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说到“标题党”,最近有两起刷屏级的事件。

一是《爱情公寓电影》,前期宣传猛打“情怀”牌,实际上映竟然是盗墓片。

二是吴京“被死亡”。某自媒体发文,说的是谢楠的外婆去世,可封面却配了一张吴京的黑白照,并把标题拟为“逝者长已矣,谢楠节哀”。

只要是正常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吴京没了。

结果打开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种典型地为搏眼球无节操无下限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如果它们的作者站在我面前,出于礼貌,我一定痛扁他们一顿。

其实对于“标题党”,我并非一点都不能容忍,但起码有个度。

我赞同黄有璨的观点,如果你的内容有70分,你利用标题拉高到75或80可以理解。但如果强行拉到100,或者和内容根本八竿子打不着,那这种行为,就是赤果果地人性扭曲和道德沦丧!

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为创造短期目标而无节制地“消费”用户。

他们拍电影、写文章或者其它什么,就没打算对用户负责,关心的仅仅是票房、点击量、话题性等数据。

这样的人,从小处说没有远见,从大处说,心术不正。

然而,更可怕的是,如果我把“标题党”这个概念深化一下,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标题党”,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

2014年冬天,我曾和一名运营总监短暂共事。

说短暂,因为他只在我们公司待了三个多月,春节后就离职了。

这名同事最大的特点是特能聊,只要有他在,完全不会冷场。

无论时事热点、明星八卦,工作生活,还是情感职场,只要你想到的,他都侃得头头是道,所以很得老板器重。

做事看起来也风风火火。

因为公司不大,总监的级别在工作时间上比较自由。

所以他经常不来上班,但每天早上,都在公司的微信群发四五条语音,全是那种5~60秒的。

说他正在没日没夜地跑项目,要大家也全力冲刺、过个肥年之类。

我们有时私下嘀咕,这位新总监整天神出鬼没的,靠谱吗?

事实证明,这个人的确不怎么靠谱。

事情是这样的,在每天罗振宇式的“激励”大家的同时,他也签成一笔不小的订单。

虽然没预付金,但他跟老板解释,甲方是朋友,一切由他负责,不用担心。

老板就信了。

因为订单的履行时间是2015年初,就这样,我们等啊等啊,一直等到过完年,他没来上班,这才感觉不对劲儿。

再派人去甲方那里调查,才发现订单上的地址、电话、责任人全是假的!

老板气得当时胃病都发作了,好多天没出现。

还有一次聚餐,他说起个人私事。

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和前妻所生,离婚后都跟了前妻。

现任“妻子”还在上大学。

大一时俩人有了孩子,现在孩子两岁,但因为没领结婚证,女方一直不敢让家里知道。

又没钱买房,只好雇保姆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带。

用他的话说,得赶紧挣钱,买辆像样的车,将来哪天见了岳父岳母,不至于太寒碜。

毫无夸大渲染,只是客观叙述,他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类“标题党”式的人物。

他们绝大部分心思都用在如何活出一个外表的“热闹”,而不去面对现实的糟糕。

不真正接触,看不出他们多大本事。而一旦接触,很可能你已经“入坑”了。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常态化努力 VS 间歇式“抽风”

前一段“世界杯”期间,很流行一个词,自律。

典型的代表就是C罗,因为长年坚持锻炼,身体肌肉线条完美,被赞“33岁的C罗拥有23岁的肉体”。

这哪是自律,明明是返老还童啊啊啊!

另一个体育界的典型是前NBA巨星科比,那句“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同样激励了无数人。

自律,换一种说法,就是常态化的努力。

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这种人最招烦。

大学室友,内向,酷爱文学。

那会儿我们整天联机LOL时,他就死磕图书馆,记笔记。晚上写文章,发猫扑和天涯。

因为他这么努力,我们都挺烦他。

说实话当时他的文笔只能算不错,谈不上好。

可四年后大学毕业,我在他床上看到一本做满标记、破破烂烂的成语词典。

突然预感到,日后也许得对他“和颜悦色”一下。

果不其然,半年后他就在一家本地报社崭露头角。又一年后,当上主编。前年离开报社做自媒体,如今坐拥数百万粉丝,已有出版商主动联系他出书......

这是什么速度?我还纠结于是否给他面子,让他请我吃饭,转眼变成我得请他吃饭啦!

他的事业轨迹,是一个充满动能的上升曲线。这个动能,就是常态化的努力所赋予的。

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昙花一现式的努力,只是伪努力,或者叫间歇式“抽风”。

它远远不足以支持起飞,大约只能让人蹿嗒两下,就一头栽泥里。

所以我们偶尔跑个步、加个班,发朋友圈炫耀一下,无伤大雅。

有时,这也是面对“乏味现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但别忽悠自己,这就拥有了健康,这就成就了事业......

当朋友圈的“标题党”不可怕,当自己人生的“标题党”就允悲了。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努力地“瞎忙”

看上去,“瞎忙”总比闲着好一些,至少在周围人眼中,你像是努力的。

然而,真得如此吗?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效的工作会极大地损害效率,导致我们陷入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中,久而久之对未来产生迷茫。

既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什么前途,自身成长又慢,工资也不高。

人生一世,我是来逗逼的吗?

现实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一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只能做到纯粹的“职能支持”。

举个简单例子,还记得那篇《月薪3000和月薪30000之间区别》的朋友圈爆文吗?

同样是了解来访客户行程,A员工只了解到“他们下周来”。

你问他,下周几?

这个我没问。

你问他,来几个人?

他说,啊,你之前没让我问这个。

你问他,客户是坐火车还是飞机?

啊,你也没让我问这个。

特么领导让给客户打个电话,具体问什么还得一一给你列出来吗?

而员工B不但将客户来访时间具体到下周几几点出发、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几点到、一共多少人、由谁带队、准备考察多久,还将己方怎么接待、建议的宾馆、下周天气等细节了解的一清二楚。

两相比较,即便老板是A的爸爸,也不好意思给他高薪吧?

A类型就是所谓的“职能支持”,与其说工作,更像是“混差事”、“打酱油”。关心的仅仅是“做了”。

与之相对的,B却是“目标导向”型。关心的是“做成”。

同样的工作,后一种类型往往能提供超预期的结果。

同时自我存在感很强,也十分利于个人成长,不易被取代。

看似热闹,其实糟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标题党”!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三种生活中的“标题党”,是不是小伙伴们都纷纷“中枪”啦啦啦啦?

实际上你们肯定早发现了问题,只不过现在由我说出来。

而且有问题不可怕,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迅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这才是最关键的。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技能,我觉得以下几种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实用。不要求多精通,但至少掌握基本技巧。

一、说话

这个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说了。

崔永元最近在喜马拉雅上线了《像他一样说话》系列课程。

“一句话可以出奇制胜,一句话也可以令所有前功尽弃,天大的差别,分寸之间”的介绍语很说明问题。

二、写作

我觉得互联网时代,除了说话,文字算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了。

很多人写出来的东西要么逻辑不清,要么词不达意,错字、病句也十分常见,应该加强一下。

三、营销学

除了卖东西,求职、竞岗、让他人选择自己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营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心理学

跟营销学差不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容易收获理想效果。

以上是对职场人而言,如果你时间相对自由,完全可以好好学一门手艺:比如做菜、比如烘焙、比如摄影、比如茶艺。

提到茶艺,就不能不提“莫道学堂”这个平台。

该平台结合了线上视频和线下实操两种课程模式,内容由7位从事茶业10年以上的茶艺讲师,累计10000小时的线下授课经验打磨而成。知识涵盖了茶史、茶文化、茶类、选水、用器、茶席、茶戏、茶与健康以及茶叶审评、鉴别、储藏、流通等各大体系,堪称茶业界的“藏经阁”。

而且通过该平台,可以直接申报人社部全国通用的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师和二级/一级技师考试,打开专业化通道。

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

你总得做点什么,向这个咄咄逼人的世界证明一下,你不是好欺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