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巴山地区有种作坊在农村已经消失反而在各大城市里遍地开花


古往今来,面条一直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不管东西南北中,几乎人人都吃面条。

二十年前,在巴山地区农村里,几乎每个镇都有几个面坊,专为村民们加工面条。村民们收割完小麦,一般晒干后都是背到面坊里加工成面条。

简单几样设备,就能压出宽窄不一的面条来。记得当时100斤小麦可以换回85斤面条,当然每斤小麦还要付几分钱的加工费。

面坊收到小麦后,首先是磨成面粉,反复磨多次。据说100斤小麦面坊一般都不止磨85斤面粉,这个差价当然是面坊自己赚了。

面粉磨好后,倒入一个大盆里加入适量水搅拌,然后放进一个简单的机器里压成面皮。

这首工序要反复碾压至少五次,最后形成一大卷面皮。

接下来将面皮卷放进另外一个原理差不多的机器里,装上不同的“面刀”,就能压出宽窄不一的面条来了。

压面时,一边压,一边用根细竹杆把面条挑起来,便于插到架子上晾干。

一般刚压出来的面条颜色偏黄,晾干后就变成白色的了。

这时就可以收到一块大木板上切成一段一段的,再用报纸包成一把一把的就可以了。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巴山地区农村里的面坊就消失了,几乎再也不找到了,人们吃面条都是到商店去买,地里种小麦的也不多了。

但是在全国各个城市菜市场的角落,却都能发现这种小面坊,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只是压出来的面条多了一种类别,那就是不用晒干的湿面,压出来就可以销售。如果你问他们老家是哪里的,可能会有很多回答是大巴山地区,川渝地区的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