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中國玉器之美

中國玉器之美

中國玉器之美

玉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個美麗的字眼,《說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達100餘個,而由它組成的詞彙則更是不計其數,並多含有高貴、美好、堅貞等文化意義。時至今日,我們也常用冰清玉潔、金玉滿堂、玉顏、玉體等來稱謂那些美好的事物,就連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見炎黃子孫對玉的喜愛和崇拜。

一般說來,任何一種物體被人喜愛、尊崇,大概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這種物體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產生審美上的愉悅,再者是這種物體所隱含的文化內涵使人產生認同和喜愛。中國玉器則是二者最完美的結合,它不但有著優美的質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觀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國李約瑟博士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讚許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它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的靈感”。近代著名學者章鴻釗先生也曾感嘆道:“玉與吾民族愈相與團結而有不可分離之觀,凡研究中國民族史者必詳玉之始末”。可以說,中國玉器不但包含著民族的好尚、積累著民族的智慧,寄託著民族的感情,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國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所不能替代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同時,尚玉、貴玉也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社會風尚,中國玉器也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睞和珍愛。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義詞。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楊伯達先生認為:“玉之美的發現者應是尋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這兩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擔,他們在尋找和磨治玉石工具當中逐步發現和領悟了玉之美,並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這種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澤及其硬度、韌度在頭腦中的反映,並形成感覺和認識。承認並喜愛玉之美的人便將其加工成塊、珠、管等裝飾品用以打扮自己”。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新石器時代古人對玉的認知已具相當高的水平,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經檢測鑑定,均屬礦物學中透閃石玉材。透閃石,無色,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硅酸鹽,其成分不含鐵或含鐵量很少。硬度為6-6.5度,因其單晶多作纖維狀細密交錯的聚合,故其質地均呈現出溫潤細膩的半透明感。我國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閃石玉料,常見的顏色主要有白、青、黃、碧、墨等。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優質的和田玉開始輸入中原,春秋戰國,尤其是漢代之後,和田玉成為帝王貴族千方百計索求的寶物。到了清代,由於乾隆皇帝愛玉成癖,從而使和田玉用量達到歷史的高峰,每年僅宮廷用玉就達幾十噸,為當時玉器製作提供了優良的材料。

由於和田玉料質地細膩,光澤柔和而不炫麗,通體呈現出一種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於玉”之說,甚至將玉人格化。《禮記?聘義》載: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在這裡孔子根據玉的物理屬性和社會需要十分巧妙地將融天地之精華的寶玉,賦予了十一種德行,從而使玉發展成一種具有倫理政治價值觀(孝親忠君)的“德”化玉,成為真善美的載體和化身。玉的這一光輝形象,數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優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觀念的培養,全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進作用。

當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後,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說法,其核心內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義道德為基礎的。到了漢代,統治者“獨尊儒術”,使得“玉德”理論得到進一步的提煉和強化。許慎《說文解字》釋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將其釋譯成白話,即“具有溼潤的色澤,有如君子的仁德;表裡如一,毫不虛假,有如君子的義德;敲擊時聲音舒揚悅耳,傳播到遠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寧碎斷而不彎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稜角方正而不傷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見古人極為重視玉的質地與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備受古人的喜愛推崇,長期以來成為品德高尚,心靈純潔的象徵。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在玉之諸自然屬性中,溫潤是其突出的特點,這一點正與中華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準則和民族性格相吻合。這樣玉之美與和善結合起來,以象徵仁愛、和平、和諧。玉之溫潤特點,表達出了中華先民的美好心願,並使之成為炎黃子孫最為鍾愛之物。

二、工藝美

優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藝更加令人讚歎。歷史上無論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藝大師用心血和汗水澆成,都是琢玉工人聰明智慧的結晶。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操勞、奔忙。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從選料設計到最後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時間,耗銀兩更不計其數。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經過藝人們反覆思索勾畫,根據材料限定的條件進行精心的設計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藝師的高度工藝技巧,而且還要有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才能,可以說,它是一種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完美結合。

玉器的工藝源於石器的製作,但又有別於石器,並較之石器更加細膩、複雜。首先要選材,因為只有選材得當,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設計,玉器的設計必須絕對服從材料本身所給予的特定條件,儘量使作品成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機結合體。三要琢磨,這是玉器製作最關鍵的一環,也是玉器製作最獨特的技術。工藝大師們必須根據設計要求,通過砣具實施切割、勾撤、去地、鑽孔、鏤空等各種工藝,一點一滴的細心琢磨,從而達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最後則是拋光,拋光就是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決不能有絲毫損傷、破壞玉器造型和紋飾的現象出現。清代李澄瑤所著《古玉圖說》曾記載了當時治玉中國玉器之莢的全過程,從備料到成型大致要經過13道工序,同時由於玉料質地堅硬,而且韌性較大,所以作工的艱難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語的。

此外,中國玉器工藝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創新,到了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蘇作(蘇州)、番作(西域)為代表的玉作風格,特別是因色施藝的巧作玉器,更為玉器工藝增添了絢麗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為中心的玉作工藝風格,也可以說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渾厚、莊重。圓雕和浮雕的作品較多,圖紋工藝亦比較複雜。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類仿古玉和時作玉,均呈現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和悠然灑脫、落落大方的京城風貌。尤其是動物形圓雕,無論是獸類,還是禽類,大都豐滿圓潤,刻劃的敦實健壯。器皿類則較為厚重、平穩。雖然有時也作花草纏繞,盤根錯枝的藝術處理,但仍不失其淳樸、端莊的地方特點和舒展開朗的北方風格。

2.蘇作

蘇作是指以蘇州為代表的玉作工藝。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曾載: “凡玉由彼纏頭回或溯河舟,或駕橐駝,經莊浪人嘉峪,而至甘州與肅州。至則互市得之,東人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顯而易見,在明代,蘇州的琢玉工藝,已被推為全國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藝人陸子岡,就是蘇州玉作高手之一。

蘇作玉器一般小件較多,圖紋則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畫為主,工藝精細,奇巧玲瓏。據載,道光年間,蘇州著名琢玉藝人徐鴻,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於雕鏤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蘆和桃實,宛然如真。技藝的纖巧,令人嘆為鬼斧神工,這類器物常用來作為佩飾。另一藝人朱宏晉,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瑪瑙、螺殼等薄片上,雕成極精細的花鳥、樓臺、亭橋、山水等鏤空圖景,惟妙惟肖。從而可知,蘇作玉器擅長一個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簡單的造型上,利用鏤空、勾撒等工藝,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特長,把人們常見的事物、景物、描繪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輕柔溫和的江南情調和優美俊秀的瑰麗風貌,不失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稱西番作。是指中國西部邊陲及其接壤鄰國的玉器製作工藝。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於該地區與中國內地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製作,帶有濃郁的異國情調。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開始進入中原,並受到了皇帝的青睞,因此,番作玉器漸興。其工藝一般都比較規矩、精巧,造型多為盤、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紙,晶瑩細潤,裝飾手法常常以鑲嵌為主。不僅有嵌金、銀絲,貼金箔,而且還有嵌各色寶石和玻璃等,從而使溫潤的玉器更顯得華貴和絢麗多姿。同時器面上的花紋多以飽滿豐厚的西番蓮為主,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稱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澤紋理,巧妙地加以設計運用,施以適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與顏色達到自然完美的藝術效果的一種特殊工藝。

以現有的資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這種技巧,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兩件玉鱉,便是利用材料色澤的不同而精心設計琢磨出來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後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瑪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蔭仕女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稱得上是絕世精晶。

由此可見,中國玉器工藝,既是一種具有濃郁東方藝術特點的特殊工藝技術,又是數千年來中國人聰明智慧的體現,它那巧奪天工的技巧和所飽含的那種妙不可言的、動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國玉器藝術更加五彩繽紛。

三、寓意美

中國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並一直延續發展至今,使炎黃子孫愛玉、貴玉傳統經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處,更重要的還是人們所賦予它的種種文化意義。主要表現在:

(1)玉是宗教神靈的象徵:古人認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靈性,並視作神物,人們不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當著溝通人與神的角色,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靈,而且還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災禍的特殊功能。從而,長期以來,玉器一直成為炎黃子孫的保護神,同時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靈物。佩玉辟邪的觀念,長期以來深植中國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權力的象徵:隨著階級的出現,中國玉器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形成了系統的用玉製度,根據玉的品類、尺寸、紋飾、色澤、質地、數量等來表明體現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種名貴,標誌地位的象徵,深具權力和政治的意義。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徵:玉在傳統文化中,還是一種儒家思想中美德的體現,“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論基礎,成為君子為人處世、潔身自愛的標準,所以歷代都以佩玉為時尚,無論天子還是士庶,皆把佩玉作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徵。

(4)玉是珍寶財富的象徵:玉不僅在宗教、政治領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經濟上也具有極高的地位。由於玉的質地優良,產量稀少,所以自古以來就被視作珍寶。管子曾曰:“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商代甲骨文的“寶”字,即為屋內藏有貝(貨幣)和玉,戰國時期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加說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價值。因此,玉之為寶的觀念,不僅刺激了玉器的發展,而且在古代社會的政治交往中也佔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徵:中國玉器不僅質地優良,而且內涵豐富、寓意美好。特別是明清時期,大多作品“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體現了企求再生的觀念,而更多的則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為“輩輩封侯”;蓮花與魚合雕在一起,則為“連年有餘”。此外那些豐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圖案畫面,如喜上眉梢、松鶴延年、五福捧壽、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們企盼吉祥、憧憬未來的思想感情。在這裡它們不僅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心靈的寫照,同時還流露著美好的願望和樂觀的情緒,具有無言的魅力和一切詞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說,它帶著社會的和聲,凝結成諧音、符號、象徵等中國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藝術語言,使創作者和欣賞者從中得到享受和滿足,並躍出造型和畫面,進入到一個立體的、更飽滿、更充實的世界。尤其是當玉器步人百姓之家並與鄉土文化緊密結合後,它更加成為一種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徵物了,從而使得尊玉、愛玉的傳統觀念深植中國人的心裡。

《考工記》曾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則,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試觀歷代玉器作品,儘管它們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異,但皆以燦爛的光芒照耀著玉器發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堅密細潤的材料,別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戀讚歎,拍手叫絕?同時它們還以其瑰麗的身姿,體現著時代的特色和民族的個性,有的渾厚莊嚴,有的玲瓏剔透,有的雖說質材無華,製作欠精頗帶刀斧痕,卻也顯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氣質。

此外,中國玉器的裝飾圖紋同樣也顯露著歷代玉工的聰明才智和創作能力。器物畫面上無論是幾何紋、自然寫實紋、還是抽象的神話動物紋等,均表現得筆觸靈活、線條生動,簡練中蘊含著豐富的意趣,矯健中表現出生動的靈性,得心應手,揮灑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國玉器所引起的美感,並不僅僅來自於形式,其主要的應來自於構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賦予了它種種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內涵,這樣才使得天才的藝術大師們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彙集於一體,把人文觀念與社會功用滲透於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綜合體現在乎凡的藝術作品裡。同時也正是這種比自然物象更生動、更有魅力的人文觀念,使人們在領略和玩賞中,從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種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斕的憧憬,並誘發出希望和情愛。也就是說,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單純的造型、工藝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種再生的美,昇華了的美。這種美像春雨滲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裡埋下了價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們對玉器不可割捨的愛,而且也顯示出牽心動魂的藝術魅力。

中國玉器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