結果必然還是錯誤的,沒有意義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越是意義重大的科學成果,越是需要質疑和批評權威的勇氣,這才是獨立創新。科學發展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近親繁殖。

這種勇於批評,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恐怕正是中國教育界、科學界所欠缺的。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本來是16個字,但後來被腰斬。

清華請回了諾貝爾獎楊振寧,但何日才能請回真正的科學精神呢?

並非只有清華大學如此,大家看看這位廖教授,如此民科的行為,竟然憑藉捐錢攪亂了清華、北大、上海交大三座名校……大師不能沒有錢,然而為了錢放棄了基本的學術規範,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松鼠老孫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日本長期重視教育,長期重視基礎研究關係密切!

日本人在新世紀以來的確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各國都豔羨的驕人成績。而這其中和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重視教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政策有密切關係。我們知道,只有受教育者的基數變得非常大的時候,大學才能從中發現更多未來可以從事科研的可造之才。因此,日本現在在諾貝爾獎上的全面開花結果,就是其150年前播下的種子之開花結果!

其次,就是日本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面對科研能夠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大力發展基礎研究。給教授以較為寬鬆的環境,允許他們不斷嘗試,不斷探索。而不是過分要求短期內就必須產出成果。這也說明,基礎學科的研究也和中國古語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日本就是允許教授自主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斷進行研究,這樣只要時間久了,必然會有教授取得突破。

總之,日本18年可以拿18個諾貝爾獎,既有其150年來一直重視教育,厚積薄發的效應;更有其認真虔誠面對基礎學科科研的效應!


地震博士


財經郎眼對這個的解釋我認為比較重要。注意是重要,不等於真相。

主要的真相,肯定是在過去的18年內,日本的科研本來就走在很多國家前面。


但終究,這是過去的18年。郎鹹平的意思,也是淡化這個結果對中國人鬥志的影響,主要將這個總結為日本政府的一種計劃。並且中國人現在條件成熟了,也可以施行相關的計劃。一方面是確定科研權威,最主要的還是激發科研動力。


未來的18年36年,不是說中國可以馬上覆制這種成就。而是中國人要走出諾獎的神秘化的認識。眾譽皆可獲得的自信,是科研領域能否出大成果的保障。


我們站在事後的角度,似乎替日本人生了一種拿獎拿到手軟,甚至都沒那麼有意思的感覺了。我認為這多少和郎鹹平的學術背景有關。他過度將一些不太重要的科研成果獲獎,歸結為日本政府的推薦。可事實是,科研成果互相之間互為橋樑,並沒有真正獨樹一幟的科研成果。能為其它的科研提供幫助的科研,在科研領域的價值,不比離實用更近的成果差。


並且對諾獎的研究本身,也是科研的一部分。中國人有‘研究’別人的電視劇、別人的歌曲、別人的書籍轉賣的手法,卻沒有研究諾獎何以是諾獎的道理。可能是中國人沒窮到要馬上科研求變,總之科研這項事,在較長的時間內,是擺在其它事情後面的。


諾獎的最大秘密在於,他需要考慮自己的權威在數十年後的穩定性。所以他必須有計劃的安排自己的獎項。一個領域的成果,要麼開創性,要麼奠基性,要麼革命性,基本不會重複對一個領域進行頒獎。有時候時間先後,會導致成果更重要的反而沒獲獎。


我認為可以迅速霸佔諾獎的秘訣,是在一些空白的領域佔領陣地,只要是空白領域,頒獎委員會會出於對若干年後的科技權威計,會有計劃的,自己就為你設計一套何時頒獎的計劃。之後,有沒有政府推薦,都是水到渠成的事。這個方案涉及到中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核心問題,他們有多少項目是在跟蹤研究,有多少項目只是數量上的成果,,,


簡而言之,悲哀的不是有沒有獲獎,而是在委員會內部的未來頒獎大綱裡,相關的領域內,其中少數,中國人才剛剛有了門票


十八測時


曾經有著名中醫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黃帝內經》中隨便一段話,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比如中國若貝爾獲得者屠呦呦女士,她所提煉出來的抗生素,早在清代,就被神醫葉天士用來治療瘟疫,由於當時沒有那麼先進的醫療設備進行提煉,但是所用藥理都是一樣的。

葉天士有句名言: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

一個獎項,雖然可以評價一個人,定位一個人的成果,但是學問是無窮無盡的,獎項,畢竟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華夏古國,擁有這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將這些底蘊都搬到舞臺上,那世界上的各種獎項,都將會被中國囊括一大部分。

正因為文化底蘊的深厚,華夏民族又以謙卑為禮,並沒有去炫耀,導致某國說某某是他們國家的人,某某是他們國家的文化,如此招搖做法,換來的只是嗤笑。

中國的日益強大,在很多國家眼裡都是眼中釘、肉中刺,想要打壓、制止,卻發現中國這頭沉睡的巨龍已經開始甦醒,並不是他們想打壓就能打壓的

如世界專利組織報道,中國華為已經申請五萬份專利,名列世界前茅,但是華為並未在國家內炫耀

所以說,一個國家榮獲了多少諾貝爾獎,並不能說明什麼,一個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團結,才是至關重要的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