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

用戶62715563608


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實際上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行為!

作為清華的校友,資中筠先生由於對清華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難免對清華的發展具有更多的期許。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學生的培養是一件長期且複雜的事情。雖然,清華可以招得到最好的學生,但是由於我國的高等教育這些年來,很多方面還在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所以,我們不能過分誇大清華學生出國學習的事情的負面影響!而且清華和北大最近幾年的排名一直在不斷上升,2017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名列29名,清華名列35名。因此,只要繼續給清華北大以時間,清華北大絕對可以換中國一個奇蹟!

所以,我們不要過分解讀資中筠先生的話。我們應該看到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中國高等教育正在不斷的取得成功,不斷向前發展。中國高校不僅支撐了中國經濟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論文。最終,中國高等教育一定會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走向世界之巔!


地震博士


資中筠先生所言的“現在的清華是集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同錢理群先生所講的“現在的北大培養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對年輕一輩的深切關心,對青年處境的深深的擔憂。

“現在的清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與“現在北大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兩位先生多年前所講,很可悲的一點是,今天我們面對的處境並沒有更好一些。
資中筠先生

這不是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問題,這是整個大陸學校所面對的處境:是有很多聰明的學生,但卻缺少青年應該有的理想榮光,精明地失去了生機。

而作為大陸最好的兩所學校,特別是北大,那是孕育了新文化運動的地方,北大精神裡有自由與獨立,而如今其中的學子依舊是中國最好的英才,但是其中的學子已經逐漸丟失了自由獨立精神的要義,增強自己只是為了在未來社會里謀得更好的位置,更為可怕的是,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連底線也丟棄了。
錢理群先生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能苛責年輕一輩,甚至都不僅僅是高校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做出有益的改變,讓青年人該有的面貌歸來。

你覺得現在的學生精緻利己主義者多嗎?責任在誰?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清華、北大,是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在全國遙居高位,欲盡攬全國英才。

因此,每年高考放榜之際,各省市的高考狀元幾乎被清華北大“一網打盡”。

那麼,如此鼎鼎有名的百年名校,為什麼資中筠先生會有,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的“驚世駭俗”的言論呢?

下面有書君為大家探一探究竟。

資中筠先生是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具有一定影響的清華老一代學者。

資中筠先生說:“我覺得也不用諱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我說的就是清華。

從小學到大學,也不光是清華,好多學校都這樣,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

無獨有偶,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也曾講過“現在的北大培養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見,這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對我國目前大學教育的現狀堪憂。

那麼,縱觀北大、清華這兩所百年名校,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最近幾十年有著哪些變化,讓老一輩的學者有著如此的擔憂呢?

一:高校內上行下效,得而不教,英才之光逐漸消失。

改革開放幾十年,一切以追逐利益為上,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亦逐漸喪失。

作為最高學府的北大清華,也難於倖免,其與原有的文化,原有的信仰,愈行愈遠。

這兩所學府,雖集聚了國內大量人才,而許多科技工作者卻“不務正業”,整天忙著爭科研經費、寫論文,目的只有一個,比一般人更快的評上教授、研究員。

在這些名校中,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真正去搞學術研究和科研項目呢?

而北大清華錄取的都是全國拔尖的人才,無可否認,對於剛剛踏入象牙塔的年輕學子來說,誰不曾有一番熱血沸騰的理想?

然而,美好的理想終究碰上了骨感的現實。

學生們在這樣的大學裡只能成為典型的“現代犬儒”,用俗話來說,就是裝逼:一邊無心無腦地接受灌腸式教育,另一邊口頭禪就是“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錢?”……

幾年之後,即使是出類拔萃者,想必終是“泯然眾人矣”。

若是得天下英才而不教育之,那豈不就是資中筠先生所言“中國名大學是集天下英才而摧毀之”?

二:所謂“為人師表”乃是“徒有其表”而已

大學是什麼?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有這樣的絕妙回答:“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這一表述看似偏激,實則說到了點子上。

遙想民國時代的清華、北大,雖沒有今天之矗入雲霄的大樓,卻有群星燦爛的大師;

而現在的大學,僅僅只有漂亮的校園,一群掙扎在功利之中的教授講師,引領著一群熱血青年奔向功利路上。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社會上不正之風早已全面浸染到校園之中。

比如說假冒劣偽,學校裡也已經處處造假,有學術造假和學歷造假。

學術造假主要集中在教授、講師身上,一群如此學風之人,怎麼可能教出品學兼優的學子出來?

更有甚者,有些導師喪失師德,把帶研究生當作一種權利來利用。

除了讓研究生幹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將研究生作為自己的家奴來使用。讓學子們的心靈和身體都備受煎熬,在這種情況下,何來學術創新與研究?

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北大清華作為全國大學的領頭羊都是如此現狀,別的大學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書君自己的孩子,經過十二年的日夜苦讀,終於踏進了全國的名校。

然而不出三個月,便感慨大學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小社會。

各種競選,競賽,都充斥著拉關係,走後門,不以能力論排名。

連一個小小的學生會都充斥著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讓他一時無所適從,這不是他理想中大學的樣子。

這又何嘗不是每個經過日夜奮戰,衝刺高考,而後跨進高校之門的學子的心聲呢?

資中筠先生作為清華出身的老一輩學者,此話雖然有所偏激,但確實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我國大學目前教育的現狀。

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立國之本。高校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固然雄大抱負;若集天下英才而摧毀之,實屬國之大殤!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

資中筠先生的話的確令人振聾發聵,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卻戳中現實教育之至關痛點。

第一,功利。功利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之中無處不在。中小學校的教育,就是為了高考,為了高考考出一個好成績、好大學,由此淪為應試教育。

上大學、選專業,為的就是將來找個好工作,拿個高工資,由此淪為實用主義。看看不少學霸們所讀的專業,就可見其中之端倪,幾乎都是以經濟、商學、金融學、管理學為主。因為怎麼有錢怎麼讀。

而近期高校頻頻曝出的官本位作風,實則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傳承,讀書就為了做官,做官又是為了什麼?如為天下蒼生,值得讚賞,可惜不少就為了一份職業與個人之利益,簡而言之是否就是升官發財也。

第二,奴化。從我們生下來開始,包括我們的父母,教師,以及社會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乖孩子,聽誰的話,聽什麼樣的話,講究的是服從,講究的是灌輸。而最大的缺失在於培養一種獨立的精神、獨立的思考,缺乏的是爭論、是奇思妙想。所以我們的考試,永遠只有標準答案。

第三,浮躁。做學問是一種修身養性,是一種人生境界。今天之所以出不了大師,因為做學問的人少了,大家都在做利益;因為做學問需要孤獨,我們有誰能夠承受得了孤獨;因為做學問需要一種情懷,可是今天誰把情懷當回事?

最為可惜的是,面對社會的浮躁,教育也變得浮躁,總是把不住自己的方向與目標,堅定不了自身的理想與價值,往往隨波逐流,又何以大成。


碧翰烽


資中筠是中國著名學者、知識分子,曾多次出訪並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她評論社會事件具有犀利的眼光、國際化的視野。

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不是空穴來風。

首先,在激烈殘酷的高考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被清華北大錄取,本身就是“英才”的證明。

學生懷著夢想,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懷著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的心願而來,但是清華北大所提供的教育卻不足以支撐他們的志願和野心。

在一種“沒有活力”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的初心被磨蝕,要麼壓根沒有遠大的志向,要麼再遠大的志向也在浮躁的學術氣氛裡被埋沒。加之一群鑽空子的、枉稱教育者的人使得教育環境變得汙濁而功利,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攪擾學術氛圍,使得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價值觀念彌生橫行。

如此“天下英才”不是“毀”是什麼?

資中筠先生如此評價,實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是憂國憂民的表現。然而,這一句話也不是沒有它的偏激之處。畢竟,也並非沒有人在清華北大實現了自我成長,奉獻社會的可能。而且,相較於國內其它學府,清華北大的學術地位決定了它依然是更能夠培養人才的重要教育園地。


席越


清華、北大,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是每位學子的一個大學夢。歷年來,清華、北大所招錄的大多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各省份的高考狀元,真可謂是集天下之英才!那麼,為什麼作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的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呢?

網友A:

既然資中筠先生都已經這樣說了,那就一定是有其道理所在的。她主要闡述了當代社會的這樣一個現象,也就是從小學到大學,不光是清華,好多學校都這樣,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也是她感到教育失敗之原因。

從某一層面上,可以看出清華北大的辦學理念出現了偏差,這也驗證了資中筠先生說的話。清華和北大,集聚著全國各地的狀元,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卻出現了清華、北大爭狀元的現象,實在引人深思。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比拼的應當是學術能力,而不是為了比拼招錄的狀元誰多誰少而鬧得跟打架一樣。其實,這也並不是什麼面子上的問題,也不能把它當成是個面子的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就在他們的辦學理念上抹上了一層功利的性質。這樣的話,對於教學質量都會有影響的!

網友B:

我們不能確保每一件事物在其發展的整個歷程中不會走彎路。但是,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發展中的一些失誤以及錯誤的做法,並及時改正。因此,我覺得資中筠老先生的話,是值得清華和北大這兩所高等學府去反思的一個問題。作為全國知名的學府,一定要樹立一個好榜樣。相信,北大和清華能夠利用其優勢資源,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優質人才併為國爭光的!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資中筠是誰?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具有一定影響的清華老一代學者。

資中筠怎麼說的?她說:"我覺得也不用諱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毀之',我說的就是清華。從小學到大學,也不光是清華,好多學校都這樣,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

資中筠說的是否有道理?我們先從另外一個人說起,他就是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

施一公有多麼牛叉?在學術上他是全球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特別在細胞凋亡、大分子機器、膜蛋白研究領域國際領先,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他還是“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些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而他最被大家熟悉的成就應該就是清華大學副校長!這正是中國社會的問題所在。

施一公為什麼要辭職去西湖大學?可能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是他這麼一個學術性人才最不看重的榮譽,而西湖大學的“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著力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更符合他的理念。

清華大學是否培養在高精尖的人才?我們先來看看,高考狀元熱衷的專業,是比較有“錢途”的經濟、計算機等專業。

清華大學畢業生畢業生去向,也多集中在國企、華為這種民企、黨政機關等單位,有11.2%的畢業生去了科研單位。

所以, 資中筠先生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贏在高三


資中筠女士憂國憂民,這種可以稱“先生”的女士現在不多了。現在很多女人只關心娛樂圈八卦,化妝品,包包和衣服。卻又說男女機會不平等,女性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受到男性排擠,中國的男女平等做得沒有西方好,我也是醉了!西方國家的男女平等是西方女性爭取的,你們爭取過努力過嗎?當西方女性在勇於參政議政,在各個領域努力工作的時候你們在幹嘛?已婚的拿著老公賺的錢到處血拼購物,網購買各種化妝品。未婚的都是月光族,把所有的錢花在臉上衣服上,妄圖靠一張馬屎外面光的皮找個有錢男人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真當有錢男人都是草包?現在很多男人看到田園女權都煩,所以俞敏洪一句話才能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幾乎是一呼百應,這只是反擊戰的開始,以後令田園女權們受不了的言行會越來越多。


菠菜先生2018


這讓我想起了錢學森錢老的世紀之問:“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我們學習西式教育這麼年,越來越發現我們的教育是多麼的無能為力。所以在這裡我不想談北大清華,來談談中國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的本來有一條作用就是促進社會各個階層的流動,防止階層固化。所以說在古代的時候會出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即使到了現在,絕大多數中國的長輩,哪怕自己沒讀過什麼書,也會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讀書,以後考個好大學。也出現了一大批寒門子弟通過自身的努力逆襲成功的例子。


但是,但是,但是現在越來越令我擔憂的是:當下的中國社會,教育越來越成為鞏固階級的工具!“寒門再難出貴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比如說現在有一大批人在大談什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對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對於條件不好、甚至貧困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啊!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也只有貴州某山區的孩子跟北京的孩子讀的同一本書,考得統一張試卷,貴州的孩子才有出人頭地的可能啊!要是我們的教育也跟西方一樣,讓孩子除了學習,再去打打高爾夫、練練擊劍,且不說寒門子弟,就是中產階級,恐怕也難以為繼吧。


要知道西式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鞏固人家“白人清教徒盎格魯撒克遜”的社會地位的,本質上就不是公平的教育啊!


而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學習西方教育。現在我們的資源都比民國的時候強百倍,但是正如錢老所說“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還記得在民國的時候,不同專業之間有一條很長的鄙視鏈條“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看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看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看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看不起教育學系,教育系的學生實在沒人看不起了,於是就看不起他們的老師……”


在民國的時候,總的來說因為精英們都想救國圖存,所以學習風氣和學術氛圍肯定比現在好一點,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教育可能更是中西結合的教育形態吧?

最後用一個網上的段子結束這個問答:

一領導到國內某著名理工科大學去視察。校黨委成員和學生共同接待該領導,席間談及圓明園,該領導便問起其學生會主席,圓明園是誰燒的來著?該學生會主席趕忙回答,不是我燒的。其校黨委書記,也不敢怠慢,忙替其保證:“領導,我用我的黨性替他擔保,真不是他燒的!”


菜根談史


資中筠先生想表達的意思我理解,我也贊同。


但是!


資中筠先生說今天的清華北大“培養的是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可問題是民國時期清華北大的大學生也表現出”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精神”。


從歷史學意義上講,民國時期清華北大與今天的清北,在“趨炎附勢、嫌貧愛富”這一點上來說沒有本質區別。


當然,我這裡絕不是要“比爛”,只是確實站在歷史學角度講,資中筠先生這話太偏頗,因為有些東西並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


以北大為例,在蔡元培1916年年底擔任北大校長以前,北大“大多數學生仍繼承前清老爺式的作風,上課鈴響時,當差便來‘請老爺上課’。一些有錢的學生,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一心只想混張畢業文憑,作為升官發財的敲門磚,對讀書毫無興趣。即使有個別肯讀書的,也不過抱著科舉時代的觀念,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


即使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以後,北大也不消停啊,1922年更是鬧出了“講義費”風波,就是學生不願意給老師支付講義費而鬧出來的。


再說嫌貧愛富,民國時有一段順口溜曾經流傳在北京女大學生圈子,這是女大學生們的擇偶觀的一種體現:


“北大老,師大窮,燕京清華好通融,輔仁是座和尚廟,六根不淨莫報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口溜?


因為在當時北京女大學生看來,北大的學生年紀一般都比較大,而且書生氣十足,老氣橫秋;師大由於是免費入學,所以生源家庭一般都比較貧困;輔仁大學學生比較嚴肅,沒有戀愛氣氛,像座和尚廟;只有清華和燕京比較讓人滿意,學生青春活潑,家裡又有錢,畢業又大多留洋,是擇婿的最佳選擇。


當然,女性希望另一半物質上富裕一些這絕對沒問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嫌棄“師大窮”,這算不算某種意義上的嫌貧愛富呢?


最後我在說一個真正能體現民國時期清華北大大學生“趨炎附勢”的事情。


五四大家都知道,可謂轟轟烈烈,但是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五四就能發現,最開始五四是由高年級學生組織領導,但是到了最高潮的時候,領導組織的就變成低年級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時段祺瑞政府發現清華北大等大學學生們的正義舉動後,為了消弭影響,臨時宣佈舉行司法以及公務員考試,而且錄取人數是往屆好幾倍。於是高年級的學生們紛紛返回課堂備考去了。


請問這算不算“趨炎附勢”?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因為壞人變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