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太兴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出台,真正助力“去杠杆”

(一)

太兴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出台,真正助力“去杠杆”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目标明确:2020年末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目标降低2%左右;“意见”内容确凿:资产负债率超过5%与10%双重警戒线的国企进入重点关注与监管名单;“意见”内外兼修:国企为资产负债内部约束第一责任主体,而相关金融机构是强化国企资产负债的外部约束主体;“意见”边界清晰: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国企债务要划定隔离带。

看到这一系列“干货”,真是太兴奋了!因为我知道这是国家真正做到“去杠杆”的开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企业的杠杆率是如何衡量的呢?懂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第一张表就是“资产负债表”,其中,企业的总资产是由企业的债务与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而企业的资产债务率是总债务与总资产的比值,而净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债务与净资产的比值,无论是“资产负债率”还是“净资产负债率”都能够衡量一个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借贷来筹集的,能够衡量这个企业的经营杠杆率有多高?

就中国目前而言,实体企业中杠杆率最高的肯定是国企而非民企。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几轮加杠杆过程,2015年来国企的整体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居高不下,而民企在2011年之后的杠杆率却出现明显下降。

为何国企负债率居高不下?这与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相关,也与国企所承担的多重使命相关,更与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2010年以来,中国更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往往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完成,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终往往演变为“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往往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或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收紧市场流动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往往压缩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而上市的国企由于利润率下降会影响到股价,股价下跌导致国企总资产缩水,企业债务率进一步抬升。

(二)

太兴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出台,真正助力“去杠杆”

那么,如何降低国有企业债率呢?从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可以得出两条思路:

其一是,减少总负债,分子变小了,资产负债率也就变小了

如何减少总负债呢?前期央行的做法是限制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国家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苦衷,主要是担心国企拿到这部分资金做影子银行业务,使资金流到不该去的地方。而这样却客观造成国企缩表经营,流动性枯竭。

其二是,增加总资产,通过使分母做大来减少负债率。

欲使总资产增加,只有通过股权融资形式做大净资产。这样做的话好处多多,既可以为企业减负,又可以提高股价吸引力,还可以大力去杠杆。“意见”指出国有企业两大红线:5%与10%,不再把关注重点放在减少负债上,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股权融资提高企业总资产上面,并且提出了精准的财务指标:

国资管理部门要通过分析国企所在行业的流动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债务类型、期限结构等一系列指标来评估企业风险。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举措啊!国家明确意识到,只有股权资本才能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只有股权资本才能扛起企业转型升级的大旗!

(三)

太兴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出台,真正助力“去杠杆”

当然,仅仅认识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后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冰要破,更多的偏颇要纠正。

如部分国企利用财政政策的监管漏洞把资金引流到金融套利市场,造成资金空转;大批互联网金融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通过资金池业务,期限错配,大量短期资金曲线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利率双轨制造成大量货币基金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无风险套利;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以上金融偏差造成的最大恶果是造成金融的短期化,大量的“聪明钱”追求快进、快出、赚快钱,它们永远只有种草的耐心,没有种树的耐心。

只有消除金融的短期化,培养追求长期利益的股权资本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意见”的出台已经迈开了第一步,下一步就要针对培养长期股权资本,抑制短期投机资本进行。

如逐步转变利率双轨制为单轨制,大幅收缩逐利资金无风险套利空间,直至取消刚兑;不是通过降低M2增速来控制流动性,而是使金融资本流动减速、基础货币数量增加来控制流动性,通过放慢金融资本的“脚步”来放慢产业资本的“脚步”;央行一方面要积极回笼短期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释放长期资金,减少操作频率,提高操作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同时涤荡整个金融市场环境,使金融与实体真正相得益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真正相互促进。尽管“意见”的出台只是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